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内容简介]
本书写于1932年夏,莱茵河畔。1932年的中国,战火正开始蔓延。这个时候,还要“谈美”?在《开场话》中,朱光潜先生谈到了这个问题:“是的,我现在谈美,正因为时机实在是太紧迫了。……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他谈道:“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全书由十五篇短文组成,前六篇谈“美感”是什么,七至十四篇谈“美”是什么,最后一篇谈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也就是谈“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如果你努力,就可以到达。
第一部分 “美感”是什么
篇目: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1.朱光潜先生以对于古松的三种态度,来深入浅出地谈美感经验是什么
面对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却有截然不同的三种态度。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这就是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这就是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而画家看古松,是把全副精神都注在古松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这就是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谈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主要是为了说清什么是美感的态度。朱光潜先生谈道:“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2.美感经验如何才能体会得到呢
作者给我们出了两个主意:跳出来和钻进去。在谈到创造与情感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用来诠释和归纳:“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所谓“跳出来”,就是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所谓“钻进去”,就是移情作用。关于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归纳:“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3.哪些不是美感经验呢
快感不是美感。联想不是美感。考据、批评不是欣赏。
朱光潜先生对前六篇做了小结:
“美感是什么呢?从积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而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有一种距离;我们已经见出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关系,知道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见出美的形象。从消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我们已经知道一般人把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
第二部分 “美”是什么
篇目: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1.美的欣赏
七、八两篇主要谈美的欣赏。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为了诠释这一点,书中用六条垂直线和两条曲线的图给我们做了直观的展示,从中得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一是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二是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却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由此,探知美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的欣赏,是把自然艺术化,即人情化和理想化。
2.美的创造
九至十四篇主要谈美的创造。
①艺术与游戏。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②艺术的创造必定使用想象。关于创造,书中给出这样一个简洁的定义:“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③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与想象又是什么关系呢?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
④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格律的起源都是归纳的,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它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为规范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⑤创造与模仿。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其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⑥天才与灵感。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杜工部尝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工部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据杜工部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
第三部分 “艺术”与“人生”
篇目: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最后一篇,朱光潜先生和我们聊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他说:“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赠予读者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课件24张PPT。《谈美》名著导读Thank you for watching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内容简介]
莎士比亚主要以38部无韵体诗剧名垂史册。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590—1600):历史剧——《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约翰王》。喜剧代表作是《威尼斯商人》,悲剧代表作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
2.中期(1601—1607):七部悲剧、四部喜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也很著名。
3.后期(1608—1612):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有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
1.历史剧主要剧作内容梗概
《亨利四世》创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喜剧人物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一个年过五十的破落骑士,一个好吹牛的懦夫,一个贪婪的冒险家。他是流氓头子,善于见风使舵、浑水摸鱼。他否认任何道德,既无良心谴责也无怜悯之心,平生第一快事就是以粗鲁低级的方式向女子献殷勤,生活理想只是如何更大限度地满足口腹之欲。他生性幽默,喜剧情节和笑料通过他的所言所行妙趣横生。他自恃是太子亲信,整天醉眼蒙胧,坐在野猪头酒馆里,率领着一群年轻的地痞无赖,说谎、欺诈、抢劫。一旦被太子拉上战场却又胆小如鼠,毫不顾及封建骑士的勇敢精神与荣誉观念,只会倒在地上装死,驮来敌人的尸体冒功。作品最后通过福斯塔夫被掌权的太子——“贤明”君王亨利五世驱逐,反映了封建势力及其附庸必将灭亡的命运。而福斯塔夫则作为一个活在老百姓身边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一个封建关系解体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成为莎士比亚笔下最成功的喜剧形象之一。
2.喜剧主要剧作内容梗概
《第十二夜》描写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在海上航行遇险,先后流落到伊利里亚。这里的统治者奥西诺公爵正在向一位名叫奥丽维亚的贵族小姐求婚,却遭到拒绝。薇奥拉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做了公爵的少年侍从。从此,爱上奥西诺公爵的薇奥拉作为爱情的使者,奔跑于奥西诺和奥丽维亚之间,凭着她与自己孪生哥哥相貌异常相像,顺利解决了一系列复杂而又严重的爱情冲突。钟情少年侍从薇奥拉的奥丽维亚成了薇奥拉哥哥的妻子;而饱受对奥丽维亚单相思之苦的奥西诺公爵在发现他的侍从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之后,也认识到她感情的可贵,就和薇奥拉结了婚。剧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充满了巧合、悬念、误会以及移花接木、乔装改扮的喜剧因素,而处于全剧中心的是勇敢、热情、纯真的少女薇奥拉,在争取人格独立、幸福的权利及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斗争中,她显示出忘我无私、坚贞不渝的品格,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全剧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威尼斯商人》则以较强的对社会讽刺、批判的态度见称。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
3.悲剧主要剧作内容梗概
《麦克白》: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外族入侵立功归来,路遇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枭首的下场。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鸷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在一个名叫维洛那的意大利小城里,有两个门户相当的大家族——蒙太古家和凯普莱特家。世代的恩怨导致了两家人之间纷争不断,他们的族人一碰面就会出现械斗场面。在这样充满深仇大恨的两个家族之间,却产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恋情。 蒙太古家的儿子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的女儿朱丽叶在一次宴会中一见钟情。他们很为这段产生于仇恨压制下的感情担心。罗密欧请求劳伦斯长老为他们举行秘密婚礼,好心的长老很乐意成全他们这段美好的恋情,并希望他们的结合可以使两家尽释前嫌。可就在这时,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罗密欧的好朋友茂丘西奥因为帮罗密欧出头被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一剑刺死。迫于正义的呼唤,也为了替朋友报仇,罗密欧不得不拔剑杀死了提伯尔特。朱丽叶焦急万分,请求劳伦斯长老帮助,长老急中生智,一面让朱丽叶在婚前的夜晚服下他的假药,一面派人送信给罗密欧,让他适时赶来带走朱丽叶。朱丽叶依计行事,可是送信的人却没有如期找到罗密欧。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悲痛欲绝,匆匆回到维洛那城,来到朱丽叶的墓地,以死殉情。当朱丽叶从假死中醒过来后,满怀着同罗密欧相聚的希望,但是当她发现罗密欧已经死去后,不顾外面喧嚣的人声,也不顾长老的劝告,立即决定同罗密欧死在一起。她听到守夜人的声音后,果敢地拿起匕首,刺进了自己的心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虽然毁灭了,却因此赢得了两家人的悔悟,换来了两家人的世代和平。
[人物分析]
1.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王国未来的君王。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在中世纪,大学是当时的人文主义中心,哈姆莱特在这里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抱有美好的希望。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听完父亲亡魂的倾诉后,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事情,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面对社会的罪恶,哈姆莱特敢于正视现实,深入思考,竭力认识世界,寻找出路。哈姆莱特的眼光锐利,对事物的认识非常深刻,判断力也很准确。他还通过对丹麦的认识得出了对世界的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对显示的反常现象和恶人当道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深富哲理性。他开始了新的哲学探讨,包括对人的价值、生存与毁灭、生命的意义、实现理想的道路……他具有一个思想家的特色。
但是,哈姆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另一特点,他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却时时感到无力承担,不知如何行动。这直接决定了他的命运肯定是悲观的。最终,哈姆莱特还是在克劳狄斯的阴谋中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并没有完成目标,现实在临死的他的眼里还是“冷酷的人间”,他的人文主义理想随之终结。
2.奥赛罗
奥赛罗是一位战士,一位勇敢的战士。由于在和土耳其的残酷战争中指挥有方,被擢升为威尼斯军队的将军,从而受到国家的尊重与信赖。可以说,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卓越的。 奥赛罗有两个弱点:首先,他对于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并不十分关心。妻子的手巾掉了他都没发现,从而给伊阿古的阴谋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另外,奥赛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奥赛罗之所以选一个外族人作为副将,他可能觉得这样沟通起来比较方便,可是他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的做法引起了本族的伊阿古的不满。他应该想到伊阿古是要报仇的,他却丝毫没有发现。
当然我们不能够完完全全地否定奥赛罗:他非常英勇善战,而且屡立战功;他为人正直,对于一些丑恶的事情极度厌恶,也正因如此,他才听信伊阿古的谎言,最后导致陷入困境,不能自拔,酿成大错。而且,他对于幸福美好的爱情的向往是显而易见的。另外,他做错事以后,敢于承认错误也是难能可贵的,显示出了他应有的男子汉气概。
3.麦克白
麦克白作为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形象,他贪婪却又忧虑、“我想要”却又“我不敢”,最初犹豫不决、彷徨到最终杀伐果决、暴力冷血,所有展现的都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性格充满矛盾的麦克白。
麦克白充满了野心,希望去做一个伟人,身上也有着人性的光辉,知道是非对错,知道善与恶,在成就一番伟业但要与善对立时他也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内心充满了矛盾。但在野心与权势的诱惑下,麦克白亲手杀死了国王。这也是对于麦克白矛盾性格、内心矛盾挣扎的一个结束,最终他的欲望战胜了理智,“我不敢”不再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走出这一步的麦克白已经不存在“我不敢”了,他的心里只剩下了“我想要”。
如果说在成为国王之前,麦克白的内心性格还是矛盾的,还有一丝理智尚存的话,成为国王之后,在欲望的驱使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麦克白接二连三地杀害周围的人,冷血,杀伐果断。以前杀国王一个人还要经过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还知道报应不爽,那么现在的他“让活人、死人都去受罪吧”,麦克白已经不在乎别人了,关注的只是他自己的权势。麦克白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的前后的性格也充满了矛盾,他自身有正面品格,有光辉的一面,但是在自身欲望的诱惑下,这些正面品质与欲望冲突,矛盾的冲突最终导致他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4.李尔王
李尔王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形象。他的致命弱点是虚荣心太强。总是被人赞赏导致了他的虚荣心膨胀,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5.夏洛克
夏洛克是犹太人,高利贷者,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外界交往,迫使女儿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无情地虐待仆人,克扣仆人工钱,甚至连饭也不让仆人吃饱;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因为安东尼奥慷慨大度,乐于助人,憎恶高利贷者。
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像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本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照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生意,所以他要借机报复,置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生意兴隆,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
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地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置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
但实际上,他也是个可怜而悲哀的人。因为是犹太人,虽然长于威尼斯,却到处遭人排挤,这个既让人痛恨又让人悲哀的人物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而莎士比亚则成功地通过这出喜剧将这一社会矛盾集中地表现出来,也使得夏洛克成为“世界文学作品四大吝啬鬼”中塑造形象最成功、最生动的人物。
课件34张PPT。莎士比亚戏剧名著导读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