课件38张PPT。复习巩固铁制牛耕商品诸侯分封诸侯齐桓公交融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来1、形成过程七国形成小国被并,大国左右政局,制度崩溃三家分晋:赵、魏、韩
(公元前403年)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特征:分裂、动荡春秋列国形势图燕晋齐秦楚战国列国形势图燕齐赵秦魏韩楚2、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1)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2)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 3、战国时期战争的影响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战国战争的性质:兼并战争,
后期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减灶增兵长平之战,是周赧王约55年4月至周赧王55年9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用反间计使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而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纸上谈兵东方六国再也无力阻挡秦国的进攻2、 社会状况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战 国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魏、(赵)、齐魏、齐秦、赵围魏救赵减灶增兵纸上谈兵魏国遭到重创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称霸兼并
统一用少量军队在短
时间内决定胜负出现一些疆域
较大的国家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几十万大军,时
间长,死伤多动 脑 筋: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竟相改革的时代风潮1、魏国——李悝2、楚国——吴起
3、韩国——申不害
4、齐国——邹忌
5、秦国——商鞅二、商鞅变法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商鞅其人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法家思想1.背景: 战国时期铁质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 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商鞅变法的内容: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对地主最有利对农民最有利有利于经济发展
3.统一度量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军事: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军队战斗力增强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商鞅变法的影响: 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历史影响(作用) 各国变法:各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二、商鞅变法《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成功了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
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启示:1.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社会才能进步;2.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改革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商鞅变法得到了掌握国家统治实权的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3)商鞅采用徙木赏金的做法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4)商鞅变法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5)商鞅具有改革家的魄力和勇气,敢于同阻碍变法的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三、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1、修建者:2、修建时期:3、地点:4、组成:5、功能:6、作用:李冰(秦国)战国时期岷江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和灌溉网防洪、灌溉、水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著名的都江堰分洪岷江内江灌溉分水堰外江岷江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鱼嘴飞沙堰引水流入网状渠道灌溉农田宝瓶口都江堰现状图美丽的都江堰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小结晋 齐桂陵长平356井田制土地 耕织徭役县制国君军功战国李冰成都天府之国随堂训练【精例】(2017·庆阳)《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分析】本题以《汉书》记载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据“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的措施。
【答案】DD达标检测,学习提升
1.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青铜农具的普遍使用
C.都江堰的开凿
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D2.(2017·广东模拟)群臣不再以贵族身份行使权力,君主运用礼法、刑罚、奖赏等手段控制群臣。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B3.(2018·福州模拟)右图所示的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通惠河A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B5.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