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张衡传
一、读准字音
逾侈( ) 邓骘( ) 璇机( )
篆文( ) 蟾蜍( ) 伺者( )
善属文( ) 河间相( ) 乞骸骨( )
连辟公府( ) 积年不徙( ) 合契若神( )
帷幄( ) 疾恶( ) 阉竖( )
骄奢( )
[答案] chǐ zhì xuán zhuàn chán chú sì zhǔ xiàng hái bì xǐ qì wò wù yān shē
二、一词多义
就
发
观
征
机
于
[答案] 动词,任职 动词,靠近 动词,登上 动词,成功/动词,拨动 动词,发动 动词,发射,射出 动词,征发,调发/动词,观摩学习 名词,殿堂 名词,景象 名词,道士庙/动词,征召 动词,应验 动词,出征 动词,寻求/名词,器件 名词,机件 名词,关键 形容词作名词,机变,灵巧应变的方法/介词,在 介词,比 介词,在……中 介词,跟,同
三、词类活用
1.时天下承平日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少善属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妙尽璇机之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衡乃诡对而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当时 2.形容词作动词 擅长,善于 3.形容词作动词 研究透了 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奇 5.形容词作动词 对答
四、古今异义
1.常从容淡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孝廉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振声激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寻其方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言谈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 3.古义:特地征召。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4.古义:有篆字的纹路、花纹。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 5.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而细密。 6.古义:激越,传扬,声音清脆。今义:激动昂扬,激励,使振作。 7.古义:方向。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8.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
五、文言句式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验之以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果地震陇西。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2.状语后置句 外表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图形做装饰。 3.状语后置句 用事实来检验。 4.被动句 (被)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 5.宾语前置句 从已有的书籍文献记录的内容看,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6.状语后置句 尤其尽心钻研天文、阴阳、历算诸科学问。 7.省略句 (张衡)任职三年,就向皇帝上书请求退职回家。 8.省略句 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
[资料链接]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历史学家。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代表作《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后人合称为“前四史”。
张衡所处的时代,是东汉从强盛渐趋衰落的时代。这期间,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又相互勾结,他们各谋私利,竞相奢华,亲戚攀援,贿赂公行,诈伪丛生,政治十分昏乱。东汉政权为了加强统治,把谶纬迷信思想与封建经典结合起来,制定了一整套庸俗经学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统治理论,目的是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针对这种现实,张衡勇敢地给皇帝上书。本文中张衡的为官与科技成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后汉书》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彩,文笔流畅,既具有史学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记叙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突出了他一生中辉煌的科学成就,赞扬了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文章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如在眼前。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浑天仪 ②为河间相,称为政理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篇文章开头三句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开头三句主要介绍了张衡游历、学习的地点和收获,反映了张衡学识的渊博和求学经历的不平凡。同时还写了张衡谦虚和不慕名利的品德。作者主要从文、学、才、德四方面简介张衡的为人,在全文具有统领作用。
二、阅读课文第2~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张衡不慕名利、从容淡泊,这是否与他的出仕相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张衡出仕,也只是担任一些科技、史学方面的业务性职务,表明其为官不为名利、地位,而是以利于科学研究为目的。
3.张衡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主要是通过具体、详细地介绍他的重大发明地动仪来说明的。文章这部分是怎样记事状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间——名称——材料——外形——构造——作用——效果——评价——验证——使用情况。
三、阅读课文第5~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中第五段介绍《思玄赋》的由来与作为科学家的张衡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介绍《思玄赋》的由来,主要是写张衡政治上的才干;同时,《思玄赋》表现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性格,这与作为科学家的他是一致的。
5.《张衡传》为什么在详细介绍了他制造的“候风地动仪”后,又介绍他的政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是“张衡传”,是在为人物作传记,因此应包括各主要方面。因为张衡首先是位科学家,所以先详细介绍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其次张衡又是位政治家,所以在介绍完科学成就后,又对其政绩进行简要介绍,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人以写作对象的全貌。既重点突出,又详略得当。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简要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记叙语言质朴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②说明语言准确简洁,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7.本文在组织材料和介绍传主事迹上线索分明,除以时间为线索外,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在介绍人物时以记叙为主。在介绍事迹时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8.张衡为河间相的时候“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可在皇帝“问天下所疾恶者”的时候却“诡对而出”,“常思图身之事”,更在为河间相三年之时,就“上书乞骸骨”。如何看待张衡的这些行为?请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张衡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并非表明他的软弱,而是表现出一个政治家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明的政治手腕。面对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他作《二京赋》是为婉转讽喻,作《思玄赋》来“宣寄情志”,而一旦掌握了实权,他就大力铲除奸徒败类。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正直、真实的张衡。
(观点二)张衡的这些行为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他先是不做官,想洁身避祸,后来却不得不入了官场。他洞察当时的社会世情,以为政治漩涡是“吉凶倚伏,幽微难明”的,因此“常思图身之事”。当他狠狠地打击了河间王的恶势力后,也就急流勇退,作出了明智的决择——“上书乞骸骨”。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直的官吏当时内心的苦闷,在无力除恶、无法避祸的情况下,只好独善其身了。
9.人物传记的写作有何特点?在本文有何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传记的种类有: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价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传记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本文写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上的突出贡献,强调了他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其间穿插了对其为人品格的评价。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线索运用的技巧
《张衡传》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张衡一生行事众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虑及全又不流于繁,写其形又得其神,确要费一番匠心。
2.写法指导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在具体运用时,从构成线索的形式看,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是以人物自身的生平事迹为线索。这种情况多用于传记性的记叙文,既要写这个人的特点,又要写这个人的事迹,可以以“我”为主,即自传性作品,也可以以“他”或“她”为主,即他传性作品。这种人物线索,可以按时间先后,也可以按事迹类别次序行文。通过对与这个人物有关事迹的叙述和展示,来突出其品质,揭示其特点,从而将全文连成一体。
二是以某个人物自身的活动过程,来串起众多的人和事。这种线索,从人物在文中的地位看,有两种情况,要么线索人物在文中是重要的或次要的人物,往往以“我”的形式出现牵线;要么线索人物在文中是主要角色。
3.迁移运用
选取几件事,以人物自身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写一篇短文,400~5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价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认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认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名人——张衡
张衡是东汉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研究过地理学,计算过圆周率,是写赋名手,也是有影响的画家。他制造的浑天仪,打破了传统天体说;他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张衡不但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施政有方的政治家。永和初年,张衡曾经出任过河间相,历经三年,为百姓所称道。
他一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常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为此,他多次婉拒朝廷征召。安帝慕名求贤,由公车特征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又迁官太史令。张衡在朝廷供职期间潜心研究天文、阴阳、历算,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做官期间,不趋附权贵,所任官职多年得不到提升也不在意。
同时,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且有毅力,孜孜不倦,贡献卓越。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全才”“品格”“毅力”“逆境”“理想”“淡泊”“刚正不阿”等话题作文的写作中。
2.素材应用
没有掌声,没有喝彩,生活在风雨中,生活在挫折里。这,就是成功了的英雄;在逆境中走过的人,才经受得住挫折的考验,才懂得尊重一丝一缕的劳苦,才懂得去奉献,他们是伟大的。
张衡的背后是什么?
成功!
只要说起张衡,人们就会想起他发明的比欧洲早1 700多年的地动仪。可你是否知道,张衡是天文学家的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画家,真可谓是饱学多识,才华横溢。那么张衡成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没有逆境,就没有成功!
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这固然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最主要的是他具有严谨的学习方法和顽强的毅力。他呕心沥血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表现在他以后的科学研究上。在他开始制作候风地动仪时,曾遭到一些人的讽刺,但他毫不动摇,终于制成了地动仪。其实,纵观古今中外,诸多成功,哪一项不是在逆境中奋发,哪一项不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奋斗的结晶呢?
[群文阅读]
导读: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作为文学家,他善写诗、赋、文、铭、书、疏等各种文体,留传下来包括《二京赋》在内的佳作30余篇,其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为科学家,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造候风地动仪”。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淡泊了功名利禄,远离了你争我斗,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淡泊之心
守着一颗淡泊之心,拥着一份淡然之美,无论是哪种姿态,绽放或凋零,荣辱不惊,淡定从容,都是一抹最动人的风景。
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能让人在生活中安之若素,幸福而从容。
趁着醉意随鼓笛起舞,在悠闲的时光里与儿孙畅谈人生,用淡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诱惑,怡然自得,肆意洒脱。
人生中,我们都是过客,且携一颗淡泊之心,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四方小院,半亩方塘,柳丝飘舞,流莺啼鸣。如此闲淡舒适的生活,岂是纷扰的世俗能比的?
于流光中,淡看世事无常,细品岁月静好,用淡泊写意人生,宁静安然。
淡泊给予我们的或许不多,但足以支撑起一个人的朗月清风。与其在相王府内画地为牢,不如在山间草屋植花种草来得痛快。
不争不辩,不急不躁,以平常心去面对生活,才能品出生活的真滋味。
假如始终把名利当作唯一的追求,求而不得时,便会痛苦万分。与其被欲望折磨,不如淡泊处世,计较少一些,快乐也会多一些。
淡泊之人,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不消沉,对成败得失一笑置之。
淡泊不是无欲无求,浑浑噩噩度日,而是用澄澈的灵魂对待人生。
远离喧嚣,亲近质朴,不忧不扰,淡泊不失。
淡泊不是与世无争,碌碌无为,而是在大敌当前时,与朋友商议杀敌之事,待功成名就时,不忘初心,宁静致远。
淡泊,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达观,也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
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淡定从容,是人生一抹动人的风景。
淡泊,是一种智慧
⊙佟晨绪
前不久,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儿时的伙伴。大家畅所欲言,从儿时的单纯有趣,到毕业前的难舍难分。更多地聊到毕业后工作的经历,有人谈及工作中的一些成绩时,眉飞色舞,一脸的优越感;而也有一些人满腹牢骚,面对工作与生活和实际有极大反差时,自怨自艾,满是沮丧和失落感。
我那时是他们忠实的听众,没有表现出大起大落的心情变化来。一方面,自己工作业绩平平,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我只是尽自己的心力而努力工作,然后就是踏实地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自己曾有过生活的艰难和工作的磨砺,经历过之后,才会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淡泊,时刻保持一颗淡泊、豁达、平静的心,这才是大智慧!
淡泊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一种情致,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雅趣,一种乐观,一种洒脱,是人生的一种气韵!淡泊是从容、平和、谦卑的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以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好高骛远,总想能金戈铁马乘风破浪,或是战天斗地壮志凌云,梦想轰轰烈烈地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英雄毕竟是少数,更不能唾手可得。从古到今,那些英雄、贤才,哪一个不是从平凡开始,经过重重磨砺,最终才能赢得辉煌的人生呢?而有一些人功成名就后,就沾沾自喜,甚至饱食终日,不思进取了,有的甚至挥霍无度,以至晚景凄凉可悲。
面对成功,我们更需要从容、淡泊,就如商界一些杰出人士,既能坦然面对事业上的一次次成功,也能在失意和落败中,总结教训,东山再起。
淡泊也是一种豁达、宁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背负难以承载的压力,工作、家庭、爱情中不如意十有八九,一些人面对挫折会迷离彷徨,不知所措。“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可曾明白倘若没有“路遥”“疾风”,怎能知道它们有多少能力。对于挫折,我们应坦然面对,淡然处之。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激烈的,如果人们一味地追求心目中的“成功”,恐怕总有失落和不平衡。实际上,成功的喜悦,不在结果,而在追求的过程。因此,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你不妨给自己定一个前进的方向,一个远期目标,然后脚踏实地认真工作,只要你用心工作和观察,就会获得人生意外的收获。这就需要人们应该多一份人生的淡定,少一份浮华。
人生的潮起潮落,人生的迷惘困惑,人生的失意痛苦,这么多的风雨,我们总要经历,这就更需要我们拥有一份淡定。这是一个人的修养,是坦然的人生态度,是人生的积淀,是一种气韵!
(略有改动)
推荐作品:
《二京赋》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邓稼先》
[积文化常识]
1.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太学: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 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太学和郡国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2.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3.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阴阳: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一概念。
4.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5.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
6.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指官员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而言。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选自《道德经》)
[古文今译] 最大的方正物是没有棱角的,最大的器具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最大的声音是听不到的,最大的景象是看不到它的形象的。
[知行启迪] 这是老子语录中深含哲理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大视野”“大成就”“大气度”,大视野不拘于一隅,大成就不可估量,大气度难以形容。
课件114张PPT。13 张衡传第四单元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B [B项,“畔”同“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高尚,不俗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暗中,暗地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B [B项,雅:素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B [B项,均为介词,用。A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代词,他,指张衡/代词,它,指地动仪。]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妙尽璇机之正(尽:形容词用作名词,全部)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
C.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名词用作状语,当时)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A [A项,“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研究透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B.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D.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D [A项,“特征”古义指特地征召。B项,“方面”这里指方向。C项,“下车”古义指官吏初到任。]
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句)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判断句)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句)
C [C项,“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各色人等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C.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 [B项,举荐的不是“各色人等”,而是“品行端正的人”。]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句子时,注意找出句子中的文言知识点,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第(1)句的翻译点是被动句,注意“举”“辟”的翻译;第(2)句的翻译点是“奇”的活用;第(3)句的翻译点是宾语前置。
[答案] (1)(张衡被)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也不去应召。
(2)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他做官,他也不去应召。
(3)从已有的书籍文献记录的内容看,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A [“不肯云”与“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B、C两项;“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与“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憙”即“赵憙”,从意思上来看,赵憙是赵氏的孤孙,“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B [结合文意和积累的文化知识来解题,逐一审读选项,从而发现对古代文化知识解读不准确之处。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C [解答本题,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对照,发现不对应的地方。C项,“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错,从文中来看,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按照直译的要求逐字对译,然后通读,看句意是否通顺。特别要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如(1)中的“奉(奉行)”“枉(违犯)”“欲(要求)”等,(2)中的“蝗(出现蝗灾)”“有年(丰收)”“歌(歌颂)”等。
[答案] (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他们离开了。他看着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就远远地躲开。”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几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被封为怀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而狡猾,百姓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