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蜀道难
一、读准字音
(1)噫吁嚱(yī xū xī) (2)扪参(mén)
(3)抚膺(yīng) (4)砯崖(pīng)
(5)喧豗(huī) (6)猿猱(náo)
(7)萦岩峦(yíng) (8)巉岩(chán)
(9)峥嵘(zhēng róng) (10)崔嵬(wéi)
(11)吮血(shǔn) (12)咨嗟(zī jiē)
二、辨识通假
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不是)
三、一词多义
(1)绝
(2)坐
(3)去
(4)乎
(5)以
四、词类活用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问君西游何时还(名词作状语,向西)
(4)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
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6)使人听此凋朱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
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7)砯崖转石万壑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8)猿猱欲度愁攀援(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9)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雌鸟)
五、古今异义
(1)危乎高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来四万八千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连峰去天不盈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高。今义:危险。(2)古义:只,仅。今义:表转折,但是。(3)古义:那,这里指开国之初。今义:你;如此。(4)古义:距离。今义:到。
六、文言句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雄飞雌从绕林间。(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又闻子规啼夜月。(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状语后置句,“难于上青天”现代汉语语序为“于上青天难” 蜀道难行,真比登天还难!
(2)省略句,应为“但见悲鸟号(于)古木”;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但见悲鸟(于)古木号” 只见悲伤的鸟在古树上哀号。
(3)省略句,应为“雄飞雌从绕(于)林间”;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雄飞雌从(于)林间绕” 雄鸟飞雌鸟随,在林中绕行。
(4)省略句,应为“又闻子规啼(于)夜月”;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又闻子规(于)夜月啼” 又听到泣血的杜鹃在夜月下啼叫。
(5)宾语前置句,“胡为”现代汉语语序为“为胡” 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资料链接]
狂放洒脱的谪仙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离蜀东游。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千米,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由于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了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体,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也比较自由。从对仗来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他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文本鉴赏]
诗人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表达了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心,更借此抒发了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高难行 ②翻越之难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诗歌第一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找出正面描写蜀道之难行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2.诗人在本段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请在下面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文字。
手法
诗句内容
表达效果
①
②
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③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
④
想象、夸张摹写神情、动作
⑤
⑥
点面结合
“上有”四句写的是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青泥岭的具体情况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答案] ①引用神话传说 ②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③虚写衬托 ④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⑤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⑥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二、阅读诗歌第二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3.一“悲鸟”一“古木”一“子规”一“夜月”,一“号”一“啼”一“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情景交融手法,请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却是写情,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作者巧妙地“融情于景”。“愁空山”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确实难于上青天。
4.请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连峰去天不盈尺”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气势,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的语意是否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般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以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
三、阅读诗歌第三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6.第三节的句式和前两节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节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节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节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7.本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四、总览全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8.李白为什么要写《蜀道难》这首诗歌?只是想说蜀道实在难走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旨在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对时弊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诗中除写蜀道山川之险阻外,也写到了蜀地的地方势力可以任意凭险,割据一方,为非作歹,其中凝聚着李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并为封建王朝的前途而担忧的心情。联系李白在长安的生活遭遇以及后来被迫离开长安的事实看,他惊叹蜀道之难,本是在惊叹当时极为黑暗的封建社会中世道的艰难,而通过极言山川的险恶,意在讽喻朝政的腐败和奸臣专权下做一个正直的人的艰难。
(观点二)旨在表现诗人感叹世途艰险、仕路坎坷的悲愤心情。作者采用古乐府旧题,表露了自己命运多舛、怀才不遇的人生厄境。诗人一生喜游名山大川,其中也不乏艰难险阻;诗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也饱经沧桑,尝尽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因此,他借景抒情,表面上写蜀道的艰险,实际上抒人生的感慨。
(观点三)此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友人入蜀而作。从全诗的内容来看,李白是以从秦地到蜀地的路途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线索来展开描述的。开头几句总写,表达了对蜀道艰险的总的体验;结尾劝友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流露了对朋友的深切关心和真挚感情;主体部分集中刻画了蜀道的艰险,极力渲染了去蜀地沿途的艰险和环境的危恶,希望友人不要滞留蜀地,早日返回长安。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鲜明强烈的夸张
定义: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种类:(1)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
(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
(3)超前夸张,即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惶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山水形象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2.写法指导
运用夸张手法“三注意”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3.迁移运用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的手法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李白的夸张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
请运用比喻、排比、夸张、对比、拟人等手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初秋,是桂树最美的时候。此时桂树的树叶显得格外翠绿浓郁,树干显得格外挺拔粗壮,花朵显得格外鲜艳美丽:像天上的星星洒落人间,又像金黄色的碎钻,是那般晶莹、闪耀。再来看树叶,有花的陪伴它不再那么无趣,像会动的画。我看见过迎着春天开放的迎春花,欣赏过夏天吹喇叭的牵牛花,佩服过顶着风雪开放的梅花,却从没闻见过桂花这样的花香。桂花真香啊,香得几里外都能闻到;桂花真小啊,小得拨开树叶才能看到;桂花真美啊,美得会让你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不屈的灵魂
在困难面前,很多人都会意志消沉,垂头丧气,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可是,当李白空怀抱负却多年不仕、入仕做官却只任闲职之时,他所发出的“难于上青天”的慨叹,非但没有丝毫的萎靡不振,反而让我们感到有一颗不屈的灵魂在泥淖中挣扎着,虽然会跌倒,但永远会站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中!或许只有想翻越蜀道,并想对蜀道那边理想的生活有无限向往的人才会倍感其难;或许只有在攀援险途时全身心投入、努力奋斗拼搏的人才会体会到如此深刻细腻的“难于上青天”!
【应用角度】 “乐观豁达”“自信”“坚强”“胸怀”“奋斗”“拼争”等。
2.素材应用
自信,人生路上不可估量的动力源泉。
自信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自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你拥有自信,就拥有成功的一半机会。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做成某件事,那么他就会凭借意志的驱动和潜意识的力量,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自信是生命的基石、人生的根本。拥有自信,你才能像海燕一样,在暴风雨来临时无所畏惧勇敢搏击;你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昂扬奋进,拼搏进取,创造辉煌。当有一天蓦然回首时,你的回忆里才会多一些色彩斑斓,少一些苍白无力。自信让你把激情岁月描绘成一幅难以忘怀的人生画卷。
自信是人生的太阳,它将永久照耀着你的人生之路。只有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让别人不敢轻视你,你才能登上生命的最高峰,俯视群峰,生命的春天才会在你心中永驻。虽然春天里也有凄风冷雪,风霜尘埃,但只要你在这春天里,努力去实践你肩负的职责,心中的理想,一路轻盈地前行,坚定你的信念,人生就会在你面前展开新的天地。自信,终将成为你人生路上披荆斩棘不可估量的力量源泉!
[群文阅读]
导读:“蜀道”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它虽是闭塞与世隔绝的,但“蜀道”却有原始意味的神秘力量,充满着强烈的诱惑,吸引着李白,吸引着盛唐的士大夫,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路上不断地攀援,纵使血迹斑斑,依然坚决前行。而我们也正对“蜀道”充满着憧憬与追求,李白式的“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将促使我们自己一次次地去努力攀越蜀道一样的人生理想。
一个理想就是一种力量
人生犹如一条条蜿蜒盘旋、曲折难上的坎坷大道,当我们仰头去望,那胜利的顶峰仿佛只有数步之遥,但往往就在提脚而出的一刹那间坠入万丈深渊。某些人或许会从此不见光明,自毁前途,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惨境;某些人或许能够重出山谷,但也已黯然失色,妄自菲薄,最终也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另外一些人则截然不同,他们会以超凡的毅力再次向辉煌巅峰发起冲击,向灿烂的胜利发起挑战,无论失败多少次,坠落多少次,他们仍会巍然屹立,直至成功为止,并迈向下一个万丈高山。
保尔便是这种人,理想就是这种力量。保尔·柯察金在双目失明,身体瘫痪后,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以及自己理想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勇敢地与生命搏斗,保尔·柯察金的意志跟钢铁一样,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和等死,于是拿起自己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但是在书的结尾,他连笔也拿不动了,于是他就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一部不朽杰作,最终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理想,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往和追求,保尔·柯察金的理想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人生需要理想,理想需要由我们来实现。在开始奋斗的那一刻,我们就必须接受命运的挑战,因为我们是主角,在这场战斗里,不是胜,就是负,没有和平之说,当然,任何人都可以选择逃跑,但其结果只会让你输得更惨烈。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最小的挑战是挫折的降临,最坏的是牵连到生命的安危。在无际的大海中你最不能做的,就是退缩,返回到原点。这样,你永远也到不了彼岸。理想始终是理想,如果没有做任何努力,没有信心去实现理想,理想就成了幻想。每个人都拥有理想,因为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人的一生,不就是为做理想中的自己而奋斗吗?
理想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希望,更是一种动力。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激励;一切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理想。因为有了理想,所以我们才能不断前进。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时,会迷茫,会失去方向,这种时刻,就应该多给自己一些自信,不再彷徨,不再迷茫,看清前方的道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追逐理想
曾经这样想,如果我能像一个太阳,清晨,为大地送来第一束阳光;一天中,看见许多风景:珠穆朗玛峰、梅里雪山等。傍晚,我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辉照耀着大地,折射出幸福的光芒。太阳,一个诗意的象征,象征理想,象征希望,象征幸福;看见一匹金黄色的天马,奔驰空中,以梦为马,追逐理想!
记得屈原,为了国家安定,投江而死。而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分钟的感动,更是他那种为理想而战的气势;记得马骅,为了享受大自然的快乐,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支教来到梅里雪山下,来到沧澜江边,每天望着白雪覆盖的梅里雪山,望见闪闪发光的沧澜江,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为了这一切,他放弃了大都市的奢华,来到山区,为孩子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每听到这里,总是会从心头涌起一种不知名的幸福。我们在选择理想时,往往被金钱或者名利绊倒。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钱财是带不走的,只能快快乐乐地生活。想到这里,突然很想回到乡下,戴着草帽,在菜地里,追着蝴蝶,露出幸福的笑容。
人生,因为有了目标,才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缺乏目标,人生就会迷失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并会被轻易打倒;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指路明灯,是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将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使我们的青春焕发光彩!屈原,为了理想而告别了自由;马骅,为了理想而告别了物质……许多人都为理想而付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也要为了理想而努力学习,“以梦为马,追逐理想”!
建议阅读篇目:
《理想》 流沙河
《龟虽寿》 曹操
《离骚》 屈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积文化常识]
星宿——二十八宿
扪参历井仰胁息。
参、井:星宿名。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分别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g)、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选自《孟子·尽心上》)
[古文今译]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心。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可以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可以得到百姓的心。”
[知行启迪]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治人人畏,治心心服。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德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这是法治。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课件71张PPT。第二单元4 蜀道难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越过
C [C项,坐:徒,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B [A项,①疑问代词;②副词,多么。B项,都是副词,只是。C项,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对象。D项,①代词,它;②难道,表反问语气。]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以手抚膺坐长叹
C.剑阁峥嵘而崔嵬
D.猿猱欲度愁攀援
A [A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的意思;今义是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唯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
B.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C.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
D.参、井,星宿名。夏商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
D [“夏商时期”应为“春秋战国时期”。]
5.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D [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6.下列有关《蜀道难》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叛变。
B.本诗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C.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体现了该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D.这首诗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D [D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也无依据。]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中关于登上峰巅而惊心动魄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展示蜀道溪水瀑流声响骇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现蜀中要塞剑阁易守难攻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8.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诗人的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艰辛”改为“艰险”;②“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前加“反而”;⑤删去“具备”;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补上“它”。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⑤。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⑤霍嫖姚:指霍去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C [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10.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折杨柳
李 白
垂杨拂绿水,摇艳①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②前。
【注】 ①摇艳:美丽的枝条随风飘扬。②龙庭:龙城,匈奴祭天、大会诸部之地。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通过视觉来写杨柳,春风骀荡,杨柳飘扬,倒映水中,给人以视觉冲击。
B.诗的颔联一虚一实,一暖一冷,“美人”坐在窗前看到了暖叶金烟,也看到了边塞白雪纷飞的景象。
C.诗歌前两联写景,春景极易引起女子思春,前面写景为后面抒情做了有力铺垫。
D.诗歌尾联“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呼应首联,也照应了标题,是主人公的内心表白。
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相关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也看到”错误,“美人”坐在窗前,不可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边塞。]
12.本诗之“寄柳”,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寄月”,其所“寄”对象有何区别?两诗在情感表达上又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问可直接作答。情感先答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再具体来说,一个是借柳表达厌战情绪,一个是借月表达对友人的同情。
[答案] ①对象:一为丈夫,一为朋友。②情感:两诗都表达了浓浓的思念之情;不同的是“寄柳”诗有对边塞战事的怨恨之情,而“寄月”诗则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同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平原君,赵国重臣。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B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意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而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14.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