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 连减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 年级:一年级 册次:上 学校: 教师:
课题
连加 连减(P65)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小鸡吃食”的情境图引入要学习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教材通过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用线标明计算顺序,从而让学生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承前启后
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意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算式。
2.学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意义。
难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周末,小明帮助妈妈给小鸡喂食,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鸡?(教师展示教材第65页情境图)
2.大家可以根据情境图写出一道算式吗?
1.通过数一数可知,一共有8只小鸡在吃食。
2.同学之间交流思考。
1.计算。
1+5=6 7+2=9
6+2=8 9-3=6
10-6= 4 8-5=3
10-8=2 7+3=10
9-8=1 6+4=10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连加。
(1)同学们,大家先观察地上的小鸡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地上原有5只小鸡在吃食,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怎样列式?
(3)观察5+2+1这个算式,算式里共有3个数连续相加,有2个加号,像这样连续相加的加法算式是连加算式。那么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连加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连减。
(1)教师接着展示教材第65页中间的小鸡吃食图,先让小组之间讨论该情境图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再试着说一说题意。
(2)知道总数,求部分量,怎样计算?
(3)你能列出算式吗?
(4)根据经历解决连加算式的过程,你会计算连减算式吗?
教师总结: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1.(1)通过观察可知,地上的小鸡是由3部分组成的。
(2)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就是求和问题,用加法计算。原有5只,跑来了2只,用5+2,又跑来了1只,再加1,列式是5+2+1。
(3)根据题意可分两步计算:先用正在吃食的小鸡加上跑来的2只,一共是7只,再用这7只加上又跑来的1只小鸡,一共有7+1=8(只)小鸡。先计算了5+2,再用7+1算出最后的结果,即计算连加算式时,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2.(1)观察老师出示的第二幅情境图,发现原来一共有8只小鸡在吃食,吃饱后走了一部分小鸡,求还剩下几只小鸡。
(2)知道总数,求部分量,用减法计算。
(3)原有8只小鸡,先走了2只,又走了2只,求还剩下几只,用原有的先减去2只,再减去走了的2只就是剩下的,列式是8-2-2。
(4)计算8-2-2,可以先减去走了的2只,剩下6只,再用6只减去又走了的2只,结果是4只,所以8-2-2=4。
2.看图填一填。(P136)
/
5+1+4=10(个)
3.算一算,填一填。(P136)
/
4.看图列式计算。
/
3+3+3=9(个)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66页第2、4题。
1.学生回顾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自己完成。
2.自己认真完成。
5.10个小朋友排队,小明的前面有5人,后面有几人?
10-5-1=4(人)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
培优作业
1.在圈里填上合适的数,使横行、竖行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0。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2=8 10-2-(3)=5
提示:计算时应先把题中的已知数相加减,5+2=7,想()+7=8,1+7=8,因此括号里填1;10-2=8,想8-()=5,8-3=5,因此括号里填3。
名师点睛
在计算连加、连减算式时,学生往往容易漏掉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困难,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例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连加、连减”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