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 册次:上学校: 教师:
课题
乘加乘减(P58例5)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2,3,4的乘法口诀之后教材编排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题。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坐旋转木马的情境图,引出了数学问题,然后根据数学问题和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最后由小精灵的语言明确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承前启后
1~5的乘法口诀→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根据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知识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模型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课件展示计算题。
9+4=15-6=
3×3=5×3=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加法或减法和乘法放到一起,应该怎样计算?
1.认真观察题目并思考,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每道题的结果。
2.先自主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1.计算。
11+5+6=22
14-3-6=5
24+9-7=26
20-12+1=9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8页例5的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教师在黑板上摆4排磁铁,分别是3块、3块、3块、2块,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算式,师生共同交流。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列每个算式的原因。
5.引导学生讨论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1.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3个旋转木马上各坐3个小朋友;1个旋转木马上坐2个小朋友。提出数学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2.观察教师在黑板上摆的磁铁,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尝试解决问题,列出算式。
算式一:3+3+3+2
算式二:3×3+2
算式三:3×4-1
4.小组派代表说明自己所列算式的依据。
5.探讨、交流3×3+2,3×4-1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明确运算顺序。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因此计算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3×4-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因此计算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2.贴五角星时,每次贴3颗,贴了4次,还剩1颗。一共有多少颗五角星?
3×4+1=13(颗)
3.看图列算式。
列式:(3×4+2=14)或(4×4-2=14)
列式:(3×5+4=19)或(4×5-1=19)
4.计算下面各题。
4×3+22=34
5×4-14=6
4×2+20=28
3×2-4=2
5×5+11=36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8页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2题。
自主完成题目。遇到疑难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
5.东东去商店买练习本。每本练习本3元,他带的钱能买2本,还余2元。东东带了多少钱?
3×2+2=8(元)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九九表是古代世界最短的乘法表。玛雅乘法表需190项,巴比伦乘法表需1770项,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乘法表需无穷多项;九九表只需45项或81项。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①3+3+3+2=11(人)(连加)
②3×3+2=11(人)(乘加)
③3×4-1=11(人)(乘减)
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培优作业
1.根据4×3=12填空。
4×(2)+4=12
4×(4)-4=12
2.王老师带领4名学生去搬花盆,王老师一次搬4盆,学生一次搬2盆,师生一次一共可以搬多少盆?
王老师一次搬1个4盆,学生一次共搬4个2盆。如图:
2×4+4=12(盆)
口答:师生一次一共可以搬12盆。
名师点睛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