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小草和大树》一课是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的起始课。主要通过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主要特征。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许多植物。而且许多学生也曾有过亲自栽培植物的经历和实际体验。正是基于学生逐渐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领学生对植物世界形成一些初步的系统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科学探究目标:
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能力培养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3、根据植物的不同点,能在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中找出比较合理的植物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知识的价值并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有关植物的特征,能正确概括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征,并能区分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种植物进行较为准确的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蟋蟀草、桃树(枝条)等植物的实物。放大镜、小刀、剪刀、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课件显示有动画效果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
//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我想生活在这么美丽的环境中。
生2:原来世界是这么美丽的,我们保护好这些美丽的地方。
生3:地球的美丽,来源于这些绿色植物。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植物。……
师:整个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数不胜数,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正是因为有了千姿百态的植物,使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才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一下有关植物的知识。
【设计意图:运用大量的美丽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欣赏,不知不觉地引领学生进入植物的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畅谈感受时,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链接。同时也使教师与学生都经历了一次有效的环保教育。】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知识就在身边,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去探索发现身边的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联系实物,探究新知
师:你们知道吗?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多少万种?(30万种)
初次分类
师:刚才看到的植物,你会把它们怎样分类?
(指名学生说出分类)在各种分类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初步按树与草进行分类。
(板书课题:小草和大树)
寻找特征
师:你们已看到过很多种的小草和大树,(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小草与大树的实物或图片),那么,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工具(小刀、剪刀、放大镜等)仔细地观察这些植物,并记录小草和大树的外形特征,完成表格。
【温馨提示】
1、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
2、观察时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
3、当你使用小刀等锋利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我们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
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小草的相同特点有:
我们观察到的大树
名称
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大树的相同特点有:
师:他们的茎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教学小草和大树的特征时,设计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实物寻找小草和大树特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评析】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只有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才会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概念教学,如果单凭简单的讲授和记忆,效果是不佳的。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但深刻理解概念,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各种能力。
三、总结归纳,揭示概念
(1)师:人们通常根据植物在某一方面的明显特征,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
如果我们按小草的特征与大树的特征来分类,植物可以分成哪几类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想)那请自己阅读书本第4页,看谁能找出答案。找到答案的话请用笔画出来。(学生自由阅读,并画出答案)
(2)师:像蟋蟀草这样的植物,叫什么植物?像桃树这样的植物,又叫什么植物(教师出示实物,学生汇报)
①像蟋蟀草这样的植物,叫草本植物。像桃树这样的植物,叫木本植物。
②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
③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3)植物是根据什么分类标准分成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茎的特征)
(4)举例生活中的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木本植物?(学生回答)
(5)说一说下面的植物,哪些属于草本植物?哪些属于木本植物?(课件示书本第4页的图片,有西红柿、香蕉树、芦苇、柳树、向日葵、小麦、苹果树、蒲公英)当学生对香蕉树是属于哪种植物有困惑时,教师适时出现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香蕉树的茎,发现香蕉树的茎是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所以香蕉属于草本植物。
师:你看,把植物分成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能不能就看它们的“外表”是高大或矮小?(不能)我们要根据什么特点来给植物分类?
【设计意图:除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以外,还有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书本,获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而引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
师:那么,植物的分类标准是不是只能以茎的特征来进行分类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分类标准呢?(让学生明白植物的分类标准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
活动2 给植物分类
(6)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各种植物图片,制定分类标准。
(课件示书本第5页的图片)
A、先认识下面的植物,仔细观察它们的特征。
B、小组是根据什么标准给这些植物分类?
C、完成记录卡/
师:大家一共找出多少中分类方法?你认为哪种分类较好,分得比较准确?
学生汇报分类标准(分类标准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师:在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我们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它各类植物特点,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多角度解答问题,鼓励学生利用上一活动学到的分类方法,制定各种植物分类标准,对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评析】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分类方法基础上,给学的自主分类活动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定分类标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同时,采用小组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的平台,使提出的分类方法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四、科学在线,知识拓展
师:下面是一些不开花的植物,你们认识它们吗?现在,请你们把课前上网调查到的和在实际生活中了解到的与它们相关的知识说一说。(师根据生回答并立刻在课件上补充资料)
/
水绵属于藻类植物,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
肾蕨属于蕨类植物,它们生活在阴暗且比较湿润的陆地上。植株只有根、茎、叶,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
/
苔藓属于苔藓植物。苔藓植物一般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靠孢子繁殖的。
师小结:通常在潮湿的地方都可看到不开花植物,最常见的种类有藻类、苔藓类、蕨类。它们大都生长在水边,没有真正的根。它们不是靠种子繁殖的,而是靠孢子繁殖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安排旨在让学生感受到地球上更为丰富的植物资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评析】通过课前上网调查小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大自然产生亲近感。
五、总结收获,延伸课外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于今天的表现,有什么评价呢?(生自由汇报)
2、课后,请同学们寻找自己家庭周围的植物,选择几种植物,观察它们根、茎、叶等各器官的特征,结合你的实践感受,写一篇科学实践日记。
要求:1、运用好你今天所学的科学知识。
2、写出你所观察到的情况。
3、写出你在实践过程中的所想、所思、所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实践,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中“活”的无字书。
【评析】这样的作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去完成,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
板书:
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
木本植物: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
【总评】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形成热爱自然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还注重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使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身边的科学,感受身边的科学,喜欢探究身边的科学。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很好的运用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在小组交流与合作中探究科学知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能够给植物制定较为科学准确的分类标准,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分析植物世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各种科学探究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