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学案+练习)9 《 在桥边》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学案+练习)9 《 在桥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4 23:10:26

文档简介

*在桥边
金银珠宝与欢愉
有个阔佬,背着许多金银珠宝去远方寻找欢愉,可是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一天,他正愁云满面地坐在路边叹息,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夫唱着山歌走过来。阔佬向农夫讨教欢愉的秘诀,农夫笑笑说:“哪里有什么秘诀,欢愉其实再简单不过了,只要你把背负的东西放下就可以。”阔佬忽然顿悟:自己背着那么沉重的金银珠宝,腰都快被压弯了,并且住店怕偷,行路怕抢,成天内心不安,惊魂不定,怎么能欢愉得起来呢?于是,他放下行囊,把金银珠宝分发给过路的穷人。如许,不仅背上的重负没有了,还看到一张张欢愉的笑脸,他终于成了一个欢愉的人。
【哲理启发】 人生中,我们背负的东西太多了。很多时候,不是欢愉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和欢愉之间的距离;不是欢愉太难,而是我们活得还不够简单。学会放弃,为自己减负,你会发现:其实,获得欢愉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怜悯(  )  蒙眬(  )  陶醉(  )
慷慨(  ) 鸿运(  ) 愉快(  )
[答案] mǐn lónɡ zuì kǎi hónɡ yú
2.多音字
分   调
似 空
[答案] fèn fēn diào tiáo sì shì kōnɡ kòn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答案] 歉 谦 赚 捷 婕 睫 碎 悴 粹
棕 踪 淙淙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停止·停滞
“停止”指不再进行。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 ________(停止/停滞)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
②目前三网融合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导致信息产业链上很多环节发展 ________(停止/停滞)不前,前景较为悲观。
[答案] ①停止 ②停滞
2.蒙眬·朦胧
“蒙眬”指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朦胧”,①指月光不明;②指不清楚,模糊。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 ________(蒙眬/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②晨雾还未散去,数十上百个五彩的热气球穿雾而行,像鱼群一样游弋在________(蒙眬/朦胧)的天空。
[答案] ①蒙眬 ②朦胧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在现代都市白领的生活圈中,一定都存在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时尚艳丽,精明能干,从容自信,令人生羡。(√)
请说明理由:本词的意思是人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这里用来形容现代都市白领阶层里那些智商高而又敬业的女性,符合语境。
(2)对那些写了名字单独发来的祝福短信,哪怕再忙再没有时间,我们也要郑重其事地回复一条情真意切的“原创”祝福短信。(√)
请说明理由:本词是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这里用于表示自己对回复祝福短信的重视程度,符合语境。
(3)第900次代表曼联出场的吉格斯远点捅射入网,为曼联完成绝杀,心满意足的弗格森激动地与身边的人击掌庆祝。(×)
请说明理由:本词指非常满足,多用来形容心中的愿望得到满足之后的心情。而句中强调完成绝杀后的曼联教练的心情,再结合“击掌庆祝”,可知,这件事让人兴奋不已,用于句中不合语境。用“欣喜若狂”更为恰当。
[常识·速览]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伯尔出生于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上大学不久即应召入伍。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初期,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伯尔后期的创作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痛苦彷徨,揭露和批评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这些小说也被称为“废墟文学”“不顺从文学”。
伯尔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2年以《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理由是:“对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技巧,描写德国人的生活,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伯尔感触甚深。战后初期,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伯尔的创作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揭露和批判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六十年代以后伯尔的作品着重表现了西德社会在“自由”“民主”的幌子下对“小人物”的迫害,其中“小人物”的精神面貌已由“一声不吭”发展到奋力抗争。《在桥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我”在桥边数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摹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
[文脉·梳理]
 
①主任检查 ②交上鸿运
[文本·精析]
1.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遇到了怎样的矛盾冲突?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司来检查了,生计和爱情发生了近乎惨烈的冲突。
2.关注有关主人公工作状态的几处细节。请读读这些细节,然后回答: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满意这个看起来还算轻松的工作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器”了。这是一份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的工作。“我”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3.本文的情节是怎样生发和运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含有前因后果的情节本身就具有黏附能力,它是可以生发的,像核爆炸,把整个小说牢牢地聚拢在它巨大的张力之中。“我”对姑娘的暗恋与对计数工作的职业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我”对姑娘有暗恋情结,但“他们”要求“我”不能少数,要多数,可“我”不能把心爱的姑娘数进去,因为那是对她的侮辱和否定,会“变成空洞的百分比”。但为了“饭碗问题”,“我”又必须忍痛割爱,抑制住对她的情感去“很好”地完成任务,才能苦尽甘来,交上鸿运,才能更好地看她,送她……小说就是这样让“数人”的情节产生核爆炸,辐射到暗恋的故事之中,极富张力和艺术空间,如一朵小花,但幽香无穷。
4.文中数汽车的矿工对“我”的警告有何意义?这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因热恋姑娘而走神,影响了正常工作,在检查中,矿工的提醒让“我”如梦初醒,发疯似的数着,它说明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矛盾和冲突,热情不能代替生存,二者必须和谐起来。它既突出了“我”对姑娘的爱恋之深,也表现了对“我”的严峻考验,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点染了本文的主题。
[话题·互动]
话题:有人说,这篇小说的情节非常荒诞,怎么可能有数在桥上走过的人这样的工作?还有人认为伯尔的这篇《在桥边》表现了爱情的巨大力量,有人则否定了这种观点。你有怎样的观点?请选择上面的两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我选择第一个问题。作者塑造数在桥边走过的人这一形象,是一种文学手法,作者故意虚构出这种荒诞的事情,如此荒诞的事情还有人煞有介事地做,并且拿来当作工作业绩,更可以增强讽刺和批判的力量。正像《皇帝的新装》那样,作者将不可能有的事写得栩栩如生,更好地凸显了像皇帝那样的人的愚蠢,有力地批判了在高压的社会环境里,说真话是多么艰难和可贵。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选择第二个问题。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个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腻的心理描写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方式、意识流的独特手法记叙故事,将凄美动人的暗恋情怀寓于内心活动之中。先说自己的职业——数过桥的人,既写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写了对相关人、事的细腻感触;接着写自己暗恋的故事,将自己内心的激动兴奋和矛盾压抑的情感又流淌于心理独白之中;再写主任统计员的检查以及为了应付上司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将内心情感推向高潮:为了姑娘而发疯似的数,付出一切;最后“我”终于度过考验期,交上“鸿运”。全文没有旁白介绍,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来自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更显得真实可信,环环相扣。
2.迁移应用
考试成绩公布了,几家欢喜几家愁。你的好友小岳、大川考得不错,他们拿着成绩单有说有笑;你的成绩很不理想。以此为背景,为自己设置一段内心独白,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绩今天终于公布了,满怀希望的我在看到成绩单的那一刹那感到晴天霹雳。我真的没想到我的成绩会这么差,小岳和大川考得都比我好,为什么呢?平常我们三个人学得差不多,为什么我的成绩会这么差呢?难道是学习方法的不适合,还是我学得不够认真……这么差的成绩,我该怎样去面对辛勤劳作的父母,我还告诉他们这回考试一定会考好。我一定要从这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出自己与小岳、大川之间的距离,努力学习赶超他们,送给父母一个惊喜。
[佳作·领悟]
懒惰哲学趣话
海因里希·伯尔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碜的人正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再来一张,“咔嚓。”好事成三吗,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支支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有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将一包香烟递到了他的面前,虽说还没有把烟塞进他嘴里,但却放在了他的手里,随着第四次“咔嚓”声打火机打着了,真是客气之至,殷勤之极。这一串过分殷勤客气的举动,真有点莫名其妙,使人颇感困窘,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这位游客精通该国语言,于是便试着通过谈话来克服这尴尬的场面。
“您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
渔夫摇摇头。
“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
渔夫点点头。
“您不出海捕鱼?”
渔夫摇摇头,这时游客心里则有点悒郁了。
毫无疑问,对于这位衣衫寒碜的渔夫他是颇为关注的,并为渔夫耽误了这次出海捕鱼的机会感到十分惋惜。
“噢,您觉得不太舒服?”
这时渔夫终于不再打哑语,开始真正说话了。“我身体特棒,”他说,“我还从来没有感到像现在这么精神过。”他站起来,伸展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他的体格多么像运动员。“我的身体棒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越来越迷惑不解,他再也抑制不住那个像要炸开他心脏的问题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去打鱼呢?”
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简短的。“因为今天一早已经出去打过鱼了。”
“打得多吗?”
“收获大极了,所以用不着再出去了。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捕到二十几条青花鱼……”
渔夫这时完全清醒了,变得随和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并且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他觉得,游客脸上忧心忡忡的神情虽然有些不合时宜,但却说明他是在为自己担忧呀。
“我甚至连明天和后天的鱼都打够了,”他用这句话来宽慰这位外国人的心,“您抽支我的烟吗?”
“好,谢谢。”
两人嘴里都叼着烟卷,随即响起了第五次“咔嚓”声。外国人摇着头,往船沿上坐下,放下手里的照相机,因为他现在要腾出两只手来强调他说的话。
“当然,我并不想干预您的私事,”他说,“但请您想一想,要是您今天出海两次,三次,甚至四次,那您就可以捕到二十几条,四十多条,五六十条,甚至一百多条青花鱼……请您想一想。”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不只是今天,”游客继续说,“而且明天、后天、每个好天气都出去捕二三次,或许四次——您知道,那情况将会是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不出一年您就可以买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三四年说不定就有了渔轮;您当然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会拥有两条渔轮,您就可以……”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您就可以建一座小冷库,也许可以盖一座熏鱼厂,随后再开一个生产各种渍汁鱼罐头厂,您可以坐着直升机飞来飞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轮作业。您可以取得大马哈鱼的捕捞权,开一家活鱼饭店,无须通过中间商就直接把龙虾运往巴黎——然后……”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他凝视着滚滚而来的排浪,浪里鱼儿在欢快地蹦跳。“然后,”他说,但是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
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然后怎么样?”他轻声问。
“然后嘛,”外国人以默默地兴奋心情说,“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还可以眺览美丽的大海。”
“我现在就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正悠悠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只是您的‘咔嚓’声把我打搅了。”
这位旅游者受到这番开导,便从那里走开了,心里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因为从前他也以为,他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对于这位衣衫寒碜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
【精要赏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一步一步,沿着我们精心设计的幸福人生路前进,终于走到了幸福的终站,不经意一回头,却发现原来回到原地,就在当初晒着太阳打着盹的地方。
幸福从来就是简单的,物质可以把我们包装成“衣衫寒碜”或“穿着入时”,可是幸福并不因此而改变方向。与其说这篇《懒惰哲学趣话》善意地宽慰着穷人,不如说它尖锐地批评着物质时代的人生哲学。
文章用这样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故事告诉着我们幸福的真谛——与其为遥远的未来精心策划物质的丰盈,不如静静坐下来,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倾听心底幸福的歌吟。
课件56张PPT。第五单元 在桥边234567891011121314√ 本词的意思是人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这里用来形容现代都市白领阶层里那些智商高而又敬业的女性,符合语境。 15√ 本词是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这里用于表示自己对回复祝福短信的重视程度,符合语境。 16× 本词指非常满足,多用来形容心中的愿望得到满足之后的心情。而句中强调完成绝杀后的曼联教练的心情,再结合“击掌庆祝”,可知,这件事让人兴奋不已,用于句中不合语境。用“欣喜若狂”更为恰当。 17181920212223主任检查交上鸿运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九)
[基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位以________的视角来诅咒战争的作者就是以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海因里希·伯尔。
②当我心情________、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
③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________。
A.独特 舒畅 题材 B.特殊 舒服 体裁
C.特殊 舒畅 体裁 D.独特 舒服 题材
[解析] “独特”是独有的,特别的意思。“特殊”指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舒畅”指开朗愉快,舒服痛快。“舒服”指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题材”是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解析] 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前后矛盾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A项,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一般用作谓语。不符合使用习惯。B项,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此处望文生义,“审美感受”应用“耳目一新”。C项,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一般指好的事物,符合语境。D项,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成语的意思与语境“萌芽状态”不符合。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D.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解析] 本题从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的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成分残缺,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前加主语“这些现象”;C项,语序不当,将“也会农药含量极低”改为“农药含量也会极低”;D项,语序不当,将“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改为“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将“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改为“排查在前、预警在前、排险在前”。
[答案] B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______________。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
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
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了解“自身”文化,然后是认识“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采用排除法。由“双向承认”排除D项,由“宽容礼让、平等开放”排除A项,由“认识”和“了解”的认识程度,排除B项。
[答案] C
5.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伯尔的小说创作,从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他认为“战争是无聊的”,它像“伤寒病”一样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但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灾难。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阶段的重要现象。在艺术上他广泛吸收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如内心独白、蒙太奇、象征、怪诞的联想等等,60年代以后,又强调小说事件的客观真实性和新闻纪实手法。他一生还创作了大量杂文、随笔和广播剧,并翻译外国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伯尔的小说创作内容上揭露战争的残酷,艺术上吸收了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
6.垃圾的回收处理是当今的一大难题,而巴西的一种由政府和公益组织联合构建的垃圾处理模式——“塞普利”(即再生资源利用协会CEMPRE)模式,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借鉴。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用一段话来说明“塞普利”模式的构建和运作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重流程图的层次。对于这道题目,要关注箭头的指示方向,如以“资源化回收企业”为思考基点分析,其垃圾有两个来源,一是居民为湿垃圾缴纳一定的费用后由政府统一收集提供给该企业;二是居民将干垃圾交由拾荒者合作社分类收集后,提供给该企业。拟写答案时,要注意两个来源各自的具体内容和箭头指向。
[答案] (示例)由政府提供场地,塞普利提供设备和培训组建拾荒者合作社,拾荒者合作社与拾荒者签订劳务合同;居民将垃圾进行分类,其中湿垃圾缴纳一定费用,由政府进行收集后,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干垃圾交由拾荒者合作社分类收集后,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件绿绸衬衣
[德]伯尔
我完全按照人家告诉我的那样行事,没有敲门就推门走进屋去。可是,当我突然见到一个又高又胖的女人站在我面前时,我吃了一惊。她那脸上有着一种难得见到的东西:美妙的色泽,非常健康,安详,自信。
她的眼睛的神色是冷漠的。她站在桌子旁择菜,身边放着一个还有吃剩的蛋糕的盘子,一只大胖猫正在蛋糕上闻来闻去。屋子又矮又窄,空气混浊,还有一股油腥味。我的畏缩目光在蛋糕、猫和女人健康的脸之间来回转个不停,喉咙里有一种呛人的苦涩味,噎得我很难受。
“什么事?”她问,眼睛抬也不抬。
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手提包拉锁,这时脑袋碰到了低矮的门框,最后取出了我的东西:一件衬衣。
“一件衬衣,”我沙哑地说,“我想……也许……一件衬衣。”
“我丈夫的衬衣足够穿十年的!”她说完这话像是出于偶然抬起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件窸窸窣窣的柔软的绿衬衣,我看到她眼睛里突然闪现一种无法克制的欲望,心想这事已十拿九稳了。她连手也不擦一擦,就抓起衬衣,提溜着衬衣的肩部,翻来覆去观察每一道接缝,然后含糊不清地嘟哝了一声。
我不耐烦地内心不安地看着她又去继续把洋白菜弄干净,走到灶旁掀起一口咝咝作响的锅的盖子。一股香喷喷的热油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此时那只猫已在蛋糕上嗅了老半天,显然觉得它还不够新鲜好吃,便懒洋洋地一跳,以优美的姿态跳到椅子上,再从椅子上跳到地上,一溜烟地从我身边蹿出门去。
油在沸腾,我相信听到了猪油块在盖着盖儿的锅里噼噼啪啪的蹦跳声,因为这时一段遥远往事的回忆告诉我,那是猪油,这个锅里正在炼猪油。女人继续在削洋白菜。有个地方,一头母牛在哞哞低叫,一辆手推车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而我一直还站在门口,我的衬衣在肮脏的椅子靠背上晃悠,我那心爱的柔软的绿绸衬衣,对它的柔软我曾向往了七年之久……
我觉得犹如站在烧得通红的炉箅子上,而沉默使我憋得透不过气来,难受得要命。蛋糕上此时已满是黑压压一片懒洋洋的苍蝇,饥饿和恶心,极其难受的恶心,合成一种呛人的苦涩味,把我的喉咙噎住了。我开始冒汗。
我终于犹豫不决地伸手去拿衬衣。“您,”我说,声音比方才更嘶哑了,“您……不想要?”
“您要换什么?”她连眼睛也不抬地冷冷地问。她那灵巧的手指已把洋白菜择干净,把菜叶收进一个漏勺,用水冲洗,然后又掀起那个正在炼油的锅的盖子,把菜叶倒了进去。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咝咝声使我又想起往事,好像已过去一千年的往事,而我才只有二十八岁……
“喂,您要换什么?”现在她更加不耐烦地问。
可我不是商人,不,虽然我光顾过从格里内角①到克拉斯诺达尔②的所有黑市。
我张口结舌:“猪油……面包……也许面粉,我想……”
这时她第一次抬起她那冷漠的蓝眼睛,冷冷地看着我,在这一刹那,我知道自己完了……今后我将永远不会再知道猪油的味道了,猪油对我将永远只是一阵令人痛苦的气味回忆……我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她的目光击中了我,洞穿了我,现在我内心空空……
她哑然失笑。“衬衣,”她以讥笑的口吻喊道,“我能用几张面包票去换衬衣。”
我从椅子上夺过衬衣,把它系在这个大喊大叫的女人的脖子上,把她像一只淹死的猫一样吊在那黑沉沉的巨大的耶稣受难像下面的钉子上,这像就挂在她头顶上的黄粉墙上……不过,__________,我抓起我的衬衣团成一团,又把它塞进手提包,然后转身向门口走去。
那只猫正蹲在过道里津津有味地舔食一盘牛奶,当我走过它身旁时,它抬起头点了点,似乎要跟我打招呼,并且安慰我。
(有删改)
【注】 ①格里内角:法国北海岸一个地方。②克拉斯诺达尔:苏联北高加索一城市。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女人”是一个“又高又胖”的女人,猫是一只“大胖猫”,两个“胖”字看似毫不相干,实际却别有深意,好的小说即使在最细微的地方,也不忘为主题服务。
B.在女人内心里,根本不在乎“我”的这件绿绸衬衣,因为她“丈夫的衬衣足够穿十年的”,就算有点价值,至多也就值“几张面包票”。
C.伯尔曾说,人是为了生存才去寻求人性(人道)的生活,其目的有大有小。小说中,他其实只想换取一些等价的食物,但,他宁可放弃食物。
D.“我”与“女人”其实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小人物”,但“小人物”却毫不同情“小人物”。作家之所以安排吊死“女人”这样的情节,就是要在理想中完成人性缺失的救赎。
[解析] “根本不在乎‘我’的这件绿绸衬衣”错误,从原文中看“她说完这话像是出于偶然抬起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件窸窸窣窣的柔软的绿衬衣,我看到她眼睛里突然闪现一种无法克制的欲望”,因此,说她“根本不在乎”是错误的。
[答案] B
8.文中对房子里的一只猫进行了多次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对猫的描写,主要有两层作用:其一,猫的胖,猫不吃不新鲜的蛋糕,猫舔食牛奶,猫有充足食物的生活与“我”的现状形成对比,突出了“我”的极端困窘与饥饿;其二,结尾猫“抬起头点了点,似乎要跟我打招呼,并且安慰我”则和“女人”对“我”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讽刺了人的无情和冷漠,深化了主题。
9.小说的倒数第二段出现了惊人的一幕:“我”用“衬衣”勒死了“女人”。这样的情节合理吗?根据你的理解,在此段横线处对情节进行补充完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合理。从小说的主题来看,重在表现“女人”的冷漠,以及面对弱者表现出的人性缺失。如果真的勒死“女人”,就显得“我”更没有人性了,违背了小说的初衷。因此,我的补充是“我只是在想象中这样做。实际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