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柳永词两首
一、读准字音
堤沙( ) 天堑( ) 珠玑( )
叠( ) 罗绮( ) 雨霖铃( )
凝噎( ) 暮霭( ) 嬉嬉( ) 箫鼓( )
[答案] dī qiàn jī yǎn qǐ lín yē ǎi xī xiāo
二、一词多义
胜
相
将
发
[答案] 形容词,优越 动词,能承受,禁得起 形容词,尽/副词,相互 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名词,相貌/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不译 动词,率领 动词,扶持/动词,出发 动词,打开 动词,射箭 名词,头发
三、词类活用
1.云树绕堤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嬉嬉钓叟莲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日图将好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都门帐饮无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情自古伤离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像云一样茂密的 2.名词作动词 采莲 3.名词活用为动词 画出美景图 4.名词作动词 设帐 5.形容词作名词 多情的人
四、古今异义
1.有三秋桂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嬉嬉钓叟莲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都门帐饮无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纵有千种风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秋季。今义:秋收、秋耕、秋播的合称。 2.古义:愉快。今义:游戏,玩耍。 3.古义:没有心思,心情不好。今义:没有头绪,杂乱无章。 4.古义:相爱、相思之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人的仪表举止;③风土人情等。
五、文言句式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差十万人家。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情自古伤离别。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凤池夸。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倒装句,应为“自古钱塘繁华”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2.倒装句,应为“十万人家参差” 房屋高低不平,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3.倒装句,应为“自古多情伤离别”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4.省略句,应为“夸好景” 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资料链接]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北宋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均负盛名。
《望海潮》
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为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于是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后孙何亲自前往见面。
《雨霖铃》
《雨霖铃》是作者晚年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词人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了。可是仕途坎坷,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词人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词以寄离情。
词的有关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用来配音乐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也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声律等都各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写上一段小序。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很少见。
[文本鉴赏]
《望海潮》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一方面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雨霖铃》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组成了一个秀淡清幽的词境,通过对将别、临别、别后的种种情景的描绘,述说了羁旅行役之人的悲凉心情。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文景观 ②羌管弄晴、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良辰好景 ②虚写
[文本深读]
一、阅读《望海潮》,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望海潮》一词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时作者着重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
东南重镇
历史传统
自古以来就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
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
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
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心情愉悦
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古人作诗填词讲究炼字,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字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请你分析一下这两句有着怎样的艺术表现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都概括出来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每逢花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句牵出的意象有湖、山、桂花、荷花,令人心旷神怡,遐思万千。
二、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4.《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何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段
离别时情感
离别时景色
饯别时
心境黯淡低落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船要出发时
难舍难分、痛苦异常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设想今宵酒醒后
凄凉惆怅,“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下片景色的不同:词的上片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则是对别后的设想,是虚写。全词意境:整首词虚实结合,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而一气流贯。“去去”二字连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愈感觉去路茫茫。“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天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同时为下片写别后心情张本。
6.《雨霖铃》中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了哪些景和物来作背景加以烘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寒蝉”点明清秋时节;“长亭”暗示离别;“兰舟”写离人的难舍难分;“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三、阅读柳永词两首,回答下面的问题
7.《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这一句是整篇的警策之语,运用了融情入景的写法。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观点二)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借酒浇愁,然而“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呢!试想,此时不过是柳永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头,而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8.有人说《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有阿谀奉承之嫌。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柳永的这首词是歌功颂德之作,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观点二)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此词虽为投赠之作,却不能说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
(观点三)柳永在本词中的确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阿谀奉承之语,但并不被人们过多计较。他的词善于铺叙,一气贯注,首尾完整;即使表达曲折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转,毫不呆滞,深入细致,清晰明朗,好像说出了人们的眼前景和心里话,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被广为流传。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妙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柳永的《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探究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成功还在于独到的虚实结合抒写别情的表现手法。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对“烟波”“暮霭”“楚天”的实在景物,分别用“千里”“沉沉”“阔”来加以形容,使之越出极目远眺的范围之外,并由“念去去”三字领起,实景虚写,既表现出“留恋”之深、“催发”之急、“无语凝噎”之痛,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的逐层推想,带出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名句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里“良辰好景”是虚景,“千种风情”是虚情,词人以虚景、虚情收结全篇。
2.写法指导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经常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丰富诗歌意蕴。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景象和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象和情境。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①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②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③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④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它能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那么,如何做到虚实结合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
(2)引实入虚。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刘长卿的《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早到晚同我做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是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
(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文内容,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3.迁移运用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片段,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月夜,我独自去海边漫步。一轮洁白如玉的月亮悬挂在天地之间的巨大黑幕上,淡淡的雾在黑幕下,用虚幻的、无形的、神秘的大手,将世间的建筑、灯光变成一个个时有时无的黑影与光斑。远处,“哗哗”的流水声,似有似无,仿佛在吃力地穿过一张无形的隔音膜。朦胧的月光,轻柔地洒在海面上,雾渐渐地散开、退却,仿佛月光与海水在驱赶它。雾终于被驱散了,海水渐渐地、安然地睡着,纹丝不动。我不愿意走动,生怕惊醒了美丽的大海。这时风儿轻轻地拂过海面,我看到海面轻轻地动了一下,倒映在海上的月光被剪成一片片鱼鳞大小的洁白亮点。随着海面的波动摇摆着、变化着、更替着。突然,海面的光斑组成了一条银光闪闪的鱼儿。哦!还是一条美人鱼,它的尾巴像一条美丽的绸缎,在风中飘荡、摇摆。一会儿,美人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姑娘,带着火柴,划燃一根,又划燃一根……变幻莫测的大海就像一位魔术师,变出一个个迷人的风景;又如一架放映机,切换着一盘盘录像带。大海啊,我真想永远永远地伴在你身旁,就像一首歌:“海风吹,海浪涌,总在我的身旁……”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柳永的幸与不幸
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柳永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叛逆精神,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兴趣与爱好”“逆境与成才”“理想与现实”和“幸与不幸”等话题作文的写作中。
2.素材应用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是是非非,沉沉浮浮,在泱泱的、漫漫的人生路上,今天,明天,太多无法成就和圆满。可是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卧薪尝胆,有人怨天尤人,有人百折不挠。柳永应该也是属于百折不挠的,在49岁,毅然再次进举,终于进士及第,得偿所愿。但终究摆脱不了潦倒的宿命。也许在所谓的功名上,仕途上,他是失意的,可是,他成了一位纯粹的词人,以个人的方式感受现实生活,在诗词里形容盛明,抒发社会思潮下的情绪。让历史永远地收藏了他,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他。他最终还是成功了。
那么我们是否在失意的时候,也能换一种心态来劝慰自己呢?翻转观之,未必都是沧桑,也许我们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只要心在,意志在。一切皆有可能。
[群文阅读]
导读:柳永是一个值得人同情,更值得人崇敬的伟大词人。他年少多才,但又为才所累。因一首《鹤冲天》,被仁宗皇帝斩断了仕途之路,赶进了酒肆歌楼之中,“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他有许多的痛苦,也有许多的沮丧,更有许多的自信和自尊。他坚信自己“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于是他走进了民间,投身于文学艺术,歌咏情感,抒写离愁,开拓意境,变革词风,成为我国词坛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开启了一段逆袭的人生。
柳永:别开一片天地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宋代词坛上少有的“才子词人”。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算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情景。
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收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马齿徒增,虚掷一生了。
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而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逆袭的人生没有捷径
这世上,有玉树临风的风流潇洒,就有歪瓜裂枣的劣质丑陋;有天资聪颖的少年得志,就有平庸愚笨的碌碌终生。有人说,逆风更适合飞翔。但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安慰,聊胜对天生苦难的讥讽。逆风的人同样憧憬扬帆远航,一览波澜壮阔。相比顺风顺水,这更值得被祝福。因为逆袭,没有捷径。
古代有许多逆袭的人,他们破冰而出,人生虽非传奇,却跌宕得感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三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们孤儿寡母生活贫寒举目无亲,只得去湖北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然而叔叔家也仅仅只够解决温饱,最多只能偶尔接济一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变得更加勤奋,他跟随母亲用荻草在沙土上学写字,靠借书抄读来学习。后来,正如我们知道的一样,欧阳修不仅成为杰出的政治家,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谋求革新,而且还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一代文风。
西晋文学家李密,从小境遇更为悲惨。他刚满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的时候母亲又被舅舅逼迫改嫁。此后,李密全由祖母抚养。李密不仅家境悲凉,而且体弱多病,大概是软骨病之类的疾病,导致他都九岁了还不能站起来走路!这么悖逆的人生,也真可谓低到尘埃了。然而李密并没有放弃,他以非凡的毅力自强自立,爱亲孝亲,勤奋读书,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得以奉养祖母终老,又出仕报效国家。
再如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也是苦命的孤儿,靠钓鱼为生。如果一天钓不到鱼,那就得挨一天饿。最后还是一个替人洗衣服的老婆婆(漂母)可怜他,常常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帮助他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韩信就是在这般不堪的童年中,发奋读书,后来成为杰出的军事家,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还有,曾为地主放牛的朱元璋,逆袭为明朝开国皇帝;被家人讥笑逞口舌之利的苏秦,逆袭为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太多太多的故事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感动,让我们相信,一切的暗夜,只要睁开那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就总能走出。
逆袭的人生从来没有捷径。他们只是把希望根植于心,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异于常人的勤奋,持着一颗感恩的心,跟着日子成长,最终以饱满的姿态,开出花来。
推荐作品:
《读柳永》
《八声甘州》
《蝶恋花》
《鹤冲天》
[积文化常识]
1.三吴都会。
三吴: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指吴郡、吴兴和会稽。文中泛指江浙一带。
2.有三秋桂子。
三秋:古时人们将农历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3.千骑拥高牙。
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文中是恭维孙何的话。
4.归去凤池夸。
凤池:凤凰池的简称,本为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魏晋时期中书省掌管机要而接近皇帝,故以凤凰池称中书省,后凡中书省中机要的位置,均称“凤凰池”,此处代指朝廷。古代外任者不如京官,故以“凤池”贺其升迁。
5.对长亭晚。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长亭用来供行人休息,古人常在长亭送别。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选自《孟子·尽心下》)
[古文今译]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知行启迪]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误人误己,贻害无穷。
课件85张PPT。4 柳永词两首第二单元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C [C项,三秋:秋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A [A项,“天堑”前者指钱塘江,后者指长江;B项,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C项,异日:改日,他日;D项,罗绮:借指丝绸衣裳。]
3.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C [“杨柳岸,晓风残月”纯用名词组合,C项中的“是”“在”是动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才广为流行,改称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皆可入词。
B.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在风格上,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C.柳永和苏轼均是北宋词人,在北宋,柳永代表了婉约派的最高水平,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一派。
D.“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其中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B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5.下列对相关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精练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C [C项,“纯用白描手法”有误,应为“细节描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景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恋人泪眼蒙眬,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叮嘱,却最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答案] (1)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杨柳岸 晓风残月 小桥流水人家 (3)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7.仿照例句,另选两位不同的诗人再写两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等。
例句: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例句的陈述对象是柳永,句式中选用了他的名句,落脚点扣住了他的词的特点“缠绵与悱恻”。仿写时,要注意这些特点。
[答案] (示例)①苏轼于大江明月下的赤壁,唱响了豪放派诗词最为雄壮的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②杜甫在风急猿啸下的夔州,抒写了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杰出的诗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感叹人生的艰难与苦恨。
8.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结构已经被打乱,请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部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内容:红雨树边 小苑西回 莺唤起一庭佳丽 看绿树池边 此间有舜日尧天
调序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对偶上下联的字数和结构的对应特点重新排序。
[答案]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A [A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词的。]
10.词的上阕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词的上阕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鹤冲天①
柳 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注】 ①这首词是柳永初考进士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据说,宋仁宗在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柳永。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长期流连于“烟花巷陌”中。
1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而落榜,在柳永看来只是“偶然”,可见其狂傲自负的性格。
B.他自称身处圣明的朝代,又说自己是“明代遗贤”,这是对宋仁宗不识人才的嘲讽,“明代暂遗贤”是反语。
C.“未遂风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恣狂荡”,是词人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一种抗争的方式。
D.“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意思是说青春短暂,不忍虚掷,不为“浮名”而牺牲赏心乐事。
B [B项,“‘明代暂遗贤’是反语”理解错,“明代”可以理解为圣明的时代,“贤”不是反语,从下文词人自诩“才子词人”“白衣卿相”句可以看出。]
12.柳永在科举中偶然失意,便“恣狂荡”“依约丹青”“偎红倚翠”。对这种做法,有人说是过于轻狂,有人说是正当反抗,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认为柳永这种做法有些“轻狂”,在科举考试中的偶然失意是不可避免的,因落第而牢骚满腹,转而寻花问柳,是一种消极的态度。②我认为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他虽“狂荡”,却仍然保持严肃自律的“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面目,他的做法是对命运的抗争而不是自甘沉沦。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3.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如雾,尽皆浣去,一澄如洗。
B.“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当此之际,凉风忽至,关河肃杀,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象。“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是处”两句,由苍莽悲壮转到细致沉思,由俯察而转至仰观。“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C [C项,应是“由仰观而转至俯察”。]
14.下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抒发了词人的羁旅之悲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2)在抒情方式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①词人用“不忍”“思难收”“叹”等词直接抒发了自己羁旅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思念;②用对写的手法,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这样,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