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苏轼词两首
一、读准字音
浪淘尽( ) 公瑾( ) 樯橹( )
酹江月( ) 料峭( ) 吟啸( )
蓑衣( ) 故垒( )
[答案] táo jǐn lǔ lèi qiào xiào suō lěi
二、辨识通假
一尊还酹江月( )
[答案] “尊”同“樽”,酒杯
三、一词多义
故
向
且
却
[答案] 形容词,旧的 名词,交情 名词,原因,缘故 副词,故意/副词,刚才 连词,如果,假如 动词,面朝,面对/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递进 副词,将要 副词,将近,接近/连词,表转折 动词,退出来 副词,还,且
四、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樯橹灰飞烟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遂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竹杖芒鞋轻胜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向东 2.名词作状语 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放晴 4.名词作动词 骑马
五、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国神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长江。今义:泛指流量较大的河流。 2.古义:有功业,有文采。今义:轻浮放荡。 3.古义:旧地。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 4.古义:刚才。今义:一向,从来。
六、文言句式
1.故国神游。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情应笑我。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生华发。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 应笑我多愁善感。 3.倒装句,应为“华发早生” 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时年苏轼已近50岁。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此时,苏轼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尤其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由于内心十分苦闷,苏轼便常游于江湖之间,其间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的流露,情调显得低沉。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定风波》
这首词也写于1082年。苏轼与同伴到黄州城东南30里处的沙湖去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随身又未携带雨具,同行人皆狼狈不堪。苏轼通过生活中这样一件平常的事,即事抒怀,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襟怀,以及在人生艰苦旅程中泰然前行的洒脱而带有几分倔强的性格。它艺术地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豪放派及其特点
豪放派与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
[文本鉴赏]
《念奴娇 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自己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江山如画 ②感慨年岁将老,壮志难酬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蓑烟雨任平生 ②超然旷达,忧乐两忘
[文本深读]
一、阅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十三个字,从形、声、色几个方面正面描写赤壁形势险要、景色雄奇壮丽,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乱”“穿”“拍”“卷”等动词使画面声形兼备,又有磅礴的气势,从而使“豪杰”的出场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环境和氛围。
2.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已近50岁,不但功业没有建树,反而戴罪被贬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开篇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读者的面前,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而然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
4.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试比较二者的艺术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雨霖铃》
情景
大江、乱石、
惊涛、雪浪
壮美
寒蝉、烟波、暮霭、
杨柳、晓风、残月
凄美
情事
指挥若定,谈笑却敌
豪迈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
缠绵
情感
壮志难酬之情
悲愤
清秋离别之苦
凄凉
风格
豪放
婉约
二、阅读《定风波》,回答下面的问题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时却“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6.有人评价《定风波》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三、阅读苏轼词两首,回答下面的问题
7.如何理解《定风波》下片的结尾?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是作者从中获得的领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不足挂齿。“萧瑟处”“风雨”等可以理解成双关:“萧瑟处”表面指刚才遇雨的地方,实际上指作者的人生危难经历;“风雨”表面指天气变化,实际上指人生的浮沉变幻,喜乐哀愁。“归去”一词,照应前文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及人生态度。
8.有人说《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诗句“人生如梦”表现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观点二)确实表现了他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他建功立业的急切愿望不能变成现实,他仰慕“风流人物”,特别是周瑜这样的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但是自己直到四十多岁依然壮志难酬,被贬遭放,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加之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因而消极颓废。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虚实相济,映衬凸显
《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这里塑造周瑜形象的手法就是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军,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映衬的表现技巧有关。
2.写法指导
映衬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手法。主要事物就是本体,陪衬主要事物的就是衬体。在写作上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衬托中心,突出主题,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那么,在写作时,如何使用映衬呢?
使用映衬时需要注意的是:映衬不同于对比,它有主次之分;作陪衬的事物、人物,总是用来说明或突出被陪衬事物、人物的。因此,运用映衬手法,要宾、主分明,作陪衬的事物或人物与被陪衬的事物或人物,要让读者一看便清楚;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被陪衬的事物或人物。
3.迁移运用
请运用衬托等手法以“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要求赋予“月”某种性格、气质,表达一个中心,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的月如一个银盘,在天空中垂挂着。月把一片片皎洁的光辉洒向大地,轻轻地亲吻着小院的每一个角落。桂花仿佛在等待着一次与月的约会,散发着令人心醉的芳香,她婆娑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多姿。思念吧!在月圆的时候,我们有权利思念,月的圆、月的美、月的柔,都给远方的亲人带去思念。月是远的,而相思的人的心是近的,是相连的。月圆之夜,思念和团圆是紧紧相连的。让我们面对月亮,在月饼香的伴随下,进入梦乡。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豪放旷达的苏轼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哪里的天空中,响彻在哪里的人们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他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微笑着生活”“逆境与成长”等话题作文的写作中。
2.素材应用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堪称天籁之音……他犹如迎着寒风的一株寒梅,越是凛冽刺骨,他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
[群文阅读]
导读:苏东坡的仕途异常坎坷,在他的官宦生涯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下放”中度过的。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为了文学创作的动力。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广阔天地,也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而《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苏轼遇艰危而不惧,处逆境而乐观、坦然的旷达心态。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蒋 醺
苏东坡在最落难的时候,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诗句出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说,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志,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笑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余秋雨:坦然看生活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活着真叫烦,有人这么吁叹。活着真叫美丽,我喜欢这么对生活总结。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我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有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就一个公主也没有。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粲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平平淡淡地走过,这老伯可说是这小城里生活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忽然想起来泰戈尔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正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唯一能做到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许多的选择如果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却一次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推荐作品:
《水调歌头》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题西林壁》
《赤壁赋》
《苏东坡突围》
[积文化常识]
1.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文中的“赤壁”是作者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而后人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
2.羽扇纶巾。
羽扇: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 000多年历史。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皆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捉白羽扇指挥众军之事。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3.竹杖芒鞋轻胜马。
竹杖芒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芒鞋,草鞋。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常备用具。也指到处漫游。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选自《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 孔子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知行启迪] 青年学生不应该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勤勉谨慎,善于学习,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课件74张PPT。5 苏轼词两首第二单元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五)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 故国:古战场
B.卷起千堆雪 雪:比喻浪花
C.一蓑烟雨任平生 烟雨:沙湖道中雨
D.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C [C项,这里指由眼前的风雨上升到人生中的风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夜缒而出
C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____________,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____________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见容不了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④⑥⑧ B.②③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④⑤⑦
A [要根据句间关系和句子的主语来确定句子顺序。]
4.下列各项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B项为借代,其余为比喻。]
5.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C [“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依内容决定的,而是依词牌的要求决定的。]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下片中写出周瑜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7.依据下面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面对赤壁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续写内容首先要注意选取古代文学家,句式要依据“面对赤壁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
[答案] (示例)依据历史记载 杜牧借古讽今 吟成《阿房宫赋》 历尽人世辛酸 司马迁忍辱负重 著就史家绝唱
8.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我们徜徉在诗词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词,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词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①以古代诗词为内容;②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③既然给出了例句,仿句就要做到与例句的句式尽量一致,即“××在……的……,……,用……了……”。
[答案] (示例)(1)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2)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点绛唇 再和送钱公永
苏 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 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唱阳关”,以“莫唱”词语渲染出与友人分手时的眷眷难舍,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词人歌唱着离情别绪的《阳关曲》,更增添了难舍难分的心绪。
B.“风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不拘礼法,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
C.“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由于分别在即,眼睛已经为之湿润了,他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
D.“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C [C项,“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有误,从词中看,这应为作者看到的眼前景。]
10.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风格。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关键在于要具体分析“超脱”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词句中的。
[答案] 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孤帆远”,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于悲伤,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西江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C [C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1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作答时,要以手法为主,从意象、意境、情感几个角度考虑。首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的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 》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C.词的下片转写夜晚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做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D.词的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D [D项,“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不恰当。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14.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从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子,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就更是一种奇思妙想。
[答案] 本词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