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2.2《解决问题》教案(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2.2《解决问题》教案(表格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24 14:2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 册次:上学校: 教师:
课题
解决问题(P78例3)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3呈现的是有多个条件的、稍复杂的运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画图法分析数量关系,并用“几个几”的形式表示出来,接着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解决类似问题。
承前启后
2~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2~8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意义。
2.能运用2~8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4.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以及从事理中抽象出算理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条件选取恰当的信息解决问题。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去文具店买文具的时候,留心过文具的价钱吗?(课件展示教材第78页例3情境图)
2.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3.设疑引入:“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买3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1.观察课件出示的情境图,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观察情境图,同桌之间交流不同文具的价钱。
3.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1.看图列式计算。
/
7角/块
7×5=35(角)或5×7=35(角)
/
8角/支
8×4=32(角)或4×8=32(角)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展示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分析问题。
师: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应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3.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题意。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①怎样列式呢?
②想一想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4.引导学生根据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组织学生交流,探究计算的方法。
1.明确所求的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要求买3个文具盒多少钱,需要知道“文具盒8元”这个数学信息。
3.解决问题。
(1)画图分析题意。
/
(2)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3)汇报:①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3个8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8×3=24(元)或3×8=24(元)。②用的乘法口诀是三八二十四。
4.认真思考,根据提供的信息,尝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妈妈带了50元,要买8个冰激凌,她带的钱够吗?
/
8×6=48(元)或
6×8=48(元)
48<50,够。
3.妈妈买了4双袜子,每双7元,妈妈买这些袜子一共花了多少钱?
4×7=28(元)或
7×4=28(元)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展示教材第79页第1题的情境图,让学生独立把情境图下面的空白补充完整,并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几元几角。
2.完成教材第79页第2、3题。
1.认真观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说出是几元几角。
2.做计算题时,认真计算,看清运算符号。解决实际问题时,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4.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人。
/
7×7=49(人)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用乘法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时,先要分析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再列出乘法算式并用乘法口诀求出积。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
8×4=32(元)或4×8=32(元)
培优作业
1.明明、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去公园游玩,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明明买儿童票)
/
5+4×8=37(元)口答:买门票一共要花37元。
2.把一根绳子对折2次后,每段的长度为8米。这根绳子全长多少米?
对折2次相当于把绳子平均分成4段,因此这根绳子的长是4个8米,即这根绳子全长8×4=32(米)。
名师点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直观的、生动的、有趣的生活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用乘法解决问题”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