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9 《劝 学》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9 《劝 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4 21:26:45

文档简介

9 劝 学
一、读准字音
(1)中绳(zhòng)  (2),· (róu)    (3)槁暴(gǎo pù)
(4)砺石(lì) (5)参省(cān xǐng) (6)跂(qǐ)
(7)螯(áo) (8)舟楫(jí) (9)蛟龙(jiāo)
(10)跬步(kuǐ) (11)骐骥(qí jì) (12)驽马(nú)
(13)锲而不舍(qiè) (14)镂空(lòu) (15)蛇鳝(shàn)
二、辨识通假
(1)以为轮(“”通“煣”,使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一词多义
(1)绝
(2)假
(3)而
(4)焉
四、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8)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10)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五、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3)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4)古义:地下的水。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5)古义:寄居。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六、文言句式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2)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蓼蓝的颜色显得(更)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
(3)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4)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舍:停止。锲(qiè):刻。镂(lòu):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

[资料链接]
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其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也善用比喻。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异彩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文本鉴赏]
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要永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不可以已 ②注重积累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是全文的文眼。②开门见山,统领全篇,引起下文的论述。
2.本文第2段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2段中用了五个比喻。前两个比喻“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二、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作者是如何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个结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几个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靠后天的学习。
4.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孰对孰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并不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三、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4段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成德”,正面说明了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的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的第二个层次,说明积累还需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了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坚持不懈、专一,二者缺一不可。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当今社会知识激增,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有人认为荀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人认为荀子的观念已经过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终身学习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固守于旧有的知识,哪怕过去的成就再大,过去的名声再大、地位再高,也会落后于时代。荀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观点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做事只有三分钟的热度,结果只会落得个一知半解,略知皮毛,不会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华之所在,也就不会有所成就。
(观点三)荀子在文章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鲜明的对比论证
定义: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分类: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
本文对比手法鲜明,说理有力。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2.写法指导
运用对比论证“四注意”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做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在横线上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补写出一段文字。
中原三国鼎立,孙权有谋,曹操有才,刘备有德。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为人称道、流芳百世的还是刘备的“德”。因为厚德,五虎大将甘于以死献命,蜀国百姓也甘于与之出生入死。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需要撑起这片道德的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然而,在今天的天空下,道德却出现了滑坡。从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让原本光滑美丽的道德外衣已布满疤痕。正因为鄙德,让他们失去了良知,重现国民劣根。同在蓝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看来我们确实要撑起道德这片蓝天。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不断积累,贵有恒心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的过程,需要有恒心,有毅力。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
【应用角度】 “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恒心与毅力”等。
2.素材应用
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荀子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的一股惊人的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自卑,要有信心,因为挫折是培养毅力的必要前提。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挫折是块磨刀石。”再锋利的刀一直不用,也会变钝。这时,就需要“挫折”这块磨刀石使它重新锋利起来。人的一生很精彩,有酸甜苦辣,没有悲欢离别的伤心,又怎能有重逢的喜悦呢?
[群文阅读]
导读:荀子在《劝学》中告诫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善假于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善于借助外物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善于通过学习,使物为我用;三是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确如此,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嗅觉不如犬。但是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以百倍千倍地延伸。
善假于物
人没有翅膀却能在天空中如雄鹰般遨游,靠的是飞机;人以渺小的身躯却能横渡茫茫的大海,靠的是轮船;人在茫茫的夜色中得以行走,靠的是灯光……而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得以成功,需要善假于物。
善于借助他人的才智来建立自己的“江山”。汉高祖刘邦,一介草民,市井小人,没有张良的智慧,韩信的英勇,却得以成就大汉江山,登上帝王的宝座,名垂千古,靠的不就是张良的智慧,韩信的英勇吗?而同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善于借助范增的谋略,被刘邦击败,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剧下场,留下的只有后人无尽的叹息。在目标高大的门坎前,我们应学会借助竹竿,帮助我们跨过大门,实现目标,成就自己的江山。
善于站在前人的肩上,成就自己的梦想与天地。牛顿,著名、伟大的物理学家,借助伽利略的学术理论成就,著成《自然学科的数学原理》,建立起牛顿力学体系,奠定了自己在物理学的地位,成就了自己伟大的一生,并为后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被世人所景仰与铭记。他曾说:“我之所以比别人走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成就了牛顿。而对于我们现代人,也要善于借助前人已有的科学理论去继续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创造出对人类有利的事物,为世界的发展作贡献。
善于借助外物,达成自己的目标。《劝学》中提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船,能帮我们横渡无边的大海,到达成功的彼岸;善假于物,能帮助我们飞上太空,探索未知的宇宙世界;善假于物,能帮助我们战胜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摘取成功的果实。
智者借力而行
学习,智者借力而行。作为学生的我们,自然应懂得借力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借助老师的力量,借助辅导书的力量,以使自己更加高效地学习,在借力中获得知识,提高自己,为未来铺垫。老师也在教导我们的过程中收获了事业,收获了欣慰,收获了桃李满天下。辅导书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打造了品牌,创造了效益。如此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事业,智者借力而行。茫茫人海中,有才干却不被发掘,最终被淹没的人数不胜数。须知,千里马借伯乐之眼得以施展抱负,伯乐借千里马之能成就美名。钢琴大师李斯特年轻时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肖邦在发现他的惊人天赋后,让他在自己的演奏会上独奏一曲,李斯特不负所托,一举成名,从此步入乐坛,终成一代大师。肖邦也借栽培李斯特成就了自己慧眼识珠之名。华罗庚早年不过是个商店售货员,却被清华发现其数学天才,破格录取,从此,华罗庚借清华步入数学神坛,成为一代巨擘;清华借华罗庚名震学界,闻名世界。
科学,智者借力而行。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者互相学习探讨,促进了科学的迅猛发展。君不见,如今的诺贝尔奖,好多都是多国科学家的合作。几百年前,开普勒借助老师第谷肉眼观察行星运动四十年记载的资料,研究出了举世闻名的“开普勒三定律”,第谷借助开普勒的伟大发现,也在科学界青史留名。爱迪生借助贝尔的模型发明了电话,福特借助本茨的内燃机发明了汽车,爱因斯坦借助麦克斯韦的理论提出了光的电子说……牛顿曾说:“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无不提醒着我们:智者,要借力而行。
建议阅读篇目:
《劝学》 颜真卿
《劝学》 孟郊
[积文化常识]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骐骥:是骏马的别称,出自《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2)驽马:指资质较差、不出众的马。也指蹩脚马。语出《周礼·夏官·马质》:“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选自《孟子·尽心上》)
[古文今译]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造福天下百姓。
[知行启迪]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才是根本。所以要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课件71张PPT。第三单元9 劝 学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九)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直中绳,以为轮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④吾尝跂而望矣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D [②“”通“煣”;③ “有”通“又”;⑥“生”通“性”。]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D.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A [A项,“利”应解释为“使……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B项,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D项,一,数词活用作形容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蚓无爪牙之利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 [B项,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C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D项,寄托:古义,寄身,安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金就砺则利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C.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筋骨之强
B [A项,“则”,连词,那么,就。B项,“于”,介词,①引进动作对象,从;②表比较,比。C项,“者”,都是代词,指“……的人”。D项,“之”,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6.下列各句中,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固定句式。]
7.下列各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D [①③强调“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⑤强调“专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8.下列对《劝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要专心;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3)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10.请联系学过的课文的作者(如孟子、孔子等)或你了解的其他古人,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
上联:荀子劝学 博学则青出于蓝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注意对联的特点,要列出名人,要有名人的名言或主张。
[答案] (示例)孔子论语 勤学必温故知新
韩愈师说 为学则不耻下问
墨子非攻 兼爱则仁者无敌(任选其一即可)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不得不爱,又不敢甚爱。既然如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解析] 从横线所给的句末问号和后面的解释看,第①处要填写“为什么不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的意思;第②处从后面的照应文字看,这里要与荀子的性恶论进行比较;第③处要照应下文“也都”,这里应该是总说“孟子和荀子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答案] ①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②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③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非 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身死国亡”是并列式组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则”一般需要在前面停顿,排除A项,“焉”一般在句中是句末语气词,且“是非容貌之患也”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答案为C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B.皋陶,是禹帝和商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D.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B [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都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是判断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C [“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高”是叶公子的名字),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髭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身材;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