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 册次:上学校: 教师:
课题
解决问题(P84例5)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5通过呈现情境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座位够不够坐的实际问题。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重点突出“知道了什么”与“怎样解答”的环节。
承前启后
1~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4.通过对信息的理解转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难点
重点:正确解答含有乘法和加法两步运算的问题。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复习题。
(1)看图列式计算。
8角/本
(2)买6个魔方需要多少钱?
2.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两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揭示课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1.完成复习题,掌握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列式计算,汇报解题思路和结果。
8×4=32(角)或4×8=32(角)。
(2)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9×6=54(元)或6×9=54(元)。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一共有多少个 ?
21个
一共有多少个?
12个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交流信息。
(1)课件展示教材第84页例5,引导学生从题中获取信息,并且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组织学生汇报。
(3)组织学生说一说,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
2.引导学生讨论:要想知道座位够不够,需要先求出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座位示意图,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座位图,获取信息,并计算座位数。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师:现在想一想,二(1)班的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这辆客车,坐得下吗?
4.引导学生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
1.(1)观察例5情境图,从中获取信息,同桌之间交流信息。
(2)汇报获得的信息。
(3)小组交流,明确需要2+30=32(个)座位。
2.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要想知道座位够不够,需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3.(1)观察座位示意图,获取信息,计算座位数。
方法一:前7排每排都是4个座位,一共有4×7=28(个)或7×4=28(个)座位。用前7排的总座位数加上最后一排的座位数,列式为28+5=33(个)。
方法二:左边的座位数为7×2=14(个)或2×7=14(个)。右边的座位数和左边一样,也是14个,用左、右两边的总座位数加上最后一排的座位数5个,一共有14+14+5=33(个)座位。
(2)学生思考后汇报:用总人数与总座位数进行比较,32<33,坐得下。
4.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观察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3.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根。
5×2+4=14(根)或
4×3+2=14(根)或
5×3-1=14(根)
4.购物。
(1)明明有14元,他想买两辆玩具汽车,还差多少钱?
9×2=18(元)或2×9=18(元)
18-14=4(元)
(2)买4个排球和1个篮球一共需要多少钱?
4×5+20=40(元)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5页第2、3题。
1.认真读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解决问题。
2.明确要求,亲自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乐乐有20元,买3本这样的连环画够吗?
6×3=18(元)20>18够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一:4×7=28(个)或7×4=28(个)
28+5=33(个)32<33,坐得下。
方法二:2×7=14(个)或7×2=14(个)
14+14+5=33(个)32<33,坐得下。
培优作业
小明乘坐计程车去奶奶家,共行驶10千米,应付给司机叔叔多少钱?
计程车收费标准
5×3=15(元)或3×5=15(元)
10-5=5(千米)5×5=25(元)
15+25=40(元)
口答:应付给司机叔叔40元。
名师点睛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能使课堂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潜能得到挖掘。问题设计的关联性、层次性、递推性是影响问题式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本节课应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手段组织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出发,分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层层深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方法整理等过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