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学案+练习)6 《娜塔莎》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学案+练习)6 《娜塔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4 23:08:25

文档简介


娜塔莎
两只小鸭子
有两只相貌丑陋的小鸭子在苇塘边,其中一只黑鸭子不停地振翅欲飞。它飞起来又跌下去,飞起来又跌下去,就这样不停地飞飞跌跌好多次,始终还是没能飞起来,而且还摔得遍体鳞伤。白鸭子说:“别飞了,我们是鸭子,不可能像天鹅一样飞起来的。”但是黑鸭子始终不认同白鸭子的说法,它就这样每天不断地练习着。终于有一天,它飞上了天空。白鸭子对同类说:“你们看,那只鸭子是我的朋友。”同类们大笑:“你疯了,那是只黑天鹅。”
【哲理启发】 幸福,在于沿着自己的道路不断进取,竭尽全力地达到最终的目标。生活总是给执着的人提供努力的机会和进步的空间。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宅邸(  )(  ) 花翎(  ) 勋绶(  )(  ) 绛红(  )
搽粉(  ) 耽搁(  ) 皱襞(  ) 袒肩(  )
掩饰(  ) 憎恶(  ) 迸流(  ) 消释(  )
[答案] zhái dǐ línɡ xūn shòu jiànɡ chá
dān bì tǎn shì zēnɡ  bènɡ shì
2.多音字
闷   别
帖 薄
[答案] mèn mēn bié biè tiě tiè tiē báo bò bó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答案] 绛 降 躬 恭 码 马 怦 砰 惶
徨 煌 燎 潦 镣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预定·预订
“预定”指事先规定或约定。
“预订”指预先订购。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东电也表示,成功修复六号机的一台紧急柴油发电机,五号机的一台水泵恢复运作,地面喷水作业则________(预定/预订)在下午一点半之后再次展开。
②该新款车型将于8月26日在全国统一上市,目前该店已经开始接受该车型的________(预定/预订),订金2万元。
[答案] ①预定 ②预订
2.干预·干涉
“干预”指过问(别人的事情)。
“干涉”指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呼吁有关各方立即停火,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分歧,反对军事________(干预/干涉)利比亚。
②这次大地震之后,灾区重建开始,部分慈善机构为儿童提供心理________(干预/干涉)。
[答案] ①干涉 ②干预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止杀令》让我想起了另一部与成吉思汗有关的电影《阿尔巴特》。在那部电影中,成吉思汗虽不是主角,仅用三两句话便表现出了他作为统治者的宽宏大量。当他的“十户长”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任务时,一向纪律严明的成吉思汗却原谅了他们。(√)
请说明理由:本词常用来形容人度量大。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家庭,但他受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一生始终不渝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19世纪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小说以四大家族的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娜塔莎参加舞会而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来展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鲜活生动。
[文脉·梳理]
①安德来发出邀请 ②索尼亚劝阻未果
[文本·精析]
1.作者笔下的娜塔莎是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娜塔莎第一次参加一位要人在家举办的大型舞会,她兴奋、激动、紧张,在舞会上失望得要哭,后来又快乐得“脸上现出了幸福的喜色”,可见她单纯、渴望爱情与幸福。后来受美男子诱惑轻易地移情别恋,体现出她的轻率、不切实际的浪漫。虽是出于对爱情的追求,却表明了她的稚气、意志不坚定。
2.“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为什么没有跳第一圈华姿舞,娜塔莎“几乎要哭”呢?从这一心理活动,我们推断娜塔沙的容貌会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异性关注的心情没有得到实现。这既是人之常情,也反映出娜塔莎特有的少女情怀。
娜塔莎的容貌似乎并不是非常漂亮,因为没有人来请她跳第一支舞。小说中也写到“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也正因为这样,她更渴望别人认同。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心理,娜塔莎可能会陷入更大的麻烦。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动作描写
娜塔莎在准备参加舞会时的心情是兴奋和紧张的,作者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来表现:她帮索尼亚打扮得尽善尽美,动作慌张,一会儿帮助索尼亚,一会儿帮助母亲,跑过来跑过去,以至于她帮妈妈别帽子时,“缩短衣边的女仆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在舞会上被安德来公爵邀请时,她“迅速、轻巧、灵活地跳动着”,这些动作表现出她的快活、幸福
语言描写
第三部分中,娜塔莎受诱惑而移情别恋的心理主要是通过她和索尼亚的对话来展现的:“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表现了她的过于浪漫和轻率;“索尼亚,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她极力维护阿那托尔
神态描写
文章中神态描写较多,集中体现在第二、三两部分中。第二部分中,娜塔莎一开始是“失望的、焦急的”,被邀请时“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跳舞时“她的脸上现出了幸福的喜色”。这些神态展现了她由失望到快乐的心理过程。第三部分中,她的脸上多数时候是“慌张”“幸福的惊惶”,她完全沉浸在了新的爱情中
4.文中的娜塔莎对阿那托尔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挚的爱情吗?如何理解她对安德来的爱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时娜塔莎的情感是真挚的。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别人的谎言之上的,这种痕迹在前面舞会上娜塔莎的言行和心理上就已经有了体现——热情而冲动,带有一点虚荣。课文中她对安德来的爱情应该也是真诚的,然而这种爱情是建立在一位少女朦胧渴望爱情的基础上的。
[话题·互动]
话题:读完本文后,你喜欢托尔斯泰精心塑造的女主人公娜塔莎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喜欢娜塔莎复杂的个性。她虽活泼天真,热情浪漫,敢爱敢恨,但却又盲目轻信别人,可以说她是一个个性复杂的女孩。正是因为她性格中的复杂个性,才使得她更具有经典意义。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喜欢她的盲目相信别人这一点,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复杂,我们不可盲目相信别人的话,一定经过自己的思考,凡事要动动脑子,要养成事前规划、事中谨慎、事后反思的好习惯。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精彩的片段刻画
本文节选了三个片段来刻画娜塔莎的形象:准备参加舞会时兴奋、激动与紧张,帮助别人,自己却耽搁了,体现了她的浪漫与纯真善良;参加舞会时担心不被邀请时的焦急、失望以及和安德来共舞时的轻巧、灵活,表明她渴望爱情与幸福;受阿那托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公爵刻画出娜塔莎的轻率与过于幻想。三个片段从不同方面勾勒了娜塔莎这个贵族少女的形象。
2.迁移应用
写一个人物活动片段,通过人物描写能突显人物性格的某个侧面,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班主任是位年轻的男子。一身笔挺的西装,高挺的鼻梁上架一副黑塑边眼镜,镜片虽厚,但遮不住他双眼的神采。
他胳膊下夹着讲义,大步走上讲台,站定,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大字:以青春的名义。开讲很精彩,看得出课前没少下功夫。
[佳作·领悟]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
聂赫留朵夫……只要求……进去探望。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
“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为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您同我结婚。要是您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您,您被发送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享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玛丝洛娃在同聂赫留朵夫见面以后,回到臭气熏天的牢房里,脱下囚袍,坐到铺上,两手支住膝盖。牢房里只有几个人……
“嗯,怎么样,见到了?”她们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坐在高高的铺上,晃动着两条够不到地的腿。
“你哭什么呀?”道口工说,“千万别灰心。哎,卡秋莎!说吧!”她两手敏捷地编织着说。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
……柯拉勃列娃忽然提议说:“咱们来喝点酒怎么样?”
“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
【精要赏析】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所作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丽篇章。
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蓬勃、有美好追求的大学青年聂赫留朵夫在姑妈家度假时,与美丽纯洁的少女卡秋莎恋爱的故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军队和上流社会,“耳濡目染”过起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在此期间,聂赫留朵夫去姑妈家客居时,诱奸了卡秋莎,并弃之不顾,致使卡秋莎最终沦为妓女,后被诬陷为杀人窃财罪,而聂赫留朵夫恰是一位陪审团成员。两人的不期而遇使两人共同走上“复活”之路。
本文节选了他们两个多次见面后的一个片段。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不是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答案是肯定的。卡秋莎·玛丝洛娃一向认为聂赫留朵夫是她所遇见的男人中最好的一个,尽管他残酷地伤害过她。她对聂赫留朵夫的初恋是纯洁的、真挚的,在她的内心一直保存着这一份可贵的感情,只是“原封不动地深埋在记忆里,而且封存得那么严密,就像蜜蜂把一窝螟虫封起来”。事实上,像她这样一个深情的女人,在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之后,对他并非不可能再重新产生爱情。但是,在经历了血泪斑斑的摧残之后,要卡秋莎·玛丝洛娃再像以前那样爱他,这也是不可能的。她的爱情已大大褪色,但也可以说有了升华,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爱已没有少女时代的狂热,也没有理想化的成分,她更不想同他结合。含苞欲放的爱情的芳香早已经消失,鲜艳娇嫩的花瓣也已经褪色,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不复返,生活就是这样残酷……
课件50张PPT。第四单元 娜塔莎2345678910111213√ 本词常用来形容人度量大。用于此处,符合语境。141516171819安德来发出邀请索尼亚劝阻未果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六)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__________。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思考,却有__________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__________”。既然人才数量是一项评价人才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引进一个诸如“百人计划”中的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但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    ),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唯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__________,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主动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目迷五色 千人一面 蜂拥而上 锋芒毕露
B.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C.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蜂拥而上 锋芒毕露
D.目迷五色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解析] 目迷五色: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眼花。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由文中“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此处是在说“招数”很多,令人迷乱,故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一千个人的面孔都一个样子。比喻文章或对人物的描写公式化,都是一个样子。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此处用来形容相关政策雷同,应选“千篇一律”。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很多人一齐拥上来。根据语境,此处说的是相关政策的制定应符合自身情况,不能盲目跟风,不做周密准备,故用“一哄而上”更恰当。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根据语境,用“脱颖而出”更恰当。
[答案] 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然人才数量是一项评价人才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虽然人才数量是一项评价人才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C.虽然人才数量是一项评价人才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D.既然人才数量是一项评价人才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及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不当,“既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此处可改为“虽然”,与后文构成转折关系。二是结构混乱,“使得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结构混乱,可改为“使得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答案] C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
B.留得住、用得好人才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
C.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
D.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留得住、用得好人才
[解析] 根据后文“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可知,括号内的句子应该有“能否”或“是否”,这样才能与后文照应。由此可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A项更恰当,故选A项。
[答案] A
4.以“作家”为开头,用一句话概括以下一段文字的信息。(不超过30字)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
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结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两个自然段强调的是写作兴趣,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文的进一步补充,抓住段落的最后一句话作答。
[答案] 作家不但要写自己感兴趣(愿意写)的东西,而且要有严肃的责任感。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
“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属于语言运用中的现象评价题,即通过对材料中的某种社会现象发表观点来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发表“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的看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辩证分析,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示例)同学们对“为什么要过生日”有多种回答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观念不尽相同,因而过生日的缘由会产生差异。庆祝自己长大,感谢母亲,与朋友分享快乐,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有多样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肯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下面是某报社为“十三五”规划设计的宣传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抓住构图要素:数字2016和2020、变形的13、草书“五”“丰”。解读寓意则要紧扣“丰”的寓意展开联想,“丰”有丰硕之意,寓意着“十三五”取得丰硕成果。
[答案] 数字“2016”和“2020”表明“十三五”的起止时间。中间“1”和“3”构成13,“3”又像草书的“五”字,点明“十三五”的主旨。合在一起构成汉字“丰”,预示着“十三五”规划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穷 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鱼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鬈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已有五个孩子了,闹着玩儿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会!唉,这样倒更好!上帝啊,我干吗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呛,可有什么办法!”
夫妇俩都不作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作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不愿意吗?你怎么了,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略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大作家的小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它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打动着读者的心。
B.小说以女邻居西蒙的死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既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品质和行为,更控诉了社会的不平和罪恶。
C.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女主人公将邻居孩子抱来家中后激烈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D.渔夫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收养邻居孩子的问题上他跟妻子不谋而合,这一情节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B项有两处不当,不能说女邻居的死是小说的中心情节,“控诉了社会的不平和罪恶”也不是小说的立意所在。
[答案] B
8.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冉娜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冉娜是一个穷苦的渔妇。她勤劳质朴,热爱家庭,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在自家生活已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女邻居遗留下的两个孩子,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爱心。
9.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铺设背景,渲染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2)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深夜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3)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