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第3单元 《荀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学案+练习)第3单元 《荀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09:23:42

文档简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桀(jié)以乱  辍(chuò)冬
礼义之不愆(qiān) 啜(chuò)菽(shū)
楛(kǔ)耕伤稼 籴(dí)贵民饥
雩(yú)而雨 卜筮(sh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大王荒之(“大王”,同“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
2.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
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知”,通“智”)
4.小人错其在己者(“错”,通“措”,废弃)
5.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6.怪星之党见(“党”,通“傥”,偶然地;“见”,同“现”)
7.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
8.人则可畏也(“”,同“妖”)
9.枯耘失岁(“枯”,通“楛”)
10.田稼恶(“”,同“秽”,荒芜)
11.其说甚尔(“尔”,通“迩”,近)
12.则日切瑳而不舍也(“瑳”,通“磋”,切磋)
13.则光晖不赫(“晖”,同“辉”)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错
2.道
3.作
4.治
5.之
6.以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地有常数矣
古义:指经久不变的必然性。
今义:指表示常量的数。
2.本事不理
古义:指农事。
今义:指本领。
3.勉力不时
古义: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
今义:指努力。
4.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风雨之不时
古义:不按照时节。
今义:时时、经常不断的。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君子道其常(名词作动词,遵行)
2.楚王后车千乘(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在后面、使……随从)
3.生于今而志乎古(名词作动词,笃信)
4.雩而雨,何也(名词作动词,下雨)
5.以文之也(名词作动词,修饰,文饰)
6.思物而物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物)
7.是以日进也(名词作状语,天天)
8.孰与骋能而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变化)
9.非以为得求也(动词作名词,祈求的结果)
10.大王荒之(形容词作动词,开垦,垦辟)
11.故君子敬其在己者(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地对待)
12.文王康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13.因物而多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加)
14.怪之,可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15.大天而思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伟大)
16.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君,名词作动词,统治;隆、尊,形容词作动词,推崇,尊重;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德的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治乱非天也。(判断句)
译文: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上天决定的。
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自然界的变动,是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很少出现的事情。
3.礼义之不愆兮。(宾语前置句)
译文:不违背礼义。
4.物之已至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在已经到来的事情中。
5.繁启、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春天、夏天,农作物纷纷发芽并茂盛地生长。
6.在天者莫明于日月。(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天上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明亮的了。
7.禹以治,桀以乱。(省略句)
译文:大禹凭(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
8.可畏也,而不可怪也。(省略句)
译文:(这)是可怕的,而不可以感到奇怪。



























































































[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自《荀子·天论》,“天论”,就是论述天道的意思。《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作者依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以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主义看法,进行了大胆地反对和批判,明确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
[文脉·梳理]
人定胜天
[句段·赏评]
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统治人民的君主,尊崇礼和尊重有才德的贤人就能成就王业,重视法度、关爱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利多诈就会陷入危险,玩弄权术、倾轧陷害臣民、阴暗险恶就会灭亡。
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继承了孔子“为国以礼”和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要礼贤下士,让百姓懂得礼仪教化,“爱民”如子,这样才有一个贤臣治国、百姓识礼而成就霸业与王道的好局面,百姓才不会尔虞我诈,社会自然安定有序。
同时,荀子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也认为“法治”是社会走向安定太平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要礼法并重,这种思想为他的学生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
3.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都要遵守一定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然界都要遵循一定规律,作为人要想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该遵循礼义。
[文本·深读]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思想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变化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
荀子还大胆地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运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智慧才能,去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天地万物都能为人类服务,并且使万物更多、更好、更快地成长。
2.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而言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其固有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3.在选文的第一、二段中,都引用了诗句,荀子引用的这些诗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句
意思
作用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天造就高大的岐山,太王垦辟它。百姓在这里建新房,文王使他们得安乐
间接回答了是什么决定了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的问题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只要不违背礼义,何必担忧别人说长道短!
回答了做人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的问题
课件54张PPT。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知人论世
[走近先贤]
先秦最后一位儒者——荀子
1.生平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2.主要成就
荀子早年曾离开赵国到齐国游学,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因为德高望重,三次被推为祭酒。后到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失官后,荀子致力于讲学,整理诸子学说。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死后葬在兰陵。
3.主要影响
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由于他处在战国末期,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认为孔子的思想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有其独特见解。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国学经典]
《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教育、科技、历史、文艺等方面。其中大部分为荀子所著,少部分为荀子的学生所著。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荀子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名言集锦
(1)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节选)》)
(2)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3)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5)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修身》)
(6)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不苟》)
[感知思想]
荀子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高扬理性的精神,独树一帜。
荀子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人通过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认识的过程是主客体相结合,而“心”(思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荀子认为“行”高于“知”。在“名”与“实”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
“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
荀子提出,“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同时也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原则。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

[文本概览]
本文选自荀子的《天论》,本篇课文的题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选自文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这句话集中反映了荀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而整篇文章也主要是反映了荀子的这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我国古代人民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决心。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课件12张PPT。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234567891011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均为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B.
C.
D.
C [A项,无通假字/通“尝”;B项,无通假字/通“措”,废弃;C项,均通“智”;D项,均无通假字。]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者错,无安国 错:错误
B.何恤人之言兮 恤:忧虑
C.上下乖离,寇难并至 乖:违背,不协调
D.籴贵民饥 籴:买进粮食
A [A项,错,交错产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地有常数矣   B.本事不理
C.勉力不时 D.无用之辩,不急之察
D [D项,古今义都是“没有用处”。A项,古义: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表示常量的数。B项,古义:农事;今义:本领。C项,古义: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今义:努力,尽力。]
4.下列词类活用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A.是以日进也 B.孰与骋能而化之
C.雩而雨 D.怪之,可也
C [C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B.礼义之不愆兮
C.繁启、蕃长于春夏 D.物之已至者
D [D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
6.名句填空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3)《诗》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也。
[答案] (1)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2)君子敬其在己者 而不慕其在天者 是以日进也 (3)礼义之不愆兮 何恤人之言兮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7、8段,完成7~10题。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光晖不赫    赫:显耀
B.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隆:隆重
C.大天而思之 思:思慕
D.孰与应时而使之 孰:哪里
B [B项,隆:尊崇。]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A [A项,“于”均为介词,“比”。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天。C项,表顺承,“就”;表递进,“并且”。D项,表因果,“那么”;表转折,“却”。]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推崇礼制,尊重贤人,就可以统治天下;重视法制,爱护人民,就可以称霸。
B.“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句话是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
C.选文中,荀子谈治理国家的几个原则时,特别强调了礼义,这是与孔孟思想一脉相承的。
D.选文使用排比,铺陈渲染,使文章节奏鲜明,又气势磅礴,既层层递进,又丝丝入扣。
B [B项,“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错误。原文中说人的命运取决于他以何种态度对待自然。]
10.用“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一句作结尾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充分说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櫽栝④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荀子·性恶篇》
【注】 ①伪:人为。②文理:礼仪制度。③从:通“纵”,放纵。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有疾恶焉  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 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 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 就:造就
C [C项,起:设置,创立。]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然后出于辞让
B.人之学者,其性善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C.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曰:是不然
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
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B [B项,两句中的“者”皆为判断句前一分句的句末助词。A项,前“于”为介词,“到”;后“于”为介词,“对于”。C项,前“然”为指示代词,“这样”;后“然”表肯定,“是的”“对的”。D项,前“为”(wèi)为介词,“为了”;后“为”(wéi)为动词,“是”。]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B.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C.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D.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D [“今人之性”意思是“人的本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中“目可以见”与“耳可以听”是并列结构,因此排除A、C两项;“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中“夫”为发语词,一般放在句首,“目明而耳聪”中“而”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据此可以排除B项。]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而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
B.荀子用弯曲的木料、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C.君子就是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人;小人就是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人。
D.孟子认为,人们要学习的,是那本性的善良。荀子认为,这种认识不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然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
A [A项,人一生下来就“无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有误。原文强调,顺着喜欢财利之心,妒忌憎恨的心理,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不加以克制,人们就会丢掉推辞谦让、忠诚守信之心,不愿遵守礼义法度。]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学者,其性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然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2)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参考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淫荡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暴乱局面。 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对推辞谦让这种美德人们才会做出,对国家的礼法人们才会遵守,(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用这些事实看人的本性,既然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因为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栝矫正加热,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矫正。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得不到管理。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恶,认为(人)是偏颇邪恶而不端正的,悖逆祸乱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济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就是君子;(如果有人)放纵性情、习惯于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
孟子说:“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就是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间的区别不了解。一般来说,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不来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学习、努力实践做到的。人身上那种不能学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人为努力,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人的本性,比如说眼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就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视力和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是很明显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