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拿来主义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自诩( ) 脑髓( ) 残羹冷炙( )
玄虚( ) 毛厕( ) 礼尚往来( )
仪节( ) 吝啬( ) 譬如( ) 徘徊( )
[答案] xǔ suǐ zhì xuán ce shàng yí sè pì huái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给 别
孱 占
[答案] gěi jǐ biè bié càn chán zhàn zhān
2.语境辨析法
(1)他善于审时度( )势,危急关头,能够将生死置之度( )外。
(2)他虽然取得了冠( )军,但在获奖感言里并没有冠( )冕堂皇的语言。
[答案] (1)duó dù (2)guàn guān
二、写对字形
[答案] 粹 淬 萃 蹩 瞥 鳖 缘 椽 喙 磕 嗑 瞌
三、积累词语
1.明确词义
(1)自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管三七二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国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故弄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冠冕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夸。(2)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3)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4)懦弱无能的人。(5)原指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6)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7)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含讽刺意味。(8)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2.理解辨析
(1)吝啬·吝惜
两者都有“过分爱惜财物”的意思。“吝啬”形容词,主要指当用的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含贬义;后面不能带宾语。“吝惜”动词,表示珍惜,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多为中性词。还可以用于财物之外的生命、力量等以及具体的物品。后面可以带宾语。
(2)鼓吹·鼓动
两者都有“宣传”的意思。“鼓吹”①宣传提倡。②吹嘘。侧重于宣传。“鼓动”指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侧重于结果。
(3)徘徊·彷徨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犹豫不决”的意思。“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fēi)徊不敢走进门,是潺头;喜笑颜开,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徘(pái) 潺—孱 喜笑颜开—勃然大怒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__________。
A.又碰了一串钉子,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B.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
C.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D.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到现在,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
C [前文说“闭关主义”,后来因鸦片战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根据逻辑关系,后面为“又……”,最后“到现在”,排除A、B、D三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所以我们要运用眼光,放出脑髓,自己来拿!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搭配不当,应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资料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掀起了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潮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杂文及其特点
杂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犀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战斗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多有这一类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针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它们有如匕首、投枪刺向敌人,表现了坚强的战斗力;在艺术上,感情饱满,形象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
[文本鉴赏]
鲁迅先生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媚外行径、卖国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态度,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又要认真地分析其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地吸收,以期提高民族的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并把这种观点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送去主义 ②拿来主义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第1段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列举了三个“送”的事例: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意,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师”暗含讥讽,“捧”表现了“大师”们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显得多么寒伧可怜,可悲可笑。
(2)反语。正话反说,讽刺意味更强烈。
(3)这句话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要亡国灭种。
3.鲁迅先生为了证明“送去主义”的危害,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他发了疯”;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只送去,不拿来——亡国灭种。
4.从文中看,“抛来”与“抛给”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抛给”犹如“嗟来之食”,施受双方是不平等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的性质。
二、阅读课文第5~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请结合第5、6段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5段:“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强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奉行“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体现出作者语言幽默、讽刺之特点。
第6段:“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的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体现出作者语言犀利之特点。
6.怎么理解“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7.本文把“大宅子”比喻成文化遗产,批判了哪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占有”“挑选”文化遗产的?根据第8、9段内容,完成下面两个表格。
表格一:三种错误态度
三种类型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①______
徘徊不敢进
②______(____)
不加选择
昏蛋
保存清白
③______
全盘否定(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④______(____)
表格二:“占有”“挑选”的方法
喻体事物
做法
本体事物
态度
⑤________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⑥________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和烟灯
留一点,毁大部
⑦________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散去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⑧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①怕给染污 ②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③放火烧光 ④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⑤鱼翅 ⑥送药房供治病 ⑦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⑧剔除(毁灭)
三、阅读课文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文章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段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相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地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9.本文在谈及“送去主义”的表现时,将“送一批古董”“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三者并排列举,有人认为如此行文含有对梅兰芳的不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不同意。因为三者“送去”的表现都是将中国文化遗产拱手“送去”外国。作者意在批判国民党政府已堕落到将民族遗产作为媚外求荣的工具的可耻地步,其矛头直指国民党政府,而非梅兰芳本人。
(观点二)同意。因为梅兰芳的出访为国民党政府所利用,他们借机诽谤前苏联的文艺政策,梅兰芳的出访无形中给国民党政府提供了间接的帮助。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妙比喻,将抽象说理形象化
课文第8段一开始就用“譬如罢”开始论证,用从祖上得来的一所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以“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以“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都非常准确、形象、生动。
2.写法指导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论证与被比喻事物相类似的特点。也就是用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作比方,来揭示或阐明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这一形象化的论证方法,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比喻论证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用来作比的事物必须可信,是人所共知的。用来作比喻的事物,要具体、浅显而新颖,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和接受。
(2)要把拿来作比喻的事物和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找准确。比喻物和被比喻物既要有相似点,又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便构不成比喻论证。
(3)要生动、简明。不能让拿来作比喻的事物掩盖了要论证的道理,或冲淡了议论。
(4)要把比喻的含义和文章议论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在议论时抛开比喻。
(5)用成语、寓言、小故事来作比喻论证,要根据需要适当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便于读者深刻地理解。
(6)运用成语或寓言故事论证时,必须有所分析评论,概括出其蕴含的道理,与论点保持一致。只叙述不评析,就是堆砌论据。只有分析,才能引出要讽喻的事理,才能使它更好地为论点服务。
3.迁移运用
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精彩段落,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生活,是一棵神奇的智慧树。她拥有无穷的智慧,如果你摘到树上的果子,你就会得到那智慧,用这智慧去走人生之路,你的人生便会更加精彩。
摘取到信念之果,你便拥有了生活的智慧。怀着信念走在人生的路上,你的人生便会因此而精彩。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星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整个海洋。信念是你人生路上的正能量,助你成长,助你成功,拥有了信念,你的人生会无比绚丽。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鲁迅与“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创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运动前后,与以往历史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国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牙牙学语。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与创新”“舍与得”“借鉴”“包容”等话题作文的写作中。
2.素材应用
莲花因舍弃牡丹的雍容而变得高洁,彩虹因舍弃磐石的永恒而变得美丽动人,古木因舍弃尽日的繁叶而得以常青,高山因舍弃水的灵动而巍峨沉稳。大自然以它的博大昭示着人类:只有舍,才有得。
智慧使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昭君舍弃了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踏上了黄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却得到了天下的一刻太平与后世的无限赞美;英台舍弃了世间的一切繁华,化作一只蝴蝶,却得到了海枯石烂和天长地久的爱情;李白舍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他们舍弃了功名、地位,甚至是生命,得到的是更珍贵的升华。
[群文阅读]
导读:“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你就是中华民族的魂。当亿万百姓在困顿中止步不前时,是你,像北斗星一样,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永不迷失;当哀鸿遍野,满目疮痍时,是你,以笔为枪,激起了国人的斗志;当整个文坛充斥着一股复古思潮时,是你,以狂人之口呼唤救救孩子!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赞美你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民族魂
——感悟鲁迅
民国廿五年,丙子十月暮,先生去了。
这位儿时刻“早”以省自身,少年题诗血荐轩辕的书生;这位弃医从文以警国人,弃政从教以醒民族的斗士;这位朝花夕拾间回忆过往的人间至爱者;这位野草莽原中踽踽独行的民族领路人;这位彷徨的行者;这位呐喊的英雄——去了。
先生是文人,曾可于江南折花填词吟风月之景,亦可于京华推杯换盏度潇洒之日,但先生选择走进黑暗的长夜——用笔唤醒一个没落的中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先生无疑集四者于一身——也集骂名于一身。我无法想象当年文坛上的刀光剑影,更不能知道这个自嘲“运交华盖”的人该是如何的坚强与豁达,我只记得直到逝世前先生依然怒发冲冠以笔为枪。
孙中山曾说:“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而先生是即使此身不存,此心也不死的人——一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激励了不知多少仁人志士,而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信条早已使先生的灵魂成为永恒。这个文化革命的主将自己的全部倾注给了中国,却要我们一百年后忘记他——
如何能忘记?
这世上总有些东西是永恒的,就如同日月之于大地,就如同文学之于人类,就如同先生之于中华。
这世上总有些人的一生是短促而有力的——他们生前并无贵气的头衔,也无显赫的战功,或许一生被人嘲讽,或许长久耽于骂名。可就是这样的生命,往往附丽了一种永恒的精神——这精神铭刻在古旧的书籍里,隐藏在激昂的呐喊中,犹如隐蔽的火星,当后来者触碰到那些四方的文字,这古旧的书页间便窜起精神的火苗。于是寂寞者有所慰安,孤独者受到温暖,虚无者有所抚慰,苦痛者得以前行。于是,我们精神的天空不再虚妄,思想的大地不再荒寒。
先生,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先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与淋漓的鲜血,于那些黑暗的日子里用啼血的文字与辛辣的嘲讽化成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压抑人性的大家族,刺向方生方死的大时代,刺向逼仄吃人的封建礼教,刺向故作高深的文化糟粕——刺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一个也不饶恕!”——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高喊着。
中华民族何其幸,从此抱紧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品读鲁迅
鲁迅(周树人),这似陌生又似熟悉的名字。陌生,是因为他所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远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都日渐模糊。熟悉,是因为他笔下的一段段历史,都印烙在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里。在无数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的时候,他拿起他的武器,尖锐的笔锋直刺敌人的心脏。他的文章既深奥难解但又通俗易懂,自中学以来我们就接触鲁迅的文章。让我们走近他,一起来品读:鲁迅。
鲁迅先生是文学史上的巨匠,更是旧中国封建社会中唤醒了麻木人群的先驱。他的文章犹如一杯上好的龙井。初品,生涩难懂;细细品尝,茶香也越浓。一篇《故乡》披露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们的愚钝、麻木,抒发了自己对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孔乙己》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但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使群众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下挣脱出来;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喊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明确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面对的吹捧者、打杀者、唾骂者、麻木者不知有多少,但鲁迅先生时愤怒、时沉默、时奋然反击、时听之任之,鲁迅先生骨子里依然故我,本色不改,正如急流险滩中的高地,永远那么安宁、坚牢,岿然不动。走近文章背后的故事,看看通俗易懂的文字下,隐藏了哪些深刻寓意,这何尝不是一种方法呢?面对旧社会的麻木人群,感受人吃人社会的残酷,这何尝不是一种经历呢?阅览鲁迅深奥的思想,品味鲁迅的爱国赤心,这何尝不是一种感悟呢?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属于历史的,但是其意义与价值光照未来,他的作品和精神将伴随我们一路同行。
鲁迅,虽然没有曲折的长篇自传,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也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但他确是位文坛巨匠,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无与伦比;他虽然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但他的确是位文化伟人。他的身影虽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但他也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以思想作剑以笔为戈,鼓舞着人们,激励着人们,试图将人们的落后思想改变。伟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是奔腾的骏马,叫声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声《呐喊》;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旧社会的《彷徨》;革命家的鲁迅,是寒光闪闪的一把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封建思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一声呐喊。现在鲁迅已远离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是永恒的!他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既批判无知,讽刺无知,又护佑人民,树立思想!他以嘲讽挑战封建,以坚毅挑战谬论,以真理挑战愚昧,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坚持不懈地学习,为整个中华民族忙碌着,时刻不忘爱国志向,用我们的一生肩负起中国伟大复兴的使命!
(有改动)
推荐作品:
《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且介亭杂文》
[积文化常识]
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冠冕:古代帝王或官员戴的帽子,引申为很体面、有气派。
古代“冠冕”的演变:
古代的冠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冠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
(1)秦汉前没有“帽”这个字,古人将冠冕头饰统称为“元服”,因为“元”有“头”的意思。至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
(2)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巾”。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
(3)进入唐代,幞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宋代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
(4)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清代,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选自《大戴礼记》)
[古文今译] 水太清,鱼没有躲藏的地方,也就没有了鱼;人太精明,不能容纳别人,那也就没人敢与他做朋友。
[知行启迪] 这句话告诫人们指责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课件84张PPT。8 拿来主义第三单元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在文化遗产继承的问题上,复古主义者吵吵嚷嚷,“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队伍内部也颇多分歧,针对这些现象,鲁迅先生写出了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
②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关心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③将莫言的作品展现给世界的人,除了瑞典翻译家陈安娜,还有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葛浩文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对莫言的作品如数家珍。
④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拼命地干活,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靠勤劳和节俭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
⑤在高三备考过程中,有些学生为了提早开始备考而拼命抢进度,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⑥这些“大老虎”人前冠冕堂皇,一副正人君子做派,背地里却男盗女娼,他们终究逃不了被人民唾弃的下场。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B [①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使用正确。②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不合语境。③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使用正确。④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与前面的“剩下的”重复。⑤寅吃卯粮:寅年就吃了卯年的口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用未来的收入。本句是说有些考生“急于事功”的表现。不合语境。⑥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兴起了“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对此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卑不亢地拿。
B.简政放权改革初期,有必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对执法者的培训,及时向公众公布权力清单及行政审批需要办理的手续。
C.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成为世界文学经典,而且已经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时代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
D.根据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和人口迁移,该文件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了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落户条件。
A [B项,搭配不当。应在“对执法者的培训”前加“加强”。C项,语序不当,应将“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与“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互换位置。D项,成分残缺。可在“人口迁移”后加“的压力”。]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A.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B.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C.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D.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 [“国粹”“摩登”“进步”都是反语。]
4.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故乡》《社戏》《阿Q正传》均收录在《呐喊》中。
C.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暗示多于解释;大量运用通感、自由联想、暗示等手法;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明显。
D.杂文,一般以议论为主,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B [《祝福》收录在《彷徨》中。]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文章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D [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由此可排除C项。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6.按提示要求,以“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换用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鲁迅和胡适最后分道扬镳,原因在于两人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作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句为因果复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重组时则要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使全句形成“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的结果。
[答案] 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作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
7.(2019·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 ①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 ②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 ③ 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空,根据关联词“所以”可知,此处是从上文得出的结论;再根据下文“但”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揭示压力与肥胖的关系,故可得出答案“压力与肥胖有联系”,也可表述为“压力大会使人变得肥胖”。第二空,前文有“如果打破节律”,下文有“如果顺应节律”,这两个句子呈并列关系,陈述了相反的两种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后面的“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来推断,从而得出答案“本来应该是低谷时”。第三空,从“可见”来看,此处内容是根据前面描述的两种情况而得出的结论。前面分别阐述了不同时间增加糖皮质激素会产生的不同结果,下文又具体描述“夜间”的压力会带来的结果,综合上下文可推断出此处可填“压力产生的时间”。
[答案] (示例)①压力与肥胖有联系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轰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 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 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触碰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8.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曾金贵两次遭到声讨,其目的是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B.曾金贵认为,变脸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触碰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会有理解上的偏差。
B [B项,“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太绝对,“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说法也不正确。]
9.“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于国粹派特点的概括要注意文中所使用的一些关键词语。“敝帚自珍”与“哗然”两个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答案] 国粹派是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敝帚自珍”在这里是贬义词,是指抱残守缺,害怕交流,不求创新和发展;“哗然”是“大惊小怪,极力反对”的意思。
10.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请指出作者在这里批驳“国粹派”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常用的论证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题目要求,准确地作出判断即可。回答时,注意结合文本予以说明。
[答案] ①举例法(事实论证法);说明:用京剧发展事实说明交流会促进艺术发展,反驳了国粹派。②对比法(反衬法);说明:用京剧通过交流得到发展,来对比或反衬国粹派抱残守缺、不进行文化交流的落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