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果蓏(luǒ)蚌蛤(ɡé) 钻燧(suì)取火
鲧(Gǔn)禹决渎(dú) 买履(lǚ)
曩(nǎnɡ) 戮(lù)
遗(wèi)之羹(ɡē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请”,通“情”,真实,实在)
2.卜子妻写弊裤也(“弊”,通“敝”,破旧,破损)
3.王大说,国以治(“说”,通“悦”,高兴)
4.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5.其子所以反者(“反”,通“返”,返回)
6.而自知其益富(“知”,同“智”,以……为聪明)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度
2.胜
3.期
4.作
5.说
6.为
7.因
8.且
9.以
10.而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古义:“政”指治国措施,“治”是治理。
今义: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2.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古义:这里指读书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复召以为其子傅
古义:让……做。
今义:认为。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使王天下(名词作动词,统治)
2.号之曰有巢氏(名词作动词,称呼,叫作)
3.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有疾病)
4.天下大水(名词作动词,发洪水)
5.不法常可(名词作动词,效法)
6.曩将罪之(名词作动词,惩罚、治罪)
7.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
8.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9.夜书,火不明(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10.其御曰(动词作名词,驾驶车马的人)
11.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
12.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13.而自知其益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同“智”,以……为聪明)
14.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
15.以娱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兴)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判断句)
译文:现在想拿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都是守株待兔之类的笑话。
2.举烛,非书意也。(判断句)
译文:“举烛”(把烛火举高)不是这封信的意思。
3.宁信度,无自信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宁愿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宋人有耕田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有个耕田的宋国人。
5.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有一个要给燕国相国写信的楚国人。
6.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状语后置句)
译文:假如有人在夏王朝搭木头做成像鸟窝一样的巢穴来居住,或者通过钻木头来生火。
7.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句)
译文: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
8.而民悦之,使王天下。(省略句)
译文:因而老百姓非常高兴,让(他)统治天下。
9.王大说,国以治。(省略句)
译文:燕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
10.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被动句)
译文:(假如)有人在商朝、周朝还整天去疏通河道,一定被商汤、周武王笑话。
1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
译文:兔子自然不可能再捡到,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2.乐羊以有功见疑。(被动句)
译文: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
1.
2.
…………
…………
3.
…………
4.
[整体·感知]
本课所录四则选文,前两则选文围绕如何对待先王之政的问题展开论述,其中心主旨是“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即治理天下不应抱定先王的教条不改,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3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4则选文的主旨是警示世人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
[文脉·梳理]
郑人有且买履者
[句段·赏评]
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因此,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
这句话告诉施政者,政治措施要紧跟时代的变化,不要泥古于过去圣明的但不适合今天的做法,做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因时制宜。
2.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
所以古代帝王留下的书就像下面说的郢人写的信,而后代的人多半像下面说的燕相解说郢人的信那样来做解说。不采取适合国事的措施而考虑取法古代帝王,都是下面说的不照着脚的大小来买鞋子,却回家取尺码的人啊。
这句话概括说明了“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的荒唐,批评了“今人”对先王的言论穿凿附会、曲解其本意以及教条主义的愚蠢行为。
3.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她(这个女子)的父亲不怪罪自己在教育女儿方面不对,却因为他的财富增加了而自认为聪明。现在担任官职的臣子都是这类人物。
卫人嫁女这个寓言刻画了卫人不惜葬送女儿的幸福来追逐财利的可鄙嘴脸,实际上是借此批判当时的官员不顾惜君王和国家利益,贪赃枉法,追求财利,而自以为高明的自私卑劣行径。
[文本·深读]
1.韩非子的寓言体现了韩非子怎样的人性观?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非子师承荀子,他继承荀子的“性恶论”。他寓言中的绝大多数人物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守株待兔”中的宋人期待不劳而获;“乐羊食子”中的乐羊残忍而狡诈;“卫人嫁子”中的卫人自私自利,不择手段;“郑公伐胡”中的郑武公阴险狡诈;“智子疑邻”中的宋国富人心理阴暗。
韩非子以无情的笔将人性中恶的一面揭示出来,从而鞭挞了当时无情而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懒惰、自私、无情和丑陋,同时也为他的法治思想找到了理论基础。
2.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在本文中体现出怎样的先进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思想要比以前的法家人物商鞅等更为全面和先进,总结出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在“法”这一方面,从本文中可以看出,韩非反对儒家的“法先王”,以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当时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来说具有极其先进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3.韩非子寓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文学性,是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非子寓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与戏剧情味,给人以深刻印象。如:“卜妻为裤”中的卜妻没有听懂丈夫的话,而把新裤做成旧裤,傻得令人忍俊不禁。“郢书燕说”的故事情节安排巧妙,由不经意的误写“举烛”,而燕相却把它解释成“举贤而任之”,并告诉燕王,居然“王大说,国以治”,一些情节的巧合,结局出人意料,令人叫绝。特别是描写燕相对信的解释,望文生义,一本正经,令人发笑。“郑人买履”中的郑人不听别人的劝告,反而说“宁信度,无自信也”,显得固执而愚蠢。“乐羊食子”中的乐羊坐在帐中连吃带喝的细节描写,显得那样触目惊心,体现了乐羊心狠奸诈、缺乏人性。“郑公伐胡”中的郑公两次设局,麻痹胡人,显得狡诈阴险,而关其思为表智慧和忠心却糊里糊涂被杀,令人感到可怜、可悲。“卫人嫁子”中的卫人在女儿出嫁时教女儿多攒私房钱,女儿最终被休弃回家,他不仅不为女儿的下场悲哀,反而为女儿带回来的财物很多而沾沾自喜,体现了卫人愚蠢而自以为聪明的性格。
变革,人类前行的永恒动力
本课选文中,韩非子借助一些寓言故事,充分表达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回顾历史,凡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取得成功的君主,不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无一不是求真务实,结合具体实际采取相应措施的。
[话题延伸]
1.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
【品评】 法律制度、治国的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和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做事要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品评】 温家宝同志在谈到政经改革时引用了这句话。任何改革必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拿出王安石这种精神,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传承典例]
适应新形势,军区改战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大军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国防需要设置的,六十多年过去了,军事、经济、交通等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共中央根据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因事而异,实事求是,进行了军改。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司令部、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正式成立。2016年2月1日,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解放军由此正式从七大军区进入五大战区的时代。解放军原有的北京、沈阳、济南、南京、广州、兰州和成都七大军区变成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五大战区。
原计划济南军区所辖区域属于中部战区,但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考虑到北海舰队的驻地在山东半岛,于是将山东北部、东部划入北部战区。北海舰队隶属北部战区,该舰队和北部战区联合指挥运作,可以更好地保卫首都北京。
课件59张PPT。一、郑人有且买履者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子圉(yǔ) 彝(yí)酒
象箸(zhù) 土簋(ɡuǐ)
犀(xī)玉 菽(shū)藿
醉寐(mèi) 织屦(jù)
跣(xiǎn)行 聚嘬(zuō)
彘臞(qú)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鳣似蛇(“鳣”,通“鳝”,黄鳝)
2.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
3.彘臞,人乃弗杀(“臞”,同“癯”,消瘦)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见
2.走
3.假
4.亡
5.其
6.之
7.而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古义:出逃。
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
2.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古义:“因”是“趁机”,“为”是介词“替”。
今义:表原因的介词或连词。
3.必善事左右
古义:这里指身边的人。
今义:为方位名词。
4.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古义:指不穷困。
今义:指没有尽头。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名词作动词,喝酒)
2.或宦于晋,或宦于荆(名词作动词,做官)
3.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名词作动词,穿)
4.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名词作动词,下雨)
5.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名词作动词,种)
6.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名词作动词,点燃茅草烤)
7.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8.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
9.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得到尊贵)
10.子岂能毋怪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判断句)
译文: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鉴定宝剑的优劣(以及剑的真伪)的人。
2.焉往而不美。(宾语前置句)
译文:到哪里能不美呢。
3.若又奚患?(宾语前置句)
译文:你们还担忧什么?
4.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状语后置句)
译文:子圉向宋国的太宰引见孔子。
5.假人于越而救溺子。(状语后置句)
译文:向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掉入水中的孩子。
6.子虽工自树于王。(状语后置句)
译文:您虽然善于在国王那里树立自己(的威信)。
7.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被动句)
译文: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贵。
1.
…………
…………
…………
…………
…………
…………
2.
…………
…………
…………
喧嚷。腊:岁终举行的一种祭祀。若又奚患:在疑问句中,代
词作宾语,前置。嘬(zuō):吮吸、叮咬。母:指虱子寄生
[整体·感知]
韩非散文的特点是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这种风格来源于其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表现了其对社会的冷峻思考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无情拷问。子圉因一己之私使孔子见弃,边候贪生畏罪使伍子胥施巧计远逃吴地,庆封为乱于齐难以容身而不自知……在此,处世的艰难、人性的弱点、生存的智慧,无不毕现。精确剖析的背后,展示的是生活悲剧的扮演者、韩非的大智慧。
[文脉·梳理]
寓言故事
道理与启示
子圉见孔子
取舍决于私利
子胥出走
机智脱险
庆封走越
“心”为命运症结
绍绩昧醉寐亡其裘
警示帝王不可荒醉
鲁穆公使公子宦于晋、荆
远水不救近火
卫公点破曾从子
为利而非为义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见微而知萌
鲁人徙越
合适环境方显其长
陈轸贵于魏王
处世之艰难
杨子过逆旅
行贤而不自贤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
利之所在皆为勇夫
杨布怒犬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富有涯乎
知足之足方为满足
三虱食彘
共同利益为个人利益之前提
[句段·赏评]
1.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
韩非子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事情发生的征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有一定的征兆,如果是一个灾祸的征兆,就要防微杜渐,把灾祸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尽早远离灾祸,以保全自我。
2.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漂亮的自以为很漂亮,可是我并不觉得她漂亮;长得丑的自以为很丑,可是我不觉得她丑。
这句话实际上传达了韩非对以何为美的评价标准。韩非认为,一个人是否真美,并非取决于其长相如何,而是要看他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无论其相貌如何,他都是很美的。韩非的这种认识对于人们明辨是非,区分真善美、假恶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有才有德而去掉自认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
人应该具有美好的品德,却不能因有好的品德自居。唯有不自居的人才能赢得众人的好评。有才华很好,但恃才傲物就会让人厌弃,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才华,积极修炼自己的德行,这样才能得到众人的肯定。
[文本·深读]
1.请分析“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一则文字是如何表现人性的私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太宰欲将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轻轻一句“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顿时打消了太宰的所有热情。帮助别人可以,但不能伤害自己。这种私欲是人性中潜伏的本能,有人能用大义将其压制,有人则在利益前任其滋长。子圉为了维护自己在君主心中的地位,轻轻一句话,便将太宰内心潜伏的私欲激发出来,从而直接导致孔子的失意。韩非子从一则小小的故事中,便窥透了人性的阴暗。
2.“子胥出走”一则故事,表达了人性的哪一面?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狡诈或机智。伍子胥出逃,一句谎言轻松出关。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们不由怜悯起那愚诚的守边官吏。面对困境时,每个人都会灵机一闪,有所反应,很难分辨狡诈与机智的界限,就像伍子胥和守边官吏,从这一角度看是狡诈,而从那一角度看便是机智。合乎法律道义则为机智,反之则是狡诈。
3.“曾从子,善相剑者也”一则故事,表现了人性中的势利,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曾从子欲为卫君报仇,却为卫君所驱逐。卫君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当强大的吴国与弱小的卫国放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人容易自动匍匐于强者的脚下。不是每一个人都势利,但我们永远无法否认,势利,是人性中潜伏的一个暗影。
4.请结合“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一则故事,分析人性中的贪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奢侈日长,欲望渐起,纵有天下,怕也难填欲壑。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望着那山高,贪婪永远是潜伏在人心中的毒蛇。而禁锢这条毒蛇的,除了道德修养,便是法制规则。
5.“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一段文字体现了韩非散文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非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政论散文向骈文化过渡。排偶句在其著作诸篇中约占全部句子的百分之八十,即便以叙事为主的《说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排偶的形式有句内对,有句与句对,句群与句群对,段落与段落相对。譬如“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在此,作者借助于对偶,层层递进,将“象箸”的变化将要导致的危害一点点类比推出,让人一目了然。而这就是排偶的力量。即便单纯地从语言形式上看,言辞蜂拥而来,也给人以盛气凌人之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逻辑推论不够严密的缺陷,这也是韩文具有劲急特色的一个原因。
6.“三虱食彘”一则寓言有怎样的深刻含意和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做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每个个体和谐共处,才能维护整体的利益,只有整体的兴盛,也才有个体的繁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课件61张PPT。*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知人论世
[走近先贤]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1.生平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了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多次上书韩王建议变法图强,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深受秦王赏识,引起了秦国李斯的嫉妒,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韩非遂被投入监狱,终被逼自杀。
2.成就影响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作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3.局限
韩非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对轻罪也实行重罚,从而起到迷信法律的作用。
[国学经典]
古代帝王必读之书——《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自古为历代帝王必学之书,主讲为君驭下之道。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成为古代帝王治国的宝典。
《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经典名言
(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2)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者)
(3)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所以君子栽培人时应格外谨慎)
[感知思想]
韩非的核心思想
韩非的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其思想学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文本概览]
本单元共两节。《郑人有且买履者》由四则选文组成。第一则旨在说明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二则旨在说明对于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地理解,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现实问题。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则意在批评一些做官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表现了韩非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的观点。第四则意在说明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借十四个寓言故事,表现了韩非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对某些隐微的人性弱点的精确剖析,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
课件12张PPT。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234567891011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桀以醉亡(失去)天下,而《康诰》曰“毋彝(常常)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身体)。
B.子虽工(擅长)自树于王,而欲去(除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C.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衣服)缁衣而反(通“返”,回家)。其狗不知而吠(叫)之。
D.于是乃相与聚嘬(吮吸、叮咬)其母而食之。彘臞(害怕),人乃弗杀。
B [A项,“身”,性命;C项,“衣”,“穿着”;D项,“臞”,同“癯”,消瘦。]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必善事左右 B.欲使无穷
C.人见蛇则惊骇 D.因为君刺之
C [A项指“王身边的人”,B项指“不穷困”,D项是“趁着,给、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则毋生杨矣
B.子岂能毋怪哉
C.行贤而去自贤之心
D.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A [A项,“生”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活下来”;B项,“怪”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感到奇怪”之意;C项,“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认为有才德”之意;D项,“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认为美丽”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过:经过
B.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 涯:水边
C.鲁患其不救乎 患:担忧
D.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 胜:胜过、超过
C [C项,患:祸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B [A项,于是,就,副词/趁机,副词;B项,均为“因为”,介词;C项,到,动词/代词,他,指孔子;D项,变成,动词/为了,介词。]
6.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陈轸贵于魏王
②其恶者贵,美者贱
③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A [①②均为被动句;③④均为省略句,且都是省略了主语。]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绍绩昧醉寐……乃逐之”,完成7~10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亡:丢失
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假:假如
C.卫君怨吴王 怨:怨恨
D.臣请为吴王相剑 相:鉴别
B [B项,假: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②吴强而富
③子之为是也
④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 [而:①表目的关系,不译;②表并列。之: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代词,代曾从子的建议。]
9.下列关于文段的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绩昧故意醉酒亡裘,是为了对经常饮酒的宋君进行讽谏,告诫他不要因此亡国。
B.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是为了将来鲁国有难,能够得到晋国和楚国的帮助。
C.犁锄认为要真正使鲁国避免祸患,首先要同近邻齐国搞好关系,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
D.曾从子欲为卫君而行刺吴王,可是卫君认为他是为了“利”而行刺,因而不会成功,所以最终拒绝了他。
B [A项,“故意醉酒亡裘”错。C项,“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错。D项,“因而不会成功”错。]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绍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
(2)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怨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①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立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今吾是以泣。”
文公反国,至河,令笾②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咎犯闻之而夜哭。公曰:“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咎犯闻之不喜而哭,意不欲寡人反国耶?”犯对曰:“笾豆,所以食也;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今臣有与在后,中不胜其哀,故哭。且臣为君行诈伪以反国者众矣,臣尚自恶也,而况于君?”再拜而辞。文公止之曰:“谚曰:‘筑社者,撅③而置之,端冕而祀之。’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与我置之,而不与我祀之,焉可?”乃解左骖而盟于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 ①布,此指钱币。②笾豆:食具。③(qiān)撅(ɡuì):提起衣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 疾:厌恶,憎恨
B.父母怨而诮之 诮:责怪
C.而君后之 后:使(之)走在后面
D.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 创:同“疮”,毒疮
A [A项,疾,虽有“厌恶”“憎恨”之义,但这个多义词在文中却不是这个意思。在文中是“快,急速,急切地从事”的意思。]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B.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C.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D.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C [“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在“矣”后停顿,“此其养功力”与“有父子之泽矣”是并列关系,应该在“功力”后断开,排除A、D两项;“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是一个“……者……也”式判断句,“者”后应该断开,排除B项。]
1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吴起不懂得“以利之为心”的道理。他为士兵吮脓目的是让士兵在战场上尽力拼命,这种不顾士兵死活的做法不可取。
B.文中作者从父母与儿子、主人与雇工的关系中类推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我们很有启发性。
C.韩非子在文中阐述了为人之道,指出一个人做事,应让别人有利可图,而不应有害人之心。
D.韩非子认为,晋文公的捐笾豆,捐席蓐,让劳而有功之人走在队伍的后面,是一种可共患难,不可共幸福的做法,不足取。
A [A项,“吴起不懂得‘以利之为心’的道理”的说法不符合作者的观点,在韩非子看来,吴起是懂得用“以利之为心”的道理的,并不是不顾士兵的死活,而正是关心士兵的死活,士兵都才肯在前线拼死出力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臣有与在后,中不胜其哀,故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人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对他不细心抚养,子女长大后就会对父母心怀抱怨。
(2)军中有长了毒疮的士兵,吴起跪着,亲自为他吮吸身上的脓血。
(3)现在我却又赞赏跟在后面的人,心中就有说不尽的哀痛,所以哭了起来。
【参考译文】
当人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对他不细心抚养,子女长大后就会对父母心怀抱怨;孩子成人后,如果对父母供养不丰厚,父母也会责怪儿女。父母和子女是最亲的人,但有时也会责备和互相埋怨,这是因为他们有相互依赖的心理而都认为对方对自己照顾不周。地主雇工耕种庄稼,他花钱准备饭食工钱给雇工报酬,这样做不是因为地主喜欢雇工,而是说:这样做,耕地的人才会耕的深,锄草的人才会锄得静。雇工努力而快速地耕作,用技巧精心整理田地,也不是因为他喜欢地主,而是说:这样做,饭菜才会丰美,钱币才容易得到。这样虽有那供养的功效,又有父对子之间的恩泽,但心里却在功用方面打着算盘,因为他们都抱着替自己考虑的思想啊!所以人们在处理事情与施予的问题上,如果以使他人受利为良心,那么就是蛮荒之地的越国人也容易和睦相处;如果以损人利己为原则,那就连父子也会离心离德,互相怨恨。
吴起任魏国的将军攻打中山国。军中有长了毒疮的士兵,吴起跪着亲自为他吮吸身上的脓血。长毒疮士兵的母亲看见了立即哭了起来,旁人问道:“将军对你的儿子这样好,还为什么要哭呢?”她回答说:“吴起给他父亲的伤口吸脓,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这个儿子将要战死,我所以才哭。”
晋文公返回晋国,到了黄河边,命令把食具笾、豆丢掉,把席子、褥子丢掉。手脚长了老茧、脸面黑色的人,走在后面。咎犯听了在夜里哭起来。文公说:“我出外流亡二十年,今天才能回国。咎犯听了不喜反哭,你是不想我回国吗?”咎犯回答:“笾、豆是用来吃饭的,您却丢掉它们;席子被褥,是用来睡觉的,您却扔了它们;手脚长了老茧,脸面黑色的人,是劳苦功高的人,您却要他们走在后面。现在我却又赞赏跟在后面的人,心中就有说不尽的哀痛,所以哭了起来。而且我为您回国实行了太多的欺诈,我本人都很厌恶,何况您是高贵的国君呢?”说完连拜两次告辞。文公阻止他说:“俗话说:‘修筑土地神坛的人,提起衣服来设置神坛,穿好衣服、戴上礼帽去祭祀它。’现在你帮助我取得了国家,却不帮助我治理国家,好比帮我建立了土地神坛,却不和我一起祭祀它一样,怎么可以呢?”于是解下左边的马,在黄河边上与咎犯杀马向河神祭献宣誓。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B.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C.乐羊以有功见疑
D.其子所以反者
C [A项,“知”通“智”;B项,“请”通“情”;D项,“反”通“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D.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C [A项,“不法”是两个词,“不效法”,而在现代汉语中,“不法”的意思是“违犯法律”;B项,“自信”是“信自”的倒装,意思是“相信自己的脚”,而在现代汉语中,“自信”是“相信自己”的意思;C项,“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D项,“因为”是两个词,“因,根据;为,替”,而在现代汉语中“因为”是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B.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C.其御曰
D.号之曰有巢氏
C [C项是动词作名词,驾驶车马的人,其他各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A项,前一个“度”带了宾语“其足”,是动词,当“用工具丈量”讲;后一个“度”作“持”的宾语,是名词,当“尺码”讲。B项,前一个“益”带了宾语“富”,是动词,当“增加”讲;后一个“益”修饰“信”作状语,是副词,当“更加”讲。C项,两个“罪”都带了宾语,前一个的宾语是“之”,而后一个的宾语是“自”,均是动词,但依据句意,前一个“罪”当“惩罚”讲,后一个“罪”当“怪罪”讲。D项,两个“书”均为名词,当“书信”讲。]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C [A项,介词,因为/连词,来;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当世之事”;C项,均为介词,“被”;D项,因果连词,因而/转折连词,却、反而。]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B.举烛,非书意也
C.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B [B项为判断句,A、C、D三项均为被动句。]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4则,完成7~10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故:故意
B.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 亲:亲近
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逃亡
D.薄者见疑 见:被
C [C项,亡:丢失。]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B [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C两项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9.“此二人说者皆当矣”,“此二人说者”指的是( )
A.宋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
B.宋富人和邻人之父
C.郑武公和关其思
D.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D [根据后面的“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可以推断得出。]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位富人的家里人都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他邻居家那位老人是小偷。
(2)重的被杀死了,轻的被人怀疑。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 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D [D项,过:犯错误。]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B.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C.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D.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D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意思是“像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中间用“而”连接,不宜断开,排除A、C两项;“至”是到达的意思,显然不能与“秦人来袭之”连在一起,也不能与后面的句子断在一起,排除B项。]
1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D [D项,“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中的“信”作动词,讲信用。(2)句中的“止”是使动词的动用法,使……停留。(3)句中的“信”指相信。
[答案]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鸣金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求救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分、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在名分上守信用,那么群臣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归附。”
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让吴起先回家准备。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等曾子的妻子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小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随后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醉了酒,就错误地敲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喝醉了酒和身边左右的人开玩笑,误打了鼓。”民众这才散去。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击鼓而没有民众前来。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将要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松懈了,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国军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卫嗣公派人装扮成客商通过关口上的集市,管理集市的官吏刁难他,他就用金贿赂了官吏,这样,官吏才放他过关。嗣公对官吏说:“某时有个客商经过你的地方,给了你金,你才放他走的。”官吏因而非常害怕,认为嗣公能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