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8 《寡人之于国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8 《寡人之于国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4 21:26:09

文档简介

8 寡人之于国也
一、读准字音
(1)曳兵(yè)  (2)数罟(cù gǔ)  (3)洿池(wū)
(4)鱼鳖(biē) (5)鸡豚(tún) (6)狗彘(zhì)
(7)庠序(xiáng) (8)孝悌(tì) (9)饿,· (piǎo)
(10)粟米(sù)
二、辨识通假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三、一词多义
(1)数
(2)兵
(3)胜
(4)于
(5)以
四、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用作动词,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用作动词,吃)
(6)王无罪岁(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
(7)请以战喻(动词用作名词,战争)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动词用作名词,死去的人)
(9)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
(10)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五、古今异义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2)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助词,表示可能或能够;许可。(3)古义:然,代词,这样。而,表转折的连词,却。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
六、文言句式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状语后置句,状语“以桑”置于动词“树”之后 五亩大的宅院,在宅地周围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2)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孝悌之义”置于动词“申”之后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道路”置于动词“负戴”之后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4)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也”表肯定判断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5)固定句式,“何异于……”,意思是“与……有什么不同” 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6)宾语前置句,宾语“之”置于动词“有”之前 这样做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于:对于。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其:代指河内。?其:代指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然:这样。察:考察。政:当权者。无如:没有像……。?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民:百姓。
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






?以:用。喻:打比方,作说明。填然:咚咚地。填,拟声词,模拟鼓声。然,形容词词尾。鼓:名词用作动词。既:已经。接:接触、交锋。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有的人。








罟(ɡǔ):网。洿(wū):深。斤:锛子。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养生:供(ɡōnɡ)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







动词,穿。帛(bó):丝织品。豚(tún): 小猪。彘(zhì):猪。畜(xù):畜养。无:通“毋”。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ánɡ)、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悌(tì):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黎民:百姓。食:动词,吃。





?食:名词,指食物。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饿
莩(piǎo):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

[资料链接]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上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迁都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得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他不远千里来到大梁。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接触交谈中,借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
六 艺
“六艺”之说有:(1)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
(2)“六艺”即六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也。
[文本鉴赏]
本文记叙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富国强兵,只有施行仁政,让百姓发展生产、安居乐业、蒙受教化,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战国时期,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争夺劳力,是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的惠民措施是他争夺劳力、富国强兵的手段。由于没达到目的,他便提出了这个疑问。孟子也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试图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2.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理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通过设喻,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他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要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二、阅读课文第5~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孟子在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后,趁机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正面揭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民加多”。孟子的描述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请简要分析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是从“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及“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加以回答的。孟子指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是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发展农业,教化百姓,使民心归顺,才能真正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了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的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
4.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这次谈话结束时是如何批判统治者的虐政又证明自己的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在结束谈话之前,在把行王道的道理讲清的基础上,照应开头,针对梁惠王口口声声说的“于国”“尽心”,开始批判统治者的虐政。孟子举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事实,以说明统治者根本谈不上“于国”“尽心”。“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针对统治者的归罪于岁,运用比喻加以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以证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收束,言简意赅,提醒统治者不可归罪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百姓才会归服。这样批判了虐政也就从反面证明了自己施仁政的看法的正确,可谓一箭双雕。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透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词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由此可见,孟子是一位聪明机智、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辩论家。
6.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自古至今,人们的观点不一。请你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孟子认为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素养。这样“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看来,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养民”“教民”其实就是“温饱”和“教化”,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
(观点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所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人的目的是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日趋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观点三)孟子强调“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推崇孝敬老人,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有重大的启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生动形象的比喻
定义:用和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作用:(1)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3)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例如,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穿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的说法,说他同别的国君一样,只是程度不同,并无本质区别。在文章的最后也是运用比喻,而且所用比喻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言辞犀利,前后呼应。
2.写法指导
运用比喻手法“三要求”
(1)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
(2)要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
(3)要通俗、形象。一般来说,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3.迁移运用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汉字不仅形体优美,而且内涵丰富。请写一段文字来表现汉字之美。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甲骨文行笔如画,恰似远古的梵音回荡在历史的天空;篆体古朴精致,犹如一道佳肴令人回味悠长;隶书端庄敦厚,楷书隽秀大方,行书玉树临风,草书笔走龙蛇。汉字之美,美在灵性如涛,横竖点撇捺钩,每一个符号都是性格的精灵,所组成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片神奇的天空。美哉,汉字!你是一幅巨大无边的历史画卷,你是一曲震撼宇宙的交响乐曲,你是一首意味无穷的美妙华章。你更是一根无形的绳,连着历史与未来,连着浓浓的华夏血脉亲情;你是东方沃土上永不移动的河床,承载着炎黄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人间理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深厚、灿烂的民族文化。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敬畏自然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告诫梁惠王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惜民力,让人民休养生息,让物类繁衍生息,从而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认识到滥捕滥伐、违背自然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且看到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我们要学习孟子这种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身体力行。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应用角度】 “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2.素材应用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此位圣人欲讲“王道理想”,却也讲出了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道理。这个道理现在依然不失其价值。我国的森林,由于乱砍滥伐,由于人为火灾已是岌岌可危了。这可以由大面积国土的水土流失做证,由风沙在一些地区的肆虐做证。不少到过西双版纳的人写文章说,现在已经见不到昔日浓荫蔽日的亚热带雨林景象了。人怎么可以以主宰者自居去对自然征战讨伐呢?人类和自然相比是渺小的,自然的演化是那么深沉,远远胜过人类的情感。上天打一个喷嚏,人间就是暴风骤雨,家家缩在窗玻璃后面看那阴云翻卷,雨军肆狂。自然的气概能催醒娇粉细茸的花蕊,也能使火山开花,江河漫溢,冰飞雪陷。
[群文阅读]
导读:中华文化之伟大当然表现在四大发明、诗词歌赋、音乐书画、故宫长城等方面,但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集中地表现在其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上。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让他们敢于舍生取义,敢于承担,爱民忧国。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皇皇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无一丝一毫的张皇,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在他传世的诗文中,最为撼人心魄的,我认为有两篇。其一,就是前文提到的《过零丁洋》;其二,则是在囚禁中写下的《正气歌》。
你想知道《正气歌》的创作过程吗?应该说,文天祥早就在酝酿、构思了。让我们把镜头摇到公元1281年夏末的一个晚上。那天,牢房里苦热难耐,天祥无法入睡,他翻身坐起,点起案上的油灯,信手抽出几篇诗稿吟哦。渐渐地,他忘记了酷热,忘记了弥漫在周围的恶气浊气,仿佛又回到了“夜夜梦伊吕”的少年时代,又成了青年及第、雄心万丈的状元郎,又在上书直谏、痛斥奸佞、倡言改革,又在洒血攘袂、出生入死、慷慨悲歌……这时,天空中亮起了金鞭形的闪电,随后又传来了隐隐的雷声,天祥的心旌突然分外摇动起来。他一跃而起,摊开纸,提起笔,悬腕直书: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文天祥驻笔片刻,凝神思索。他想到自幼熟读的前朝英烈:春秋的齐太史、晋董狐,战国的张良,汉代的苏武,三国的严颜、管宁、诸葛亮,晋代的嵇绍、祖逖,唐代的张巡、颜杲卿、段秀实,他觉得天地间的正气正是充塞、洋溢在这十二位先贤的身上,并因他们的行为而光照日月。历史千百次地昭示,千百次啊!一旦两种健康、健全的人格碰头,就好比两股涌浪,在大洋上相激,又好比两颗基本粒子,在高能状态下相撞,谁又能精确估出它所蕴藏的能量!又一道闪电在空中划过,瞬间将土牢照得如同白昼,文天祥秉笔书下: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一串霹雳在天空炸响,风吹得灯光不住摇曳,文天祥的身影被投射到墙壁上,幻化成各种高大的形状,他继续俯身狂书: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室外,突至的雨点开始鞭抽大地。室内,天祥前额也可见汗淋如雨。然而他顾不得擦拭,只是一个劲地笔走龙蛇。强风吹开了牢门,散乱了他的头发,鼓荡起他的衣衫,将案上的诗稿吹得满屋飘飞,他兀自目运神光,浑然不觉。天地间的正气、先贤们的正气仿佛已经流转灌注到了他的四肢百骸、关关节节!
啊!古今的无穷雄文宝典,在这儿都要黯然失色。这不是寻常诗文,这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呼啸。民族精魂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常常要推出一些人来为社会立言。有时它是借屈原之口朗吟“哀民生之多艰”,有时它是借霍去病之口朗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次,便是借文天祥之口朗吟《正气歌》。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了这支歌,而大放光彩;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至此,文天祥是可以“求仁得仁”、从容捐躯的了,他已完成在尘世的使命,即将跨入辉煌的天国。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写完最后四句,文天祥掷笔长啸。室外,滂沱大雨裂天而下,夹杂着摧枯拉朽的电闪雷鸣,天空大地似乎将要崩裂交合了。天祥凝立不动,身形俨如一尊山岳!
先天下之忧而忧
1040年,西夏边患,因三十多年无战事,边防不修,宋军“兵无常将,将无常师”,一触即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52岁的范仲淹马上被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
对于敌人的大肆侵扰,范仲淹既不贪功冒进,也不被动防御:“为今之计,莫若严戒边城,使持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关中稍实,岂敢深入!”
他根据实际情况,一一实施作战计划,并最终多次击败西夏军队,让“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人认为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范仲淹领军,军纪严明,凡是冒功者,皆尽斩不赦,因其“夺戎士死战之功,误朝廷重赏之意”。范仲淹更为人称道的是他识人用人的本领,“任人无失”,如张载、狄青、种世衡等人才都得以启用。
在西夏边境对战中,范仲淹最为得意,也最被西夏痛恨的是他竟然在西夏人眼皮底下筑造了一座大顺城。
进可攻,退可守。这座大顺城如附骨之疽,让西夏人寝食难安,以至于西夏国君元昊亲率强军攻打,想拔之而后快,却铩羽而归。
除了建城和严密的防御体系,范仲淹还大力扶持旁边的羌人以制衡西夏,多交朋友、孤立敌人的战略从来都是明智的选择,风采无双的范仲淹被羌人尊称为“龙图老子”。
局势逼迫之下,西夏被迫议和,范仲淹也奉旨回京,任副宰相一职。
为革除积弊,范仲淹开始主持“庆历新政”。
为了全国十五路(相当于省)政通人和,范仲淹看着官员的名单,如果发现有不称职的,就一笔勾掉。身边的富弼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劝他道:“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而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好!”
但革新总是会受到旧有利益团体的疯狂反扑,在一系列持续的阴谋陷害下,新政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欧阳修、范仲淹、滕子京等纷纷被贬,尸位素餐者对自己的利益从来都是不择手段去保护的,时事已经积重难返,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奸邪不容”,转瞬间付之流水。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都被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欧阳修被贬去滁州,滕子京被贬在了岳州,而范仲淹先后被贬到了邠州、邓州,其年58岁,他的时间不多了。
期间,为劝慰老友,也是自勉,范仲淹写出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年不绝。
建议阅读篇目: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正气歌》 文天祥
《岳阳楼记》 范仲淹
[积文化常识]
古代学校
谨庠序之教。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6)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7)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8)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选自《周易》)
[古文今译] 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力求自我进步,永不停息。
[知行启迪] 当年在新西兰访问的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会见当地华侨华人代表时,语重心长地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团结包容、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高尚品质,不仅能够在自己的国家创业,还能够在世界各地努力奋斗,创造丰硕的成果。”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强不息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
课件85张PPT。第三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数罟不入洿池
D [A项,“无”通“毋”; B项,“涂”通“途”; C项,“颁”通“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秩序不好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D.王好战,请以战喻 喻:比喻,说明
A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谨庠序之教
⑤然而不王者
⑥王无罪岁
⑦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A.①②③⑤⑥/④/⑦ B.①②③/④⑤⑦/⑥
C.①②③⑥/④/⑤⑦ D.②③⑤⑥/④/①⑦
A [①②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形容词作动词/⑦动词作名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D [A项,“无罪”此处是两个词,“不要归罪”;现代汉语是一个词。B项,“养生”此处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河内”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黄河以北;今义是越南的首都。D项,“门庭若市”古今义一样。]
5.下列句子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非我也,岁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沛公安在
D.申之以孝悌之义
D [A项,判断句;B、C两项,宾语前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①非我也,兵也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①谷不可胜食也 ②日出江花红胜火
D.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余船以次俱进
D [A项,细密/几,若干;B项,兵器/军队;C项,尽/超过;D项,按照。]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A [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8.下列各句中,全都属于孟子认为“王道之始”要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
①不违农时
②数罟不入洿池
③谷不可胜食也
④材木不可胜用也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
⑥鱼鳖不可胜食也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B [③是采取“不违农时”后的效果,④是“斧斤以时入山林”后的效果,⑥是“数罟不入洿池”后的效果。]
9.下列各句中,属于孟子的“教民”措施的一句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A项,是教民的结果。B项,是养民的措施。D项,是王道的成功。]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
(2)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您的臣民比邻国多了。
(3)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①__________________,就看是怎样的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②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最终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②处从后面看,前面应该是一个态度,承接“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一处承接“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一句是总结,分析到位即可。
[答案] ①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 ②他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 ③文天祥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丈夫”(文天祥的言行就再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①往焉,雉兔者②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刍荛者:割草砍柴的人。②雉兔者:指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晋国,天下莫强焉”,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后面要断开,排除A、D两项。“东败于齐/长子死焉”与“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句式类似,排除B项,故选C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俑,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陶偶。在奴隶社会,最初用活人殉葬,由于劳动力渐被重视,后来便改用俑来殉葬。
B.孝,兄弟姊妹的友爱;悌,指还报父母的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妻子,古汉语一字一义,指妻和子。现代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D.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诗经·大雅》中记述了最早的周文王灵囿。
B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把梁惠王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称之为“率兽食人”,表现了孟子正直、坦率的性格。
B.甲文中针对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后急于报仇雪耻的心理,孟子提出了忠告,即实行仁政得民心,则无敌于天下。
C.乙文中孟子运用对比和比喻,将“文王之囿”和“宣王之囿”进行对比,将“宣王之囿”比作陷阱,巧妙地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之”。
D.甲乙两文,虽然孟子面对的国君不相同,谈论的话题不相同,但却都是直接劝说国君施行仁政。
D [甲文是直接劝说,乙文是间接劝说。]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在外能尊长敬上,(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手拿木制棍棒打击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
(2)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意安心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人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木偶陶偶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木偶陶偶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即使是方圆百里的土地,也可以称王。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在外能尊长敬上,(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手拿木制棍棒打击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
(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他,有谁能跟大王抵抗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
(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场,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