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练习)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练习)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4 23:17:40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评(七)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饱受荒漠化之苦,这绝不是__________的事情,中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荒漠化防治工作__________。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采取了一系列__________的政策措施,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    ),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土地荒漠化与贫困__________,我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沙区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全国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的任务都十分繁重。打好沙区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修复两大攻坚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实现防沙治沙与精准脱贫互利共赢。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沙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
B.沙区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脆弱区
C.沙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
D.沙区既是深度贫困地区,又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脆弱区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几个分句之间的逻辑顺序有问题。分号前面的两个分句是先介绍贫困地区,后介绍生态脆弱区,那么,分号后面的两个分句也应与此照应,先写脱贫攻坚,后写生态建设。但是,从文段的介绍重点来看,画横线的句子应该先写生态,后写贫困。
[答案] 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走出来了
B.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
C.荒漠化防治之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
D.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必走之路
[解析] 从括号前面的几个分句来看,句中的“重视”“履行”“采取”“加大”共用主语“中国政府”,按照一致性原则,B项符合要求。
[答案] B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骇人听闻 迫在眉睫 令行禁止 息息相关
B.耸人听闻 危在旦夕 令行禁止 相辅相成
C.骇人听闻 危在旦夕 行之有效 相辅相成
D.耸人听闻 迫在眉睫 行之有效 息息相关
[解析] 第一处,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两个成语都表示“听了非常震惊”,但“荒漠化”是生态问题,不是“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所以应该选用“耸人听闻”。第二处,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文中是说荒漠化防治工作很紧迫,并不是说危险就在眼前,所以应该选用“迫在眉睫”。第三处,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令行禁止”和语境不符,所以应选用“行之有效”。第四处,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土地荒漠化与贫困并没有“互相补充”的关系,所以应该选用“息息相关”。
[答案] D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的思想愈深刻,我们的感受愈丰富,我们的情感愈细腻,我们借以表达思想、感受和情怀的语汇就愈需要丰富。内心的丰富会表现为语言的丰富,我们词汇的丰富和新颖,也就在一定的意义上意味着我们思想的丰富和新颖。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锤炼来提升我们思想的品质。因为,________________。
A.锤炼思想其实就是锤炼语言
B.我们要锤炼思想,也要锤炼语言
C.锤炼语言其实就是锤炼思想
D.我们要锤炼语言,也要锤炼思想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由“因为”可知本句话应回答锤炼语言和锤炼思想之间的关系,由上一句话又可得知应强调锤炼语言对锤炼思想的重要性,故选C项。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18分)
怪 人
[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 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饮美酒。
C.马乌罗的强盗经历、丑陋容貌和暴戾性格,使他受到加乌乔们的歧视,他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心灵干枯和心似铁石的人。
D.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主人公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
[解析] A项,“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不是小牛愤怒和无法忍受的原因,而是因为“被囚禁在里头”。C项,马乌罗的强盗经历,只是人们的猜测,“歧视”的说法也不确切,主要是“敬畏”。D项,热情讴歌了人性之美。
[答案] B
6.“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文中对马乌罗的描写入手,如第九段中的外貌描写,可归纳出他形象上的与众不同,第十四段中人们对他的印象和他的言行举止,可归纳出他性格方面的怪异特点,他最后救孩子的举动可展示他品行上的优点。
[答案] (1)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 目光凶狠,嗓音嘶哑;(2)性情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 (3)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7.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要联系文章的整体情节和思想主旨,考虑这样写在内容情节上的原因,也要分析对表现人物、突出主旨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1)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2)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3)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8分)
玩 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为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小说以“玩笑”为题,记叙了一系列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玩笑事件:“我”开人家的,朋友开“我”的,“我”假想中的。
B.“我”的朋友都是些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那么热情的迎接“我”,策划着在晚上好好开“我”一个玩笑。
C.“我”在卧室里非常小心谨慎,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友们会怎样开自己的玩笑。
D.“我”也觉得自己的高度紧张是“可笑的”,觉得一切都是平静的,所以最后放松了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
[解析] A项,“一系列”不合实际,并且小说也没写“我”怎样开别人的玩笑。B项,这是小说中的“我”的假想。D项,“放松了警惕”与后文“远离床”“保持清醒”等情节相矛盾。
[答案] C
9.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心理描写,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举例略)
(2)动作描写,小说借助连续的动作描写推动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的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举例略)
10.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小说前文铺垫的情节看,这场笑话的出现的确与“关窗”“挪床”的措施有直接关系,这样写符合情节的内在逻辑。 (2)“我”之所以闹笑话有深层的社会性原因,就是当时的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空虚无聊、相互愚弄、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弊病。“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等语句就是当时时代的社会缩影。 (3)小说结尾这样写,恰恰进一步表现了“我”在这样的社会中心理被扭曲的程度,以及不能觉醒、难以自拔的可悲,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__①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__②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__③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下文的内容很容易看出①处应填阅读的两种类型:记忆型和批判型。②处应填的是批判型阅读与记忆型阅读相比的优点:不追求盲从书本知识。③处与上下句之间形成递进关系的排比句。
[答案] 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12.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幸福感指数”下一个定义。
“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比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对生活满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心理体验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幸福感指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下定义的形式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对材料进行筛选,去掉与“幸福感指数”的定义无关的内容,然后找准其本质属性,将定义的框架搭建好,最后把修饰限制成分填充进去。
[答案] (示例)衡量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价值判断并表现在对生活满意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的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13.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成功者的足迹
这幅漫画形象地启示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本题时,除了认真观察漫画外,还要联系该漫画的题目“成功者的足迹”来思考漫画的寓意。画面中后面的那个人追寻着“成功者的足迹”,亦步亦趋,这才是漫画所要讽刺的对象。
[答案] (示例)成功者的足迹,我们应该视为路标,奋然前行,而不能视为框框,亦步亦趋。
四、写作训练(60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偶有所感,亦能发为心声。虽为物语,但其中却不乏哲理,读来往往能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与共鸣,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如:
新月:我不会为失去的一半而哀伤,因为我有自己的妩媚。
种子:我不怕埋没,就怕吹捧。
脚印:一个我,能踏碎成堆的空话。
百灵:学习百鸟的歌声,谱写自己的旋律。
请在上述物语中任选一则立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自拟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单元综合测评(八)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鸿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__________;而南宋_________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国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_________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__________,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B.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C.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错误:①缺少主语,从后半句“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可知,主语应该是“中国画创作者”。②“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加上“来看待”。③“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语序不当,应改为“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
[答案] 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解析] 括号后的内容是对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举例,两者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分析括号后面的内容可知,“写”应该指“笔墨法度”,“意”应该指“特定审美意蕴”,“既包含……,也包含……”表示两者兼而有之,对应“不是独立存在”。
[答案] D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解析] 第一处,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这里形容的是“全景式构图”,所以应该选用“气势磅礴”。第二处,苟且偷安:只图眼前的安逸,得过且过,不考虑将来。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偏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这里说的是“南宋”,结合历史,应该选用“偏安一隅”。第三处,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原文介绍“写”和“意”两方面,两者不是对立的,所以应该选用“相辅相成”。第四处,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从后面的“玩形式游戏”来看,这里应是“让人迷惑”的意思,所以应该选用“故弄玄虚”。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D项,出自李煜的《浪淘沙令》,此句中的“阑珊”意为“将尽”,借此表现在晚春时节无限的伤春、惜春之情,和语句中的“初春”矛盾。其他选项选用的诗词均合乎语境。
[答案] D
二、阅读鉴赏(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18分)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哟,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
“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里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回答说,“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沈根发译,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马里诺说影子是有独立生命的实际存在,是让观众相信他对影子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他的表演技艺的高超。
B.马里诺离开饭店前,请客人上前搜身,以证明他没有带走任何物品,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
C.马里诺谢幕时,有人发出“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的呼声,这呼声暗示客人们看穿了幻术,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
D.马里诺穿过花园时,遭到警察的威胁和警告,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说法不正确,马里诺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要让人相信所有的惠赠都是他的影子吃的。C项,“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呼声”主要是暗示对一个为人解闷取乐的江湖艺人的取笑和捉弄。D项,“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说法不正确,警察对马里诺呵斥的根本原因是歧视。
[答案] A
6.“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重要形象在文中的作用。题目“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以及马里诺对影子的演述都给“影子”蒙上了一层神秘感,使读者急于知道真相。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分析,从小说情节和主题方面考虑。
[答案] 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7.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要结合文本分析,找出表现人物形象的区域。做好本题要从情节入手,表现马里诺形象特点的情节主要有演述影子戏,观众及警察对马里诺的态度,马里诺回家后的情形。
[答案] 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8分)
趁机勒索
乔治·布鲁克斯
被告南方铁路公司的律师林顿·戈尔德疲惫地站起来,瞥了一眼自己准备提出的问题。他知道自己在反诘之前就已经输了。那个女人会得到她要求赔偿的每一分钱,陪审团是站在她那边的。
在提出第一个问题之前,他盯着她看了一会儿。在他如针芒般的目光注视下,罗杰斯太太的脸有些发热。
“罗杰斯太太,”戈尔德礼貌地开始发问了,“你声称在那次铁路意外事故中受到了某些伤害。我们承认这一意外事故是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并且按这里所描述的大致情形发生了。事实上,铁路公司答应赔偿你的,仍然会按照承诺赔偿给你。我想,那一大笔钱可以抚慰你的那些伤害了。但是,在你与你的律师商量后,你拒绝了那一笔钱,对吗?”
“是的,先生。因为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的背部也受伤了。”罗杰斯太太平静地答道。
“依照你的律师的建议,你来到法院要求得到更多的损伤赔偿,也就是要求我的委托人赔偿50万美元,对吗?”
“是的,先生。”
“罗杰斯太太,我这里有记录,对你声称经受过的伤害的一份宣誓记录。在这份记录上,在事故发生超过24小时,你与你的律师经过一番商议之前,你并没有告诉外科医生你的背部受伤了,对此你怎么解释?”
“因为当时X光片还没出来。”
“啊哈!真相怎样只有你自己知道。”戈尔德说道,“今天,在意外事故发生整整一年后,你仍然穿着医用胸衣来支撑你的腰吗?”
“是的。没有胸衣我就不能坐直。”
“检查你的伤情时,你听见了你的外科医生说,如果一个没有受伤的正常人长期被外科胸衣束缚起来就像你整整穿了12个月,一旦没有了支撑,正常人也无法坐直。”
“听过像这样的话。”
“我问完了,法官大人。”
但他知道他的反诘是没有用的。七个陪审团成员中脸上呈现“恨不得吞了铁路公司”表情的人有三个,而其他四个则在想:“可怜的女人!”
但他还是依照程序做总结陈述:“很明显,罗杰斯太太这是在趁机勒索。南方铁路公司拒绝这一非法要求。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这是趁机勒索。你们今后都要提防些。”
主审法官接着做了公正而简洁的陈述。陪审团随后退庭。40分钟后,陪审团重新回到法庭上。一个陪审团成员宣读他们的决定:“我们支持原告提出的50万美元的赔偿要求。”林顿·戈尔德发出了无奈的苦笑。
第二天早上,戈尔德夹着他的公文包匆匆出了家门。已经是8点整,他得在街上随便买点东西吃,然后赶去办公室。昨天从法庭回来,他受到了律师事务所其他律师的嘲笑,他的委托人南方铁路公司的总经理也打电话来把他臭骂了一顿。
他走进地铁站大楼的大厅时,里面空无一人。他跑向电梯。
电梯下来了,但从一层飞速经过时没有停下来。透过格栅和地面玻璃,戈尔德看到那个老人用力拉着控制开关,但电梯没有停。随着一声巨大的坠地声,三层楼面的玻璃都震动了,电梯坠落到坑底。
戈尔德的脑子突然灵光一闪:“这是一个多好的对大楼管理机构提出诉讼的机会啊!那部老电梯20年前就应该停止使用了。”
他从安全楼梯跑到地下室。残骸躺在那儿,就像纸板盒一样被扭曲、压扁了。他摸了一下那位老人的身体,已经没有脉搏了。戈尔德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幸亏我没在电梯里。”他想。
突然,他想起了什么。50万美元的赔偿,趁机勒索。他笑了。“再想一下,我其实是在电梯里。”
他爬进了变形的电梯厢,慢慢挪到一根主梁下面,让背部靠着主梁,然后闭上了眼睛。
不久,消防队赶到。戈尔德假装大声呻吟起来。当消防队打算把他抬出去时,他喊道:“哦!轻点儿,轻点儿!我的腰,我的腰啊!”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文章一开头描写戈尔德“疲惫地站起来”“他知道自己反诘之前就已经输了”,表明戈尔德准备不够充分,对打赢这场官司毫无信心。
B.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作者正是综合运用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了戈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C.罗杰斯太太整整一年的时间都穿着外科胸衣,并且离开了胸衣她就不能坐直,这足以证明她在那次意外事故中受到了巨大伤害。
D.整篇小说透露着讽刺意味,同时又不失夸张的表达。另外,无论是情节构思还是人物刻画,小说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解析] A项,“准备不够充分,对打赢这场官司毫无信心”曲解原意,错。C项,“这足以证明她在那次意外事故中受到了巨大伤害”错。D项,“不失夸张的表达”错。
[答案] B
9.本文构思精巧,情节引人入胜,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巧设悬念”“线索”“先扬后抑”等角度分析。
[答案] ①文章开头巧设悬念,以被告方律师戈尔德知道自己已输这一情节引出下文,也激发起读者的兴趣;
②文章标题《趁机勒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罗杰斯太太和戈尔德两人分别勒索的故事;
③文章先扬后抑,先以罗杰斯太太的故事刻画了戈尔德正直的形象,又笔锋一转,揭露戈尔德的贪婪虚伪,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0.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而暴露了人性的弱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作答时既要结合文章内容,又要联系实际。
[答案] ①揭露了人性的贪婪,文中罗杰斯太太用穿戴胸衣来造成自己腰部受伤,以此来勒索更多的赔偿,以及戈尔德假装在电梯事故中受伤,这些都暴露出人性的贪婪;
②揭露了人性的虚伪,文中戈尔德义正词严,一再强调要提防罗杰斯太太的勒索行为,而自己抓住机会也在趁机勒索,言行不一,虚伪至极;
③人性中的弱点的确存在,无法否认,但我们应恪守本心,坚守准则,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初衷,战胜自己的弱点,而不能任它摆布。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1.根据下面三句话的内容,为“小说的情节”下定义。
①如果说环境是人物诞生、成长和活动的背景,那么小说的情节则是人物斗争和发展的过程。
②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③情节是人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的情节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展现人物斗争和发展过程的能够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12.阅读下边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在山谷里,有一处高数千尺的断崖,崖上有一株小小的百合,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但它知道自己并不是野草。它心里有一个念头:“我是百合,不是野草。能证明这一点的,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百合深深地扎根,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终于结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很高兴,杂草却很不屑,七嘴八舌地嘲讽道:“你别费力气了,即使你真的能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不也是没人欣赏吗?”
百合说:“我会开花,________________。”有一天,百合终于开花了,那洁白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1)请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①既能回应野草的嘲讽,又能表现百合坚定的信念;②不少于20字,不多于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①②③④⑤⑥处,有三处多余,这三处是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中的“小百合”前文已经出现,应承前省略。③“内在的”与“心里”语意重复。⑥“偏僻的”与“荒郊野外”语意重复。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补写内容要紧扣上下文及提示语。答案按照提示语分为两部分,首先要回应“野草”的嘲讽“没人欣赏”,其次要体现“百合坚定的信念”。整个语句实际上是要体现百合“开花”的价值。
[答案] (1)无须别人欣赏,我一定要用花朵证明自己与众不同 (2)②③⑥
13.请将下面关于O2O商业模式的图示写成一段话,描述其交易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题干要求,“描述其交易过程”,然后明确图示中属于交易的环节,排除干扰信息“评价和分享”“信息反馈”等。需要注意箭头的提示作用,双箭头的两端既可以描述为“提供”,也可以描述为“获取”,要结合叙述的需要正确选择。还需要注意交易的最初环节是由实体门店向网络平台“提供商品和消费信息”。可以在字数允许范围内适当添加“接着”“然后”等词语,使语句更为通顺。
[答案] 实体门店向网络平台提供商品和消费信息,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挑选和下单后,由该平台完成订单处理,实体门店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消费体验、售后服务和保障。
四、写作训练(60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吗?”马克·吐温说:“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