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
金 人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哲理启发】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旗帜( ) 别墅( ) 铁箍( ) 芜菁( )
警惕( ) 呆滞( ) 编纂( ) 古冢( )
都铎( ) 湛蓝( ) 鳍翅( ) 怂恿( )( )
[答案] zhì shù ɡū jīnɡ tì zhì zuǎn zhǒnɡ duó zhàn qí sǒnɡ yǒnɡ
2.多音字
壳 仆
哄 宿
[答案] ké qiào pú pū hònɡ hōnɡ hǒnɡ sù
xiǔ xiù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答案] 镞 簇 斑 班 壁 璧 赝 膺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证明·证实
“证明”指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证实”指证明这件事是事实。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上海几名网友,在工作之便利用公司内的专业设备,自测核辐射量并实时播报,以实测数据 ________(证明/证实)“我们的城市是安全的”。
②在发布会上,她亲口 ________(证明/证实)了自己已正式退出国家队的消息。
[答案] ①证明 ②证实
2.原型·原形
“原型”即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原形”是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指事物的本身。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说来也真奇怪,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或者使它变得和 ________(原型/原形)太不相像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
②三个超级巨星云集纽约,他们不仅联手贡献了84分,为热火赢得了11连胜,更将纽约这支傲慢的球队打回 ________(原型/原形)。
[答案] ①原型 ②原形
3.竖立·树立
“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多指具体的东西。
“树立”指建立,多指抽象的好的事情。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怎样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对着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______(竖立/树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②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______(竖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答案] ①竖立 ②树立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面对商业地产“一哄而上”的现状,参加“中国商业与城市发展高端沙龙”的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开发者以及政府部门需更加冷静,以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泡沫”。( √ )
请说明理由:本词的意思是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符合语境。
(2)年过七旬的老人陈文学几十年来节衣缩食,甚至靠捡拾废品,到处收集关于雷锋事迹的资料和照片,终于在先锋道办事处社区文化站建成了“学雷锋展览室”。( √ )
请说明理由:本词的意思是省吃省穿,泛指节俭。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3)这位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满脸挂笑,从容不迫地走到了台上,坦诚地向村民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 )
请说明理由:本词的意思是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伍尔芙(1882-1941),是20世纪欧洲杰出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欧洲女权运动的一位先驱。1915年,伍尔芙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其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作品:《夜与日》《雅格的房间》《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等。《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1941年3月28日,她自沉于萨塞克斯郡的乌斯河。
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是空前活跃、流派众多。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锁定人们纷乱复杂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点,着力表现和发掘人类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以及潜藏其后的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
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尽管带有些许“探索”的性质,但作者在其中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在其后续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墙上的斑点》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后来却发现,那个斑点不过是爬在墙上的一只蜗牛。作者正是通过描述小说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来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文脉·梳理]
①钉子痕迹、贵妇人肖像画、郊外的别墅
②原来是一只蜗牛
[文本·精析]
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小说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芙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实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2.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请评述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的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4)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3.赏析下面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句子
作用
即使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
①
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
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
②
[答案] ①用来概括总结。这个句子,是对前面一次连续的意识流动的提炼,从中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及意义。
②用来凸显并提升主题。这些句子,使文章的意义变得明确起来,使读者对作者头脑中的无数个印象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4.小说的意识流手法与传统的心理描写有什么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传统的心理描写在写作中只起到一种手段的作用,作家在描述人物的心理时往往是借助于描写揭示人物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心理描写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部分;而意识流手法则是这篇小说的全部。作者抛弃了事件、人物,专写“我”的意识流动。
(2)传统的心理描写往往是依据一定的时间顺序,较少出现思绪的错杂;而这篇小说则完全打破时空界限,一会儿过去,一会儿未来,一会儿莎士比亚,一会儿法庭诉讼,完全处于一种纷乱倒置状态。
(3)传统的心理描写也运用自由联想,这种联想往往依据一种逻辑关系;而这篇小说中的自由联想则只是一种简单的关联,且往往是一种局部的关联,而非逻辑的关联。
[话题·互动]
话题:对墙上斑点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人们见仁见智,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斑点是生活的某种象征或暗示,作者想探索生活的真相、真谛。生活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一系列的想象,从古到今,上下求索。也许本来觉得这个斑点是多么神秘,多么深奥,于是费了那么多的心思去解释,等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只蜗牛。也许生活就这么简单,这么可笑,也许我们的探索还只能永远停留在它的表面。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墙上的斑点的最初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我以为这是作者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并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内心独白的手法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写作的主要技巧之一。这篇小说通篇都是主人公的思想过程,这里除了主人公外没有其他人物,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小说在开始时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时间——“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的时间之后,我们便进入她的意识深处。在大约四千字的文章中,我们遨游在主人公漫无边际、复杂纷呈的意识之中,我们随着主人公的思绪,一会儿批评“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一会儿感慨“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一会儿又发出疑问“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这完全是一个人活生生的心灵写照。
2.迁移应用
课堂上,你的一句不得体的话,引起了老师的误解,老师很生气,当场批评你,你站起来,没有辩解,只是眼含泪水,咬着嘴唇,接受老师的批评。
请以上面的文字内容为背景,为文中的“你”设置一段内心独白,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师啊,您难道就不能顾及一下我的尊严吗?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下课后我怎样面对同学。那些善于捉弄人的家伙,一定拿这事开心几天!
我的这句话,虽不得体,老师也不至于发这么大脾气吧。坏了,老师一定有误解。算了,让老师骂吧,先让老师消消气,下课后再找老师解释吧。唉,今天倒霉透了!
[佳作·领悟]
飞蛾之死(节选)
弗吉尼亚·伍尔芙
飞舞片刻之后,显然是疲惫了,他飞落在阳光下的窗台上。这样的奇观结束了,我把关于他的事情丢到了一边。后来,偶一抬头,他又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力图继续他的舞蹈,但是好像身子太过僵硬,或是太过笨拙,他只能在窗玻璃的底部扑打着翅膀。当他试着飞起来时,他失败了。因为心里想着其他的事,我并没有在意地看着他一次次地失败,潜意识中还在等着他再一次飞起来,就如人们等着一架暂时停止工作的机器再次运转,我并没有考虑他失败的原因。大概在第七次尝试之后,他从玻璃窗的木框上滑了下来,摔倒了,扑腾着翅膀,仰面躺在窗台上。他的无助惊醒了我。我突然意识到他遇到了麻烦。他再也飞不起来了。他的腿徒劳地挣扎着。就在我伸出铅笔,试图去帮助他翻过身来时,我意识到,他的失败和笨拙是死亡的预兆。我又一次放下了铅笔。
他的腿做了再一次的挣扎。我似乎在寻找他与之斗争的敌人。我朝门外望去。那里发生了什么呢?显然已经到了中午时分,田里的农活已经停了下来,先前的喧嚣声被静止与无声所取代。白嘴鸦们已经飞到小溪边觅食。耕马静静地站立着。然而那股力仍然在外面聚集着,冷漠而又无情,不在意任何特别的事物。不知为什么,它居然与这只干草色的蛾子作对。什么样的努力都无济于事了,只能眼看着那细小的腿做出巨大的努力与即将到来的厄运抗争。而这厄运如果愿意,可以吞没整个城池;不仅是一座城池,也可以是无数的芸芸众生。我知道,在死神面前,一切都无能为力。不过,一阵疲惫过后,飞蛾的腿在空中再一次地挣扎。这最后一次抗争极为壮观,极为疯狂,他终于成功地使自己翻过身来。人的同情心自然全倒向了生命这一边了。再者,尽管没有人会在乎,也没有人知道,这只微不足道的小飞蛾,与这般巨大的能量做殊死的抗争,以保全除自己以外谁也不会珍惜和看重的东西所做出的非凡的努力,着实叫人感动。不知怎的,人们又一次看到了生命,一粒纯净的生命之珠。我再次举起铅笔,尽管我知道这样做是徒劳的。即使我这么做了,死神还是毫不含糊地降临了。他的身体松软下来,又立即变得僵硬。这场抗争收场了。这个卑微的小蛾子现在经历了死亡。我看着他,那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征服了这个无比卑微的对手所获得的意外的胜利,让我惊异。就像几分钟前生命如此奇特一样,眼下死亡也一样奇特。翻过身来的蛾子体面安详,毫无怨言地躺在那儿。哦,是啊,他似乎在说,死亡比我强大。
【精要赏析】 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飞蛾之所以能引起同情和欣羡,是因为飞蛾的勇气与它的渺小的体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伍尔芙要证明的是,体积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飞蛾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力量和气魄。一只小小的飞蛾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在于它和它的行为“引起了人的自我尊严感”,使人有了与自然和死亡抗争的勇气和信心。
课件55张PPT。第一单元 墙上的斑点2345678910111213141516√ 本词的意思是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符合语境。 17√ 本词的意思是省吃省穿,泛指节俭。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18√ 本词的意思是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192021222324钉子痕迹、贵妇人肖像画、郊外的别墅
原来是一只蜗牛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展望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令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扼腕叹息。他们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走出了故乡眉山,在广阔的世界里各自奋斗。在中国文学乃至文化史上,虽有不少富有才华的兄弟或父子,但如苏轼兄弟一般,一同为当世的大文学家,一同在政坛上大放光彩,一同经历宦海沉浮,且彼此志趣相投,都视对方为知己的兄弟,实在是__________。( ),兄弟俩相守终老。然而造化弄人,雷州分别之后,他们终是没有能够再次聚首,这对于两个亦师、亦友、亦兄弟,同时也是最为亲密的知己来说,真是一个悲剧。
那样__________的政治环境,那样曲折艰难的人生经历,成就了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境界,映照出他们二人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他们使得中国的文学史出现了深沉感人和__________的一段;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患难知己,什么叫__________,什么叫最为真实、真诚的人心!苏轼和苏辙就像两盏明灯,能够照亮我们未来的路途,也能够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回望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令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扼腕叹息。
B.回望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我们为之感动,令我们扼腕叹息。
C.回望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扼腕叹息。
D.展望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扼腕叹息。
[解析] 阅读文段可知,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处是搭配不当,“展望”与“深厚情谊”不搭配,应将“展望”改为“回望”,据此可排除D项。另一处是主语残缺,可将“我们”前的“令”删去,据此可排除A项;B项虽然修改了主语残缺的语病,但“我们为之感动,令我们扼腕叹息”又出现偷换主语的语病,故排除B项。
[答案] C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绝无仅有 险象环生 光彩夺目 休戚与共
B.盖世无双 险象环生 光芒万丈 休戚与共
C.绝无仅有 危在旦夕 光芒万丈 休戚相关
D.盖世无双 危在旦夕 光彩夺目 休戚相关
[解析] 第一空,绝无仅有:极其少有。盖世无双:世界第一,独一无二,形容才能技艺很高,在当代无与伦比。此处重在强调在中国文化史上,如苏轼、苏辙一般的兄弟极其少有,并无“无与伦比”之义,所以应用“绝无仅有”。第二空,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险象环生:形容危险的情况连续不断地出现。语境强调的是政治环境中危险不断,应用“险象环生”。第三空,光彩夺目:形容光彩鲜艳耀目。光芒万丈:强光照射得很远,形容事物光辉灿烂照耀四方。此处用来形容历史,用“光彩夺目”更恰当。第四空,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语境中强调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甘共苦,应用“休戚与共”。
[答案] A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晚年的时候能够重返故乡,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
B.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晚年的时候能够重返故乡
C.晚年的时候能够重返故乡被他们看作心中最大的愿望
D.他们把晚年的时候能够重返故乡看作心中最大的愿望
[解析] 联系上下文,如果选择A项或C项,那么括号内的句子与后面“兄弟俩相守终老”的主语就会不一致,这样整个句子的表达就不连贯,故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B项中将“兄弟俩相守终老”作为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之一,比D项的表达更为通顺,前后衔接更为紧密。
[答案] B
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①束发:系结头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十五岁。②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③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④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以“知命”代称五十岁。⑤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不惑”代称四十岁。
[答案] D
5.下面是某学校将在离校有十公里距离的孔庙举行“成人典礼”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指出这是一次“成人典礼”活动,然后先讲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前期准备,再讲以年级为单位所开展的活动流程。
[答案] (示例)某校将在孔庙举行“成人典礼”,以班级为单位,着黑色正装,准备小礼物,步行前往孔庙。然后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师长寄语”“拜孔誓言”和“感恩师长”等活动。
6.(2018·全国卷Ⅱ)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报社一则启事片段,明确题目中“五处词语使用不当”的提示,注意从书面语的使用以及词语的搭配、得体、感彩等方面考虑。本则启事中,“参加者”与“重大事件”搭配不当,应将“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打探者”用语不庄重,应改为“知情者”;“关爱者”与“社会热点”搭配不当,应将“关爱者”改为“关注者”;“征询”与“线索”搭配不当,应将“征询”改为“征集”;“等着”用语口语化,应改为“期待”或“等待”。
[答案] (示例)①“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②“打探者”改为“知情者”;③“关爱者”改为“关注者”;④“征询”改为“征集”;⑤“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倒退的一生
[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里柯克
他的一生向我揭示了一个我所体验过的最富启发性的寓言。
我第一次遇见贾金斯,或者说真正注意他是在好些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正在外边野营。当时有人正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走过去,说要帮一把。“停一停,”贾金斯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贾金斯便四处找锯子。找来锯子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这把锯子得磨快些。”他说。于是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使用锉刀前,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为了给锉刀安手柄,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干,又发现得先磨快斧头。当然,要磨快斧头,不得不先将磨石固定好,这样磨起来才得心应手;可这又免不了要制作几根支撑磨石的木条。为了把这事办好,贾金斯决定做一张木匠用的长凳;可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可能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所需要的工具,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他回来了。
自从第一桩事儿后,我逐渐和贾金斯混熟了,了解他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曾有一段时间,他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很快发现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透彻了解,然而实践表明: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要想学好法语绝不可能。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为梵文是拉丁语的基础。贾金斯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直到他发现要正确地理解梵语,非学古伊朗语不可,因为它是语言的根本。然而,这种语言早已销声匿迹了,贾金斯不得不一切从头开始。不用说,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学的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
但这无关紧要。他有的是钱,可以拿出10万美元的资本直接开厂兴业。起初,他将这笔钱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他发现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金,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这样,他本来可以赚些钱,偏偏用作工厂动力的是煤气,耗费巨大。于是贾金斯又以7万元的价卖掉他的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倒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每年都亏损一大笔钱。
贾金斯的家庭生活风平浪静。当然他从未结过婚,他恋爱过好几次,每一次都毫无结果。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的初恋故事,当时我和他过从甚密,无话不说。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迹。“我想请求她做我的妻子。”他对我说。
“什么时候?”我问他,“就办喜事吗?”“不,”他回答说,“我首先得使自己配得上她。”为此,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学校教了一个半月的课,他意识到,假如一个人首先系统地学习巴勒斯坦历史,休想在教书这样神圣的职业中干出一番事业。他还认为,当一个人对以色列的历史只是一知半解,想去追逐一个女人,那真是无赖之徒。因此,贾金斯自动逃遁了。当他认为问心无愧求婚之日,两年的时间过去了,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一个愚蠢的家伙。
也许贾金斯从未结成婚倒是件好事,因为他每况愈下,越来越穷,他卖掉了最后一项营生的最后一份股份后,便用这笔钱买了一份逐年支取的终生年金。可是这样一来,支取的金额将会逐年减少,因此他要是活得时间长了,早晚得饿死。
与此同时,他的形象大变,看上去既老又古怪,上衣短了一截,裤子悬在破靴上,活像个瘪三,他那张脸也像个小老头,布满了道道皱纹。而且他一谈起话来总是回忆过去,总是往回追溯,越追越远。晚年,他讲的都是年轻时候的往事,讲的故事更加遥远了。
不久前的一天,他告诉我一个有关他和其他两位他称作哈普尔弟兄的故事,这兄弟俩一个叫勒德,一个叫乔,他说勒德这老兄力大无比。我问勒德多大岁数,贾金斯回答我说三岁。他还补充说另一位兄弟年龄更小,但却是个十足的机灵鬼,大约——讲到这里,贾金斯停歇下来推算,大约有18个月吧。
于是,我才明白贾金斯缅怀往昔到了何种地步。他已经从童年退到了婴儿期。而现在,当他的年金枯竭,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也就退到了生命的底线,究竟是死是生,我便不得而知了。
然而,他的一生却向我揭示了一个我所体验过的最富有启发性的寓言。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贾金斯看见别人往树上钉木板,“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一把”,然后四处奔忙找工具,表现了他热心、乐于助人的性格。
B.贾金斯制定目标细致有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专注地学习梵文,虽然最终没有获得什么学位,但还是有收获的。
C.在贾金斯看来,只有自身完美,才有资格追求爱情,于是,他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系统学习历史,结果错过了美好的姻缘。
D.贾金斯晚年总是缅怀往昔,他没完没了地给别人讲述自己所经历的故事,提到各式各样的人,表明他对自己的一生是无悔的、满意的。
[解析] A项,“他热心、乐于助人的性格”只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不全面,这里运用这个故事还想要表明贾金斯做事永远向后看。B项,“但还是有收获的”,原文是说“他所学的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D项,“表明他对自己的一生是无悔的、满意的”是错误,贾金斯的一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答案] C
8.小说写“我第一次遇见贾金斯”这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从这件事对表现主题、激发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进行。比如,这件事表现了贾金斯做事“倒退着进行”的特点,因而有紧扣标题,暗示主题的作用;这件事让读者初识贾金斯,可以引起阅读的兴趣;这件事可以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这件事表现了贾金斯的性格等。
[答案] ①紧扣标题,暗示主题;②让读者初识贾金斯,引起阅读兴趣;③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9.小说塑造一生倒退、一事无成的贾金斯的形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一生倒退、一事无成”这两个词语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然,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蕴含着多方面的思考。首先是作者对贾金斯倒退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的批判态度;其次是作者意图以此警醒人们: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答案] 观点:小说塑造贾金斯这一形象,蕴含了作者多方面的思考。理由:①从学业、事业、恋爱等方面展现贾金斯倒退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表达了作者的批判态度;②贾金斯一生倒退、一事无成,让人发笑的同时又引人思考;③贾金斯这一形象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普遍性,作者以此警醒人们:倒退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