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2《认识米》教案(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2《认识米》教案(表格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24 14:0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米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 册次:上学校: 教师: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P4例4、例5)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4通过分别用厘米尺和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体会引入较大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形成1米的表象。例5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尺,找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承前启后
认识厘米→认识长度单位米、用米量→千米的认识及各长度单位间的转化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2.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出较长物体的长度。
重难点
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找出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化解措施
动手操作、实际感知。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尺、米尺、绳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
2.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食指宽约(1)厘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组织活动。
(1)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师:在测量时有什么问题或想不通的地方及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认识长度单位“米”。
师: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3.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活动:用学生尺量一量,看看米尺上一个小格有多长。
(3)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数一数,思考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4.用米量。
(1)实际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组织学生互测臂展长度。
(2)以小组为单位,量出绳子的1米、2米……给大家看。
1.(1)独立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汇报。
(2)交流测量过程的疑问,并统一意见:这把尺子太短,测量黑板的长度太麻烦,可以用大一点的尺子来测量。
2.认真倾听,认识单位“米”,明确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可以用“米”做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
3.(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汇报,明确:米尺上的刻度是10,20,30,…。
(2)比较、测量,发现:米尺上一个小格是1厘米。
(3)小组分工,测量、数出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得出:1米=100厘米。
4.(1)同桌合作,动手测量臂展长度,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2)小组活动,各组对比,看看哪组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2.填一填。
(1)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2)从尺子的刻度“2”到刻度“6”是(4)厘米。
(3)黑板长约3(米)。
3.填一填。
3米=(300)厘米
500厘米=(5)米
8米=(800)厘米
200厘米=(2)米
4.用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室长约9(米)。
(2)小明的身高是124(厘米)。
(3)课桌高约70(厘米)。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动手量一量。
1.动手测量,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
2.根据形成的“米”的表象找实例,并测量。
5.判断。
(1)小红的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一根跳绳长3厘米。(×)
(4)一支铅笔长13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长度单位很简单,米和厘米最常见,之间进率是100,灵活应用是关键。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培优作业
一只蜗牛从一口深10米的井底往上爬,它白天爬5米,晚上滑下4米,这只蜗牛几天才能爬上来?
5-4=1(米)10-5+1=6(天)
口答:这只蜗牛6天才能爬上来。
名师点睛
“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认识米,用米量”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