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琵琶行并序
一、读准字音
(1)湓江(pén) (2)商贾(gǔ) (3)悯然(mǐn)
(4)迁谪(zhé) (5)荻花(dí) (6)慢捻(niǎn)
(7)霓裳(cháng) (8)六幺(yāo) (9)嘈嘈(cáo)
(10)间关(jiān) (11) 舫(fǎng) (12)虾蟆(há ma)
(13)名属(shǔ) (14)教坊(fāng) (15)绡(xiāo)
(16)钿头(diàn) (17)银篦(bì) (18)偏僻(pì)
(19)呕哑(ōu yā) (20)嘲哳(zhāo zhā)
二、一词多义
(1)命
(2)数
(3)辞
(4)为
(5)于
三、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3)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作状语,在梦中)
(4)江州司马青衫湿(形容词用作动词,浸湿)
四、古今异义
(1)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弟走从军阿姨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突然爆发出。今义:鼓出来或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2)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3)古义: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今义:母亲的姐妹;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4)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5)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资料链接]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珪(今陕西渭南),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贞元十六年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刑部尚书、太子少傅,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今存诗三千多首,诗风平易通俗,为时人广为传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被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由其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仕途的坎坷失意,顿时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于是创作出这一传世名篇。
歌行体
《琵琶行并序》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是在初唐时期于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文本鉴赏]
本文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托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并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银瓶铁骑 ②感伤自己遭贬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诗前小序,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概括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阅读诗歌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3.“寻声”以下四句中的几个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句中“寻”“问”“移”“邀”“添”“回” “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
4.诗歌第2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出色,试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具体描写乐声的。请填写下表。
手法
例句
效果
总结
①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写出乐声由急骤粗重转为急促轻细、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转为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④
②
描写乐声由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感情由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转而抒发满怀哀怨,进而凄楚难表,以至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③
[答案] ①比喻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③写出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进而猛然煞住;感情由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④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系列的贴切形象的比喻来描写琵琶声,可谓声情并茂,犹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5.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而是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烘托“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同时,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效果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三、阅读诗歌第3~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琵琶女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讲述自己身世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琵琶女首先叙述了她年轻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接着讲了自己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②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7.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被贬,异常苦闷,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相似,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诗人的心弦,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 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于是就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四、总览全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8.诗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这两个形象各有什么特征?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填写下表。
早年的境况
现在的境况
不同点
相同点
琵琶女
“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②
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诉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
诗人
①
“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用文学艺术形象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又尽情地倾诉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③
[答案] ①“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②“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③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9.《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月?前后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于月色的描写共有三处。第一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主客分别,相对无言,黯然神伤,只有江月照着离人泪。第二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急奏之后,乐声戛然而止,听众还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第三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秋江寒夜,冷月无声,琵琶女孤寂伤感,冷落愁苦之情溢于笔端。江无变化,月亦无变化,这三处描写,因情不同,景就不同。景随情变,这是文学描写的一般特点。
10.《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依据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再次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的处理非常得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品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琵琶女的心绪神情;写诗人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显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观点二)依据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串全诗的,从“无管弦”,到“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再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羽衣曲》《六幺》,后是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观点三)依据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营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氛围。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观点四)依据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露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叹息”和“唧唧”,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难以阻挡。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恰到好处的环境烘托
定义:指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创造出一种艺术境界。对中心表达起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作用:(1)交代故事的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
本课成功地运用了环境烘托的写法。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写法指导
运用环境烘托“三注意”
(1)目的明确——写景不能游离于中心,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2)具体生动——要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抓住特征——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3.迁移运用
以“考试失败后”为题,运用环境烘托的手法,写出失败后的状态与心情,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地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考试的失败,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我看到了它——白杨。那白杨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地生存下来,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我是最终的失败者,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第一。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一两颗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同情弱者
白居易是一位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一诗中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
我们也应该像白居易一样,同情、帮助弱者,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关爱。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给他们提供帮助。
【应用角度】 “同情”“和谐”“关注弱者”等。
2.素材应用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夜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凉,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他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谪的厄运。读了白居易的诗,我多了一份同情心,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
[群文阅读]
导读:白居易是一个“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
一枝一叶总关情
——白居易的民生疾苦诗
他是唐朝一位有着平民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赋得古原草送别》);他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他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为妇幼喜爱,为引车卖浆者传诵。而他的另一类作品,字字情,句句泪,关心百姓疾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一字字一句句,一枝一叶总关情,都是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关心,尤其为后世百姓喜爱。
白居易少时便有诗名,十六岁初举,来到京城长安拜见文豪顾况,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名字便戏谑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白居易即奉上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顾看罢说道:“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居亦易矣,休说长安,便是走遍天涯海角,也照样通行无阻。”
后来白居易中进士做官,他做官一方,造福百姓一方,在杭州做官时,治理西湖的白堤;在被贬重庆忠县时,修建了白桥,他特别写出了许多关注百姓疾苦的不朽之作。他的《秦中吟》《琵琶行》《卖炭翁》《买花》等都道出了对下层劳苦人民的深深同情。
人们耳熟能详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百姓烧炭生活的艰难,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是身上衣服正单,却担忧炭的价格低贱,唯愿天再寒冷一些。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宫使的巧取豪夺,老百姓的敢怒不敢言,为民生叫屈,为百姓的生活担忧。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示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百姓生活的痛苦。
《买花》是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的又一首诗歌。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贵族官僚生活的腐败奢华,老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已经触及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
时光已经过去了千年,古代的帝王将相已经随着历史的烟云轻轻散去,而白居易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为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永远被后人爱戴喜爱。
一枝一叶总关情。
悲天悯人白居易
当胡锦涛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勉励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我想起了白居易;当温家宝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警戒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疾苦时,我又想起了白居易;当连战先生北大演讲用“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来寄语肩负民族希望的莘莘学子时,我还是想起了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个“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观刈麦》就是这样一首饱含血泪的动情之作。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歌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写事写心,抒情抒愤,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写事触目惊心,令人心碎。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南冈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是第一个劳动场景,其特点是热火朝天,全家忙碌,就连本该乘阴纳凉,纵情玩耍的儿童也携壶送浆,奔波不停,足见这一家农民的艰辛不易。接着,诗歌又描写了一幅令人心酸的场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无以为生,只好靠拾麦充饥。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的母子俩只能在如此尴尬的艰辛、屈辱中苟且生存。两幅劳动场景,见证了农民生存的艰难痛苦,流露出作者对农民的怜悯和同情,也从侧面揭示出官家横征暴敛、敲骨吸髓的罪恶。
写心惊心动魄,令人悲愤。白居易在真实地描写劳动人民农事的艰辛忙碌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反常心理,深刻地揭示诗歌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卖炭老人,尽管寒风凛冽,衣衫单薄,他还是愿意天气更加寒冷,如此炭才可以卖个好价钱。老人为衣食所迫而心态反常。《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反常心理。尽管烈日炎炎,炙烤大地,尽管土气蒸腾,酷热难当,可是,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农民还是不觉得热,他反而希望如此炎热的白天能够再延长一些,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收割更多的小麦。劳动到了一种不知疲倦,不知苦累,有始无终的程度,我们只能说,劳动使人异化了,劳动剥夺了人感受生活,享受快乐的天性!
抒情将心比心,引人共鸣。白居易的可贵在于,他不是站在田野旁边为农民的艰辛苦况悲鸣哀叹,也不是以身份等级来居高临下地给予农民怜悯和同情,他是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急农民之所急,忧农民之所忧。他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对比,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反省自己,深感愧对农民。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了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馀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而且反思自己的不是,体恤农民的艰辛,为他们鸣抱不平,这的确难能可贵。杜甫由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白居易由农民的千辛万苦,生死挣扎而想到自己养尊处优、袖手旁观的愧疚和羞耻。两者实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那个贫富不均,民不聊生的时代富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能够坚持道义,秉持良知,为民生疾苦奔走呼号的作家,都是能够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体察他们的忧乐悲喜的人道主义者。尽管,农民的艰苦生活,悲惨处境并不因为他们的怜悯、呐喊而有所改变,可是,我们不得不说,他们这种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的人道主义情怀绝对可以划破历史的夜空而光照千古!
白居易是一个好官,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王孙公子把扇摇”的时候,他能够体察农民挥汗如雨、两腿是泥的艰辛;当白居易四下出访,经过田间地头的时候,他能够停下来和农民攀谈,了解他们的痛苦,体会他们的复杂心情;当白居易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时候,他没有忘记农民在忍饥挨饿,他觉得自己身居官位,尸位素餐,对不起农民。这种思想,这种体验,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建议阅读篇目:
《观刈麦》 白居易
《卖炭翁》 白居易
[积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如《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选自《论语·子路》)
[古文今译]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的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统治者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知行启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共中央把“正衣冠”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意在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加强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净化、实现自我完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课件78张PPT。第二单元6 琵琶行并序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六)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A [B项,老大:年纪大了。C项,去来:走了以后。D项,掩泣:掩面哭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B [A项,古义:突然爆发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D项,古义:以前;今义:表方位。]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歌以赠之
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B.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C.使快弹数曲
D.沉吟放拨插弦中
B [A、C、D三项都是省略句,B项与例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一组是(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B [②正面写琵琶技艺。④写琵琶女的身世。]
5.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C [A、B、D三项说法均与原诗不合。]
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C [A项,“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项,“反衬……成功”说法不当。D项,“衬托……凄凉”说法不当。]
7.下列各项中,对诗中描写有关音乐的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女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B.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可理解为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乐音的急切和圆润清脆。
C.第二乐段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间关”句表现了乐音的婉转、流畅、动听,接着描写乐音由低沉至缓慢半终止的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提供给读者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深化了人们对诗人所描绘的琵琶乐音的玩味和品评。
D.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音乐高潮到来的信号;“铁骑突出刀枪鸣”,乐音激越雄壮,强化了热烈而紧张的场面,是音乐的高潮所在;乐曲的终止也写得非常精彩,“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撕心裂肺、戛然而止,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均从侧面烘托,使听众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韵味中。
D [D项,并非一样,前者未从侧面烘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并序》中以类似情景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有删改)
【注】 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 [根据“出无功”的主语是“兵”,排除A、B两项,“乞外”是“请求外调”之意,“除为杭州刺史”是“担任了杭州太守”之意,两句话之间要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男子15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左拾遗,指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唐武则天垂拱元年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
C.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
D.六义, 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A [男子20岁称弱冠。]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D [“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
(2)(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