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学案+练习)7 《李清照词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学案+练习)7 《李清照词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4 22:29:47

文档简介

7 李清照词两首
一、读准字音
纱厨(  ) 销魂(  ) 东篱(  )
憔悴(  ) 玉枕(  ) 戚戚(  )
堆积(  )
[答案] chú xiāo lí qiáo zhěn qī duī
二、一词多义




[答案] 形容词,快,急速 动词,逼迫 副词,迫切,紧急/动词,说 名词,道理 名词,学说,思想/动词,保养,调养 名词,将领 副词,将要/动词,经过 动词,拜访 名词,错误 动词,超过
三、词类活用
1.乍暖还寒时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暗香盈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变暖;变寒 2.形容词作动词 充满
四、古今异义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枯萎,凋零。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五、文言句式
1.瑞脑销金兽。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帘卷西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省略句,“销”后省略“于” 瑞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焚烧着。 2.倒装句,应为“西风卷帘” 西风吹卷帘幕。
[资料链接]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工诗、文,更擅长词。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醉花阴》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李清照于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等。
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文本鉴赏]
《醉花阴》这首词是词人早年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的,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它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这首词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通过对残秋景象的层层描述,表现了词人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比黄花瘦 ②孤独愁怨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憔悴损 ②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本深读]
一、阅读《醉花阴》,回答下面的问题
1.《醉花阴》一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薄雾”“浓云”,写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漫长的白天,点出愁的长久。“瑞脑销金兽”,看着瑞脑香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又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如何理解词人“半夜凉初透”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睡在纱帐里,枕着玉制的枕头,半夜里突然有点凉了。“半夜凉初透”有双重含意,表面写九月的天气凉,实则借以表现内心的凄凉与孤寂。词人独居家中,爱人不在身边,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3.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以花喻人的手法。黄色的菊花不只外形上雅淡、清秀,且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二、阅读《声声慢》,回答下面的问题
4.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使用多处叠词,请简要分析这些叠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叠词
内容
情感
寻寻觅觅
描摹了词人的动作
表现出国破、家散、夫亡带来的剧痛、哀伤以及孤独寂寞、茫然无措的情态
冷冷清清
渲染了环境的悲凉
凄凄惨惨戚戚
描摹了诗人的伤痛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怨酒淡天寒吗?还有更深层的含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不抵事。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6.“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哀婉动人,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者,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从家乡飞来的,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也是词人的心在滴泪!词人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文章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对前面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三、阅读李清照词两首,回答下面的问题
9.试将《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醉花阴》中主要写伤春悲秋、伤离怨别。《声声慢》不是生离之短暂,而是死别之永恒,不是暂时的空虚,而是长久的寂寞;而且丧夫之痛与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愁凝聚交织,沉痛无比。
10.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李清照的一生创作横跨两宋,早期词以其特有的纯挚和缠绵在爱情词中独树一帜,写出了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心声。而后期的词即南渡以后的作品却反映了李清照词作的最高成就。她是爱国的,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诗句为证;但传统观念的限制仍使她在词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弱女子的自我形象,看似低沉、消极,但她写的个人在流落天涯、孤苦无告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却典型地涵盖了当时千千万万的异乡人在国破家亡后的共同境遇。
(观点二)“靖康之难”后的家国之愁。靖康三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珍藏的古玩字画也丧失殆尽,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的词风一转而为哀愁凄凉。南渡之初,李清照用诗笔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反对偏安,主张北伐;斥责统治者不愿赵佶父子南返的卑鄙心理。这是主和派所不能容忍的。她的洒脱不羁、无所顾忌的超出礼教规范限制的举止行为,又是封建礼教所深恶痛绝的。“靖康之难”以后,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声声慢》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如果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是一个闺阁少妇的情愁,那么后期词中她的愁则是一个爱国词人在国破家亡后的恨愁。
(观点三)李清照词中的愁,不管是前期词中的离别相思之愁,还是后期词中的浓厚的家国之愁,都是具有独创性的,不流于封建社会那种庸俗的艳情词中的闺怨之愁,而是雅致的、深切的、有深刻力度的。读李清照的愁词,如血如泪,如泣如诉。
11.《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词人的丈夫宦游在外,词人独自留在家中时的感受和生活状况。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有人批评李清照,说她作词“无顾忌”地“肆意落笔”。我佩服她的“肆意”。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她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
(观点二)这些“闺怨”词真实地反映了李清照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她的词作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醉花阴》这首词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李清照加进了自己浓重的感彩,从而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合交织,比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用黄花比照人,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闺中少妇的鲜明形象,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写法指导
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运用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二是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三是可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迁移运用
请以“落叶”为话题,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时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树叶。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呢?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家国情怀——李清照
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文物,都已丢失殆尽。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壮豪迈之气,让许多须眉汗颜,令多少当权者羞赧。这股豪迈之气铸就了女子的伟岸,展现了女子的气魄,而这豪迈之气根源于那强烈的爱国之情,那深沉的爱国情思。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爱国情怀”“巾帼不让须眉”“女子的伟岸”“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等话题作文的写作中。
2.素材应用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以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甚至陆游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群文阅读]
导读:当我们像吟咏春天的温暖一样吟咏易安的诗词时,她的妩媚依然是我们心灵上的一道风景;当我们从浩瀚万里的历史中找到李清照这个名字时,她的人格魅力依然还流淌在时空的中间。作为女人,沧桑而不失坚强;作为文人,高格而不陷孤僻;作为国人,忧愤而不失忠诚,出色而本色。孑孑半世,一身轻愁,而灵魂充实,给我们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美丽。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梁 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本来,3 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淤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 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阅读李清照
你是一部书,是一部神奇的书,快乐时的与世无争、思念时的淡淡忧伤、哀愁时的痛苦情怀无不使这部书添上一种神秘、曲折、坎坷的色彩。
翻开这部书,读尽你——李清照。
你是一部书,读尽你快乐时的与世无争。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开心地饮酒狂欢,“误入藕花深处”,不知归路的你有豪爽的霸气,乘醉起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有李白“对影成三人”的豪气,你有林黛玉葬花时的灵气,你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气,欢乐的你连写出来的诗也是那么的活泼,你是一部书,书的开头,我读懂了你的快乐。
你是一部书,读尽你思念时的淡淡忧伤。与丈夫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因丈夫外出被打破了,无聊的你每天痴痴地想念丈夫,吐尽妙语的你竟因思念而“人比黄花瘦”。开心的你喝酒,不开心的你也喝酒,“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思念如此深切,可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你只好等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道不尽的是你对丈夫深深的爱意。
你是一部书,读尽你哀愁时的阵阵痛苦。幸福美好的生活远去,国破家亡的现实随之而来。“物是人非事事休”,是上天太妒忌你了,从此,你的哀愁便贯注你的全身,挥之不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的哀愁如此深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的哀愁让你更多地怀念起故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正是你此时的心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属于你,你已没有了写万金家书的机会;“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不属于你,你何来的可以依靠的大山呢?“兴尽晚回舟”的快乐更已不再属于你;你已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你是一部书,书的末尾,我读懂了你的痛苦与悲情。你是一部书,你的一生便是一部神奇的书,你的蜕变、你的成熟、你的黯淡都是这部书的神奇之处。你是一部书,读你的我看到了一位似弱非弱的女子在重重困难面前的坚强意志。你是一部书,一部道尽沧桑、跌宕起伏的书。
推荐作品:
《一剪梅》
《如梦令》
《渔家傲》
《永遇乐》
[积文化常识]
1.古代节日称谓
(1)佳节又重阳。
重阳:又称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于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上元节。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节、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
农家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
清明前一二日,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山中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5)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吃粽子的传统。
2.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1)梧桐更兼细雨。
梧桐: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2)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3)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4)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选自《论语·述而》)
[古文今译]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籍文献,勤奋钻研,敏捷地去获取知识的人。”
[知行启迪]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是,他小时候天赋并不高。有一天深夜,他还在读书,不停地朗读着一篇文章,但始终没背下来。这时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下来偷东西。贼趴在墙上等啊等,可是曾国藩依旧没有背下来。等来等去,小偷不耐烦了,跳下来说:“你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啊?”然后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课件89张PPT。7 李清照词两首第二单元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七)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 永:漫长
B.东篱把酒黄昏后 把:举,端起
C.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抵挡
D.如今有谁堪摘 堪:忍受
D [D项,“堪”是“能”“可以”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
B.莫道不销魂
C.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 [D项,次第:古义指光景,状况;今义指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3.下列对《醉花阴》《声声慢》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醉花阴》写漫长的白日里,词人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注视着那袅袅烟雾。正值重阳,天气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帐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凉气袭人!
B.《醉花阴》总体风格朴实、绚丽,词人抓住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独自生活的空虚、无聊,以此表达对丈夫一如既往的相思之情。
C.《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失去丈夫的苦难。并且,在南方辗转逃亡避难的过程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D.《声声慢》展现出词人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词人生活遭遇的基础上读这首词,人们不禁会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正是李清照这首词动人的地方。
B [B项,《醉花阴》总体风格含蓄、委婉。]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词牌名,这两首词都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C.宋代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的富艳精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各超婉约词之顶巅。然而在“淡语有味”“浅语有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方面,周邦彦是不及秦观、李清照的,故明、清人推秦、李为婉约宗主。
D.李清照处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
B [“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年的作品。]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李清照纪念堂是个四合院似的仿古建筑,红瓦青砖,拱门漏窗,翠竹青青,古朴雅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苦苦地思考着人生,还是又将觅得佳句?我不得而知。
①再往里走,便是“漱玉堂”了
②她右手托腮,脸面轻俯,双眉微蹙,就像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③我暗暗赞叹:郭老不愧是一代文豪。如果在他的题词中像许多人习惯那样再多个“女”字,那会是何等减色和遗憾
④东西厢有人物介绍和她的书画展,正房里迎面有两米多高的李清照雕像立在正中。那雕像通体洁白如雪,裙袂飘然
⑤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块长方形的灰青色大理石
⑥上面醒目地刻着郭沫若先生遒劲、奔放的手书“一代词人”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⑥①③②④ D.⑤⑥③①④②
D [语段主要是按游览的顺序来介绍的,③句明显承接⑥句,不能做首句,故排除A、B两项;⑥③句主要讲大理石上的题词;后面主要介绍“漱玉堂”及李清照的雕像,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尾句应该是②句。所以选择D项。]
6.“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乌江河畔,在群雁往返的地方,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洒落一行清泪;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
7.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造两个句子,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要求:符合语境,语意连贯;尽量引用作者的诗文。
人生既有烟波江面,又有望穿江面的志士仁人。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喜欢悲风掀襟又内怀热肠的辛弃疾,虽是“如今识尽愁滋味”,也仍然渴望“金戈铁马”,报效祖国;我喜欢意志豪迈又沉郁悲壮的陆游,虽“僵卧孤村”“夜阑听雨”,也仍然坚持“位卑未敢忘忧国”。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之境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用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内心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答案] (1)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3)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4)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B [B项,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10.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这两句词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春归秣陵树”,写春天将至;“人老建康城”,写人之将老。两相对比,写尽人世感慨。作答时,由此出发,分析出作者这种表达产生的艺术效果即可。
[答案] (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满庭芳
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先描写深幽之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B [B项,词下片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虽无“梅”字,却处处在写梅。]
12.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13.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水镜”——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词人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C [C项,“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词人对桂花的喜爱。]
14.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词中的景物形象。可从色彩、形态、香气三个方面来考虑。
[答案] ①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②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③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