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回来的小水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制定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指导研究杯盖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学会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会控制实验变量。
2、认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3、 知道大自然当中的露、云、雾等现象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教学重点】
运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形成小水珠。
【教学难点】
1、学生从已有认知到猜测出受冷使水蒸气变成小水珠。
2、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在实验中学会控制实验变量。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材料:相同大小的烧杯两个、培养皿2个、热水、 冷水等。
2、教师演示材料:带盖的杯子、热水、冷水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今天吴老师一来到天易小学,胡老师就给我泡上了一杯茶。(指名学生上前摸一摸)感觉怎样?
生:烫,是热的。
师:是一杯热乎乎的茶,你们胡老师真热情。拿出杯盖,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出感受及发现。
生:杯盖是冷的,上面什么也没有。
师:杯盖就像这天气冷冰冰的,如果我现在把杯盖盖在杯子上,你们认为杯盖会有变化吗?让我们倒数十秒,打开杯盖,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小水珠 (板书:小水珠)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水珠由无到有的过程。水珠的形成原因与学生原有的理解与思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并为设计实验这一环节作好了铺垫。)
二、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猜想。
杯盖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变来的)那你们认为水蒸气是在什么情况下变会小水珠的呢?(遇冷或遇热)说出你推测的理由。
制定研究计划
师:到底谁的猜测正确,我们不能贸然评判,还得通过----做实验来证明,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一问题呢?首先得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我们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杯盖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的猜测 小水珠是……
研究方法 用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a、认识器材
这些实验器材分别模拟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准备热水和冷水?
b、小组内交流实验方案
c、分小组设计
d、展示一到两个组的方案
方案合不合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e、 引导学生找出实验中变量与不变量
f、在实验中还应注意什么?
g、幻灯出示实验要求,再次强调要点。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
培养皿内水的冷热
培养皿底出现的现象
1号
2号
实验结论
小结:烧杯内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培养皿变回小水珠。所以我们说小水珠飞回来了。(板书:飞回来的)像这种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做凝结。(板书:凝结)
回到课前导入,你能解释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概念建构的过程,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小水珠形成的条件,建立凝结的概念。对比实验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设计出实验方案,从中让学生学会识别与控制实验变量,懂得实验探究应讲究科学性与公平性。)
三、知识延伸
寻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A、学生举例说明,并解释形成原因。
B、幻灯出示图片,让学生分析水珠的成因。
由图二水壶的上部可以看到“白气”,壶嘴处看不到“白气”,点出:冷热是相对的,水蒸气只有在遇到相当于它冷的物体才会形成小水珠。
大自然中的凝结现象
动画演示云、雾的形成,在让学生推出雨、露的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蒸发与凝结现象之间建立联系,进一步体会凝结条件中“遇冷”温度的相对性。同时运用凝结概念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
板书: 飞回来的小水珠
遇冷
凝结 水蒸气→→→→小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