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四校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 文
命题人:西中 袁燕 校对审核:西中 姚姝媛
说明: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60分。
2、选择题1—3、6—14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位置;所有主观题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完毕后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应用(1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惩创(chuàng)?脖颈(jǐng) 老妪(ōu) 筵席(yán) 星宿(sù) 联袂(mèi)
B. 菲薄(fěi) 媲美(pì) 不惮(shàn) 绯红(fēi) 攒射(cuán) 赁(lìn)屋
C. 桀骜(jiéáo) 笑靥(yàn) 逋(bū)慢 伺(sì)机 栏楯(shǔn) 呱呱(guā)坠地?
D. 醴酪(lào) 强颜(qiǎng) 赧(nǎn)然 谂(shěn)知 先妣(bǐ) 长歌当哭(dà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D.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21世纪教育网(2分)
A.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21世纪教育网
B.尽管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大搞促销活动,各商家在母亲节档期里仍然力度不减,再次掀起促销波澜。21世纪教育网
C.植物营养学家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质量安全,而且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21世纪教育网
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都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21世纪教育网
4、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3分)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演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地印象。
关键词语: ; ;
5、阅读下列文字,按照要求作答。(4分)
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 , , 。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1)“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化用了唐朝人 《使至塞上》的诗句。(1分)
(2)“茂林修竹”出处晋人王羲之的《 》。(1分)
(3)仿照“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拽”一句,在下面横线处将上文补写完整。(2分)
答: 。
二、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检测(12分)
6、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C. 则仆偿前辱之责 D. 高祖常繇咸阳
7、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2分)
A.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8、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A.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B.沛公然其计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D.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9、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2分)
例句:之二虫又何知?
A. 南冥者,天池也 B. 彼且奚适也
C. 是以见放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10、选出加点词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2分)
A.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陷害)
B. 若望仆不相师(希望)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应当)
C. 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恢复)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杀)
D.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 不知广之所之,弗从(接应)
1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实不用其命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B.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C.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以为李广老,数奇
D.比去,以手阖门 乃并复丰,比沛
三、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王史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厄塞:险要之地。
选自《史记》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高帝为亭长,常左右之 左右:帮助。
B.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去:离开
C.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 距:距离
D.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辄:立即。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功人”“勋烂”的一组是( )(2分)
①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②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③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④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⑤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⑥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城大肆抢掠财宝的时候,萧何却独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收走了秦的律令图书,为汉王朝治理关中地区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完全否定了将领们“被坚执锐”“攻城略地”地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虽然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对萧何却是疑忌重重。在京索激战中,刘邦就担心他会乘机反叛,所以常常借“劳苦”之名从前方派员到关中后方侦伺萧何的动静。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15、翻译:(10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2分)
(二)古诗鉴赏(10分)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10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7、(1)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的猛士, , 。
(4)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且恶乎待哉?
四、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8.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9.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2分)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2分)
20.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五、选做题(13分)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21世纪教育网
尺 度21世纪教育网
彭程21世纪教育网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几乎多有的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21世纪教育网
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的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21世纪教育网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雄特跟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喝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歧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21世纪教育网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美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这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21世纪教育网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看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的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21世纪教育网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1世纪教育网
A.作者认为,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有尺度存在;即使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也有他们自己的尺度。21世纪教育网
B.第三段列举维特根斯坦、袁中郎的“另类”示例,并引用梭罗的名言,是为了证明“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观点。21世纪教育网
C.作者在文末运用两个问句,对忽视个性的流俗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就个性化生存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引人深思。学21世纪教育网
D.本文开篇提出“尺度”的话题,接着论述其“相对性”,在阐析其“普遍性”中的“意外”,而后提示出“尺度的核心是个个性”。21世纪教育网科网
23.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21世纪教育网
科网
24.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这句话的理解。(6分)21世纪教育网
学 科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寂静钱钟书
周灿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圆日墓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悉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于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息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2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2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B. 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 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列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23. 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24.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深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六、作文(70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如皋市四校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 文
一、语言文字应用(13分)
1、D 2、A 3、B
4、士 先秦 演进(每空1分)
5、(1)王维(1分) (2)兰亭集序(1分)
(3)句意通顺,比喻修辞 示例:路边的小花,纤蕊若斯,带露绽开。(2分)
二、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检测(12分,每题2分)
6、B 7、D 8、B 9、B 10、D 11、C
三、古诗文阅读
12.C 距,通“拒”,抵御,抗拒。 (2分)
13.D (①说的是秦时萧何和刘邦的交情。②说萧何所任之职。⑤说的是刘邦对萧何的疑忌。) (2分)
14.B (B项说“刘邦……很生气,完全否定……功绩”,不合文意。)(2分)
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管理政务。沛公进入咸阳以后,将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汉二年(前205),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
三年(前204),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汉王非常高兴。
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太史公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
15、翻译(10分)略
(二)古诗鉴赏(10分)
16、(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4分)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6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认真阅读此诗并结合所学王维诗歌的特色,此题不难作答。第⑴问应根据“遍”字本身的意义并结合句子所写的景物来分析,要注意和“稀”字的对比。第⑵问的“景”实际上就是把诗作的后四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明确了“景”,“情”也就自然容易写出来了。
17、默写(8分,每空1分)略
四、现代文阅读(18分)
18.【答案】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4分)
19.【答案】(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迷失了自我。(2分)
(2)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2分)
20.【答案】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争与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4分)
21.【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出去闯荡一番。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6分)
五、选做题。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13分)
22、B(3分)
23、尺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判就不同,因此造成了隔膜、误解甚至对抗,像墙一样,阻碍人们的交流。(4分)
24、决定“尺度”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个性。个性不同,由此产生的标准(尺度)也不同。维特根思坦和袁中郎等人的“尺度”异于常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个性独特,人生目标与众不同。(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22、D(3分)
23、答案示例: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4分)
24.探究要点: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6分)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六、作文(70分)
25、参照0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如皋市四校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 文
一、语言文字应用
4、 ; ; (每空1分)
5、(1) (1分) (2)《 》(1分)
(3) (2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5、翻译(10分)
(1)
(3分)
(2)
(3分)
(3) (2分)
(4)
(2分)
(二)古诗鉴赏(10分)
16、(1)
(4分)
(2)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7、(1)
(2) ? 。
(3) , 。
(4)
四、现代文阅读(18分)
18.
(4分)
19.(1)
(2分)
(2)
(2分)
20.
(4分)
21.
(6分)
五、选做题。(13分)【请在所选文本的括号内打“√”】
甲、论述类文本【 】
22.( )(3分)
23.
(4分)
24.
(6分)
乙、实用类文本【 】
22.( )(3分)
23.
(4分)
24.
(6分)
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