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学案+练习)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学案+练习)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09:31:54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
          ——认识汉语
一字未易,尽得风流
清末湘军在攻打太平军之初,连败于湖南岳州、靖港。湘军首领曾国藩痛不欲生,陷入绝望,投入江中,想以死洗辱。被其左右救起后,上书朝廷报告军情时称湘军屡战屡败,请求严议。其左右建议曾国藩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曾国藩接受了这一建议。朝廷看到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失败,但仍坚持战斗,其忠心可嘉,不仅没有严议,反而予以重用。 曾国藩从中受到鼓舞,精神大振,便重整军务,誓与太平军血战到底。最后,终于攻破天京城池,成了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有功之臣,受到朝廷嘉奖。
“屡战屡败”强调结果,有批评之意;而“屡败屡战”强调过程,有赞扬意志顽强之意。顺序颠倒,前后之差,不啻天壤。一字未易,尽得风流,这就是汉语的魅力。
[知识·梳理]
一、世界语言知多少
1.使用人口在1 000万人以上的语言有17种。
2.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二、普通话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三、现代汉语的特点
(一)语音
特点
说明
定义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声音,不能把语音看成纯粹的自然物质;语音是最直接地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语言交际工具的声音形式
物理
基础
语音的物理基础主要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这也是构成语音的四要素。音高指声波频率,即每秒钟振动次数的多少;音强指声波振幅的大小;音长指声波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也称为“时长”;音色指声音的特色和本质,也称作“音质”
生理
基础
人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情况是语音的生理基础。人的发音器官分三部分:(1)呼吸器官,包括肺、气管和支气管。肺是呼吸器官的中心,是产生语音动力的基础。(2)喉头和声带,它们是发音的震颤体。(3)口腔、咽腔、鼻腔,它们都是发音的共鸣器
(二)词汇
词汇单位
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例如“书”,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shū”,它的意义是“成本的著作”;“马虎”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mǎ hu”,意义是“不认真”。它们都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由短语,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自由短语即一般的短语。
固定短语又可分为专名(专有名称)和熟语两类。专名中企事业单位名称占绝大多数。例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召集会议,举办活动,也可以用固定短语作专名,如“世界妇女和平大会” “北京国际女子马拉松赛”。一般短语一旦用作书名、篇名、杂志名、电影电视片名也是固定短语,如《鲁迅全集》《新华月报》等。若不是书名、杂志名、电影名等,便只是一般短语。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
略语
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为了称说方便,人们常把形式较长的名称或习惯用的短语化短,成为略语。可分为两类:简称或数字略语。
简称是较复杂的名称的简化形式,与全称相对而言。简称本来是全称的临时替代,在正式场合往往要用全称。但是有些简称经长期使用,形式和内容都固定化了,便转化为一般的词,全称反而很少使用了。例如“地铁”“空调”等。
数字略语,对一些常用的联合短语,选择其中各项的共同语素加上短语包含的项数,即构成数字略语。例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陆军、海军、空军——三军
构词类型
词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语素构成的,构词语素分两种,一种叫词根,指的是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不成词语素和成词语素;一种叫词缀,指的是意义不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在前或在后的不成词语素。例如“桌子”中的“桌”是词根语素,“子”是词缀语素。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作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单纯词包括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的外来词。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三)语法
词没有形态变化
汉语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虚词重要而丰富
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汉语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只不过不是词形的变化,而是独立出现的词
语序的重要作用
如“事半功倍”“事倍功半”的意义是完全相反的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通过汉语和印欧语言(主要是英语)的比较,突出了我们本民族语言的一些特点。综合性较强,所对应的考点也较多,具体来说对应了以下考点: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现代汉语的语音、声调,一般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或是形、音、义结合考,或是音、义结合考,或是单纯考查字音。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主要针对近义实词、虚词辨析及成语的考查,本考点一般体现在选择题中,有时也呈现在主观题的语言表达类题目中。
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一是突出体现在语言表达连贯能力的考查上,题型一般采用“语句排序”的形式,或为客观题或为主观题。每年高考都有多套试卷对此进行考查,此考点是高考热点。
二是突出体现在语言得体能力的考查上,特别是对称谓问题的考查。题型有客观选择题,更多的是主观题中的病句修改和语言表达类题目。
这里我们主要讲语序和得体两个大问题,其他方面后面将有专节阐述。
[典例·探究]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解析] 本题从衔接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根据下文“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确定在A、C项间选择,C项中的“偏”是“偏偏”的意思,强调城里不同于乡下,据此可确定答案为C项。
[答案] C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解析]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首先要看语段的整体内容,即围绕汉字简化问题谈看法。其次就是要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②句中摆出了“不少人”对汉字简化的看法,①句中“这种看法”应指②句中“不少人认为……”这一看法,故②①组合在一起,这一组合表明了文段的观点,故排在首位;④句中的“首先”和⑥句中的“其次”相照应,故④⑥组合,这一组合初步阐明了汉字不宜进一步简化的原因,故排在②①之后;⑤句进一步指明简化汉字的不当之处,③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故将⑤③排在最后。
[答案] 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
[解析] 此文段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定义与特点。解题的切入点是先抓标志性词语。从“是”“也是”可知句①⑥句联系紧密,从“以最小的”“最少的”“换取最大的”可知③⑤句联系紧密。第二步把选项归纳合并,合并后,从逻辑关系上思考只有C项符合要求。第三步检验,认真分析余下的④②句,发现④句作②句的状语,二者联系紧密。由此可以确定C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 C
 张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长江发生沉船事件,张华沉吟良久,感叹道:“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呀!”
B.爷爷生日寿宴上,张华激情洋溢地说:“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我爷爷:生日快乐!”
C.儿子想踢足球,张华要他学钢琴,几番争执后,张华摇摇头说:“这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
D.朋友来访,张华走到小院门口迎接,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D项,诗句的含意是主人热情地欢迎来访的朋友,符合语境。A项,诗句的含意是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不符合语境。B项,“花甲”指人六十岁,与古稀矛盾。C项,诗句的含意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消逝,但新的事物也会产生,不符合语境。
[答案] D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语言上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按要求修改。
从网络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编程人员的消息,决定应聘。我是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惠赠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尽快与我洽谈。
用词不当的是:(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应删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求职信要注意语言得体,合乎自己的身份,尽量保持谦逊的口吻。“惠顾”是敬辞(多用于商店对顾客),作为求职的学生不能这么说。“惠赠”也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而求职信中是学生自己的行为,这样表述欠妥。“洽谈”是“洽商”的意思,一般用在商业生意等大的方面,用于求职一事不合场合。“被称为‘天之骄子’”应删去,有自吹自擂之嫌。
[答案] (1)“惠顾”改为“浏览” (2)“惠赠”改为“寄去” (3)“洽谈”改为“联系” 应删去的一句是:被称为“天之骄子”
 某学生考取了名牌大学,给曾经对他帮助很大的班主任发了条微信表示感谢。其中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改正。(找出并改正三处即可)
×老师:
你好!
在高中阶段,我能在你的帮助下学习,深表感谢。我考上了名牌大学,是你鼎力相助的结果。你的教学造诣很高,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日理万机地埋头读书,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不辜负你的期望。
你的学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条微信是学生写给老师的,应体现出对老师的尊重,同时语言要质朴。“你”应改为“您”,“造诣”应改为“水平”,这样“教学水平很高”也合乎语法搭配。此外,要了解成语使用的语境和对象。“刮目相看”是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里用来说老师不妥。“日理万机”是指每天处理大量要务,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此处用在学生身上欠妥,改为“夜以继日”比较合适。
[答案] (1)“你”改为“您”;(2)“造诣”改为“水平”;(3)“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4)“日理万机”改为“夜以继日”。(答出其中三处即可)
[方法·指导]
一、解答连贯题的技巧方法
所谓的“语句排序”,其实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所谓“连贯”,就是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保持一致性。
一个长的句子,或者一个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能明确,语意才能连贯。
(1)要求陈述对象一致: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现象。
(2)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有的议论语段开头提出问题或论点,接着举事例,摆材料,进行分析;有的在结尾归纳或总结出论点、观点。这里的“问题”“论点、观点”也可以说是话题,话题必须统领后面的事例、材料;反过来说,事例、材料、语言表达要符合前面的话题,与其相一致。反之亦然。
(3)保持句式和音节的统一:要选择与上下文相协调的句式,整齐的句式和统一的结构,可以增加语势,加强语言的连贯性。音节和谐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整齐匀称,音节协调;二是上下文押韵。
2.表达要合乎事理、语境、贯通及服从结构规律。
(1)表达要合乎事理:语言表达要符合事理,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出现“裂痕”,语言必然不通。前面说了两面,后面承接一面。反之,前面说了一面,后面承接两面;前面从好处说,后面从坏处说。反之,前面从坏处说,后面从好处说。没有因果的说成因果;没有递进的说成递进等等,都会使句间失去连续性。
(2)表达要合乎语境: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凄凉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或褒或贬。这一切,在同一段文字里都应该保持和谐一致。
(3)表达要语脉贯通:思有路,语有脉,表达一个意思总得按照一个先后顺序,这样才会脉络分明,语气贯通,不跳脱,不紊乱。或以空间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的前后为序;或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等等。
(4)表达要服从篇章结构规律:根据人们的思维规律和篇章结构规律,议论文或说明文的文段往往开宗明义,在开头就提出观点或说明中心,以领起全文或全段;往往在篇末用简明概括的文字总结文章,重申主旨。据此,对于首尾句的选择就应着眼于那个具有提挈或收束作用的句子。
3.语句要前后照应。
照应常常和文章的内容主旨、条理脉络、层次结构有关,必须建立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的概念。在阅读中留心各种照应的实际意义,在说写中注意句中成分彼此照应,句子与句子间相互照应,使语句不矛盾不脱节。
(1)问答照应: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问题,后句便要做出正确的回答。如果答非所问或者一概否定,一概肯定,都会造成语句不连贯。
(2)前排序与后排序相照应:一段话中,哪些句子先说,哪些句子后说,这些都得瞻前顾后,通盘考虑,以使语句前后顺序得当,前后照应。
(3)关联词语的照应:关联词语是体现分句之间关系的外在标志,切实把握,有助于句子还原和问题的解答。
(4)指代的前后照应。
(5)句式前后照应:做到句式的前后一致能收到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的修辞效果,是讲究语言清晰连贯的一项重要内容。
(6)注意过渡照应:注意过渡、交代,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和比照式的词语可以使表达的层次更明确,使句子前后呼应,使句子与句子的联系更紧密。例如“也”“于是”“但是”“所以”等等关联词语都能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句子的关系。“过去”与“现在”,“远处”与“近处”,“主观”与“客观”这样有比照式的词语可以使句子前后呼应,进而使句意连贯。
二、解答表达得体题的技巧方法
对一两句话或一段文字中的语句是否得体的考查试题,在解题时可用“五看”“五审”“五改”(客观题则只审不改)法。
1.看对象,审尊卑长幼是否得体,改换谦敬辞,做到谦敬辞使用不错位。
2.看场合,审合不合氛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改逆情悖理的语句为顺情合理的语句。
3.看感情,审褒贬误用词,改换褒贬词语,该褒不贬,该贬不褒。
4.看语体,审不伦不类、文白不得体的现象,该用口语就用口语,该用书面语就用书面语。
5.看劝诫语,审有无人文关怀,改粗俗浅陋语为温情关怀语。
课件55张PPT。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
            ——认识汉语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节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翻 译
1978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一道题是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考生甲:这个小孩的耳朵特别大。
考生乙:特务与小孩在做游戏。
考生丙:小孩特别爱看戏。
[知识·梳理]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ɑi”。
二、汉语语法的演变
1.语序的变化。
“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今天的判断句为“……是……”)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如“衣锦还乡”(“衣”作动词“穿”讲)。
三、汉语词汇的演变
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词语的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词语的消长变化
社会生活方面
如“和谐社会”“小康生活”“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白领”“个税改革”等
网络用语方面
如“雷人”“灌水”等
科学技术方面
如“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等
国际用词方面
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谈”“反恐”等
词语的替换变化
社会因素
如把“世”改成“代”
观念的改变
车夫——司机,戏子——演员
语言表达
足——脚,面——脸,目——眼,
口——嘴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与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必考内容中“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体要求相对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给文言文的相关语段断句(有些语段出自选文中,有些语段出自选文外)。
[典例·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州咸敬服之 咸:全都
B.服章有殊于众 殊:不同
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带:兼任
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 迁:搬迁
[解析] D项,“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
[答案] D
【参考译文】 
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独孤库,是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节操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移居到中山,被葛荣擒住。独孤信年少,喜欢打扮自己,服饰的花纹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新野郡守。不久晋升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厚,讳宗元。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①,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②相侔③,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停蓄:深沉,文中形容文笔雄厚凝练。②子本: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③相侔:相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遇用事者得罪
B.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C.悉有法度可观
D.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古今异义词考查的多是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A项,“得罪”,在古代汉语中有“冒犯”的意思,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今含义相同;“得罪”还有“获罪”的意思。A项中的“得罪”就是“获罪”的意思,在此语境下古今含义不同。B项,“泛滥”,在现代汉语中,本义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或比喻坏的事情不受限制地流行。“泛滥”用在此处形容文笔汪洋恣肆,古今含义不同。C项,“法度”,在现代汉语中为“法令制度,法律”之义,但此处的“法度”特指“文章的章法技巧”,古今含义不同。D项,“一旦”,古今都是指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古今含义相同。
[答案] D
【参考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销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唉!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做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
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
(节选自《明史·顾佐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 校:较量
B.以佐文士,难之 难:刁难
C.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 赴:前往
D.权贵人多不便之 便:方便
[解析] A项,“校”后面有“射”,可以判断其为动词,解释为“较量”正确。B项,“难”,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刁难”正确。C项,“赴”,解释为“前往”正确。D项,“便”,根据语境可知,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D
【参考译文】 
顾佐,字礼卿,太康县人。建文二年考中进士。授任庄浪知县。端阳节这天,当地守将召集官员较量射箭。 因为顾佐是文官,(所以守将)为难他。顾佐拿起弓箭一箭射中,守将非常佩服。
永乐初年,入朝做御史。永乐七年,成祖在北京,命令吏部选拔御史中有才干的人前往行在所,顾佐参与了这件事。顾佐奉命招安庆远蛮人,在四川监督采伐树木。跟从皇帝北征,巡视关口要地。升任江西按察副使,召入担任应天尹。顾佐性格刚强正直不屈服,官吏百姓都害怕并佩服他,人们把他比作包孝肃。北京城建立,改任顺天尹。有权势的人多因他感到不方便,他被外调做了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任通政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曰:非然也
B.其一人专心致志 为是其知弗若欤
C.惟弈秋之为听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D.思援弓缴而射之 且秦强而赵弱
[解析] 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第一个“其”的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的意思是“他的”。C项,“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第二个“之”是代词。D项,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答案] A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也”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B项,第一句中的“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C项,第一句中的“于”处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二句中的“于”处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D项,两句中的“以”都处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
[答案] D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小时候就聪明机智,他的父亲、兄长稍微教给他(一些)书本知识,他就能背诵。等到年龄稍大一些,更加自我鞭策勉励。到了壮年时,了解并崇尚濂洛学说,在同郡王柏那里做事,(后来又)跟随他一起来到何基门下(做事)。何基曾在黄榦处求学,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讲论研习更加深入,造诣也越加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的意念。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也不忍心马上舍弃救世之心。正赶上襄樊的军队一天天告急,宋朝官兵却袖手旁观不敢营救,履祥于是进献了牵制敌军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军从海路直逼燕、蓟等地,这样,襄樊的敌军,就不用攻打而自行退走。而且履祥详细叙述了海路船舶的具体线路,经过的所有州郡县邑,以及大洋小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到后来朱瑄、张清进言海运的便利,他们经过的海路,都是比照履祥先前的上书来的,没有丝毫差异,此后人们很佩服履祥的精确。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解析] 文中“扁鹊”(包括“医扁鹊”)、“武王”(包括“秦武王”)、“左右”“君”等,这些名词或代词或在句首,或在句尾,它们的前后有可能需要断句。再借助对话标志“曰”,以及虚词“也”“之”等,基本上可正确断句。
[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参考译文】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希望为他医治。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到。”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理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有使国家灭亡的危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泰始末,征为太子洗马。齐初,累征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并不就。园有卞忠贞冢,点植花于冢侧,每饮必举酒酹之。招携胜侣,清言赋咏,优游自得。性通脱好施,远近致遗,一无所逆,随复散焉。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点雅有人伦鉴,多所甄拔。知吴兴丘迟于幼童,称济阳江淹于寒素,悉如其言。哀乐过人。尝行逢葬者,叹曰:“此哭者之怀,岂可思邪。”于是悲恸不能禁。
(节选自《南史·何点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B.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C.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D.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看第二句“有自车后盗点衣者”,可翻译为“有(一个)从车后偷何点衣物的人”,因此要在“者”后断句,排除A、B两项。紧接着下一句主语应该是何点,他“见而不言”,才有旁人捉住盗贼交给他这一情节。“与之”的“之”指代何点,那么就不应在“点”后断句,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参考译文】
宋朝的泰始末年,(朝廷)征调(何点)为太子洗马。齐朝初年,(朝廷)多次征调(他)为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何点)都没有就任。园子中有卞忠贞的墓,何点在墓旁种了花草,每次饮酒必定要举酒祭奠他。(何点)招聚名人好友,赋诗咏唱,悠闲自得。(何点)本性旷达,不拘小节,好施舍,远近的人赠送的财物,一概不推辞,随后又散发出去。(他)曾经路过朱雀门街,有(一个)从车后偷何点衣物的人,(他)看到了却默不作声,旁人把盗贼捉住交给他,何点却把衣服送给了盗贼。盗贼不敢接受,何点(就要)让(人)向有关部门告发,盗贼(非常)害怕,才接受了。何点向来有对人才的鉴别能力,许多人被(他)选拔举用。吴兴的丘迟还是幼童的时候,(何点就)发现了他;济阳的江淹还在贫寒的时候,(何点)就称赞过他,(才华)都和他说的一样。(他的)哀乐超过常人。(他)曾在走路的时候遇到送葬的人,慨叹说:“这痛哭人的心情,怎么可以想象呢。”于是悲痛得不能自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仁哉文王”和“智哉文王”均是主谓倒装句,现代汉语语序分别为“文王仁哉”和“文王智哉”)
【参考译文】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憎恨。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的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未之行”应为“未行之”,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回来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禄。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然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这是因为他取舍都不苟且啊!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1)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刑戮是甘,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2)众人有争论曲直的,将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有的走到半路(放弃争执)回来,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感到惭愧)回来。他用品德感化人到了这个地步。(争讼,争论;质,对证;涂,通“途”)
【参考译文】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实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著称乡里。乡里有个盗牛的人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王烈听说后派人去感谢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众人有争论曲直的,将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有的走到半路(放弃争执)回来,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感到惭愧)回来。他用品德感化人到了这个地步。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然已经收下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可以”,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介词,因为)
【参考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就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已经收下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有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
(1)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方啮也,而遽死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老鼠被关在袋里不得逃脱呀。(见,表被动)(2)这老鼠刚才还在咬东西,却怎么这么快就死了?(方,正)(3)翻过袋儿把老鼠倒了出来,老鼠一落地就跑掉了,即使是手脚很快的人,也拿它没办法。(出,使动用法;乃,就;虽,即使)
【参考译文】 
苏子夜里坐在家中,有一只老鼠正在咬东西。拍打几下床,声音便停止了,过了一会儿又发出声音。苏子叫童子用蜡烛照了照,发现一只袋子空着。吱吱唧唧的声音就从那儿发出的。苏子说:“这老鼠被关在袋里不得逃脱呀。”打开袋子看了看,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照着搜了搜,发现袋中有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老鼠刚才还在咬东西,却怎么这么快就死了?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闹鬼吗?”翻过袋儿把老鼠倒了出来,老鼠一落地就跑掉了,即使是手脚很快的人,也拿它没办法。苏子感叹道:“奇怪呀!这只老鼠也够狡猾的。”
[方法·指导]
一、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
1.联系旧知法。如“延余两人坐”中的“延”,我们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学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意为“邀请”,在这里也是这个意思。一般的实词,都能在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中找到落脚点。
2.根据上下文推断。一般来说,实词中考查的多是多义词,义项不止一个,不能轻易地根据一种意思来推断正误。如“降跽谢过”中的“谢”字,有很多义项,其中也含有“感谢”义,但具体语境为“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说的是道士不胜酒力,到了下跪的程度了,引得众人都大笑。显然,下跪的用意是表示“道歉”,而不是“感谢”。
3.根据在文中的词性推断。一般来说,在一个句子中做主语的都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做谓语的都是动词或形容词性的词或词组。如“过立恭宿别”中的“过”有很多义项,有“拜访”义,也有“过错”义。但在这里,“立恭”是个人名,为名词,“过”明显是个动词,因此翻译成“拜访”是正确的。本句意为“拜访立恭在他那儿留宿话别”。
4.带入原文验证。解释任何一个词语都不能凭主观臆测。如解释“而乐无加乎此”的“加”字,给出的答案是“超过”,“加”也确实有此义,如“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句中的“加”就是“超过”的意思。带入原文中去看一看,本句意为“没有比那次更快乐的了”或“快乐没有超过那次的了”。这样才能确定下来,本义项是正确的。
二、文言虚词意义的判断方法
1.广泛联系旧知,凭语感推断。如“而”字,我们平常学过的用法有很多种,如表转折,表顺承,表因果,表假设,表修饰,等等。只要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了,那么就能凭借语感来推断。“遂扫石而坐”,是先打扫再坐下,这明显是表顺承。“弃甲曳兵而走”,是说“拖起武器逃跑”,而不是“先拖起武器,再逃跑”,二者是同时发生的,这是表修饰。
2.从具体语境中推断意义。“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两个句子中都有一个“焉”字,都处在句子的末尾。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不一样。“遂造焉”,“于是去拜访他们”,“造”是谓语,是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焉”显然是“拜访”的对象,为代词,翻译成“他们”。“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兴”是谓语,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焉”显然是其补语“于之”,是兼词,意为“从那里”。
3.从语气上判断。虚词表语气的很多,在不同的场合表不同的语气。如“其”字,除了作代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表语气。“乐其无已乎”,意为“快乐难道没有穷尽的时候吗”,与“其孰能讥之乎”,意为“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呢”相同,都表“反问语气”。它还有其他语气,如“吾其反也”,表婉商,意为“我们还是回去吧”;表推测,如“其皆出于此乎”,意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表选择,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意为“是真的没有千里马,还是真的不懂得识别千里马呢?”
4.从语法上去推断。“与”字是个常用字,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也常常出现。“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如何区别?前一个“与”字,是说和他人道别,显然是个介词,可翻译成“跟,和”,后一个,后文有“同列”二字,说明二者是并列的关系,是连词,可译为“和”。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1.注意名词的活用。最常见的是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如“胫”的意思是“小腿”,但在成语“不胫而走”中意为“长了腿”,这就活用为动词了。又如“貌合神离”中的“貌”,原意为外貌,这里是用在动词“合”的前面,意为“在表面上”,名词作状语了。
2.注意使动用法。一般来说,动词和形容词存在使动用法的较多一些。如“自圆其说”中的“圆”,原为形容词,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圆”;“降龙伏虎”中的“降”原为动词,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3.注意意动用法。如成语“不耻下问”中的“耻”字,原为形容词“羞耻”,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注意其他活用现象。如数词可以做动词,“四海一”中的“一”是活用为“统一”。如“欲穷其林”中的“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四、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1.注意判断句的翻译。判断句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者……也”,有时有“者”无“也”,有时有“也”无“者”。应译成“……是……”。如“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就是个判断句。
2.注意宾语前置的翻译。宾语前置分三种情况: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
(3)“之”作标志。如“句读之不知”。
(4)“唯……是……”结构。如“唯命是从”。
3.注意定语后置的翻译。定语后置一般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1)“……者”结构。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2)“……之”结构。如“蚓无爪牙之利”。
4.注意被动句的翻译。被动句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
(1)“为……所”结构。如“为人所害”。
(2)“见……于”结构。如“见笑于大方之家”。
(3)不带被动词。如“夙婴疾病”。
5.注意省略句。如“举以(之)予人”。
五、文言断句3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拿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句式。
(一)词语
1.根据标志词断句。
一般需在其前面停顿的5类词
敬谦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等)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等)
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
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
一般需在其后面停顿的2类词
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等)
对话词(曰、道、言、云,等等)
或在前停顿,或在后停顿的词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作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
一般需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
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悲夫,等等)前后均要停顿
2.根据谓语成分(动词、形容词)断句。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的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二)句式
1.特殊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2.整句。
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的修辞或者是使用对举、对比的手法等。断句时,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判断断句点。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断完句后,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
课件98张PPT。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二节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三节 四方异声
       ——普通话和方言
两个重庆人到北京观光旅游,由于对北京的地理环境不熟悉,就在公交车上打开地图研究。
甲:“我们先杀到天安门,然后再杀到毛主席纪念堂,最后杀到中南海……”
乙:“要得嘛,我们就按到(照)你说的路线一路杀过切(去)。”
(注解:重庆和四川人说的“杀”是指“去”的意思。)
不幸被同车群众举报,下车后即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交代了若干小时情况后才被放出。
甲乙两人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人来人往,两人一时无语……
甲忍不住:“你浪个不开腔(枪)喃?”
乙:“你都不开腔我浪个敢开喃?”
话音刚落,又被广场群众扭送至公安机关。
一周后两人走出了看守所大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甲:“这哈安逸了,包包都遭整空了,哪点去搞点子弹嘛?”……门口的武警冲上来将两人按倒在地。
(注解:“子弹”在重庆和四川方言里是“钱”的意思。)
最后,国家公安部发出通知,严禁奥运期间在北京说方言。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汉语的“东西南北中”
1.汉语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方言来体现的。汉语方言的种类多、分歧大。
2.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也是一种很特殊的方言。
3.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1)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2)吴方言(吴语),以上海话和苏州话为代表;
(3)湘方言(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4)赣方言(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5)客家方言(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6)粤方言(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7)闽方言(闽语),以福州话和厦门话为代表。每种方言内又有许多带地方色彩的地方语
二、“不同的话”和“共同的话”  
1.汉语方言虽然复杂,但各种方言都有相同的文字和书面语。
2.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与其他各种方言是兄弟姐妹关系
[考点·聚焦]
《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本考纲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去理解:
1.考查范围:现代汉语。
2.考查对象: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3.常用字的界定:(1)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2 500个常用字和1 000个次常用字是主要考查对象;(2)某些成语中出现的难读字;(3)不涉及文言文中的异读字。
4.考查要求:(1)考查的主要方式是根据识记,判断正误;(2)一般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
[典例·探究]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煲汤(bāo) 恫吓(dòng) 脐带血(jì) 整齐划一(huà)
B.古刹(chà) 衣钵(bō) 挑大梁(tiǎo) 言为心声(wèi)
C.掣肘(chè) 卤味(lǔ) 处女座(chǔ) 寅吃卯粮(yín)
D.笃定(dǔ) 痤疮(cuó) 病恹恹(yāng) 血气方刚(xuè)
[解析] 本题考查多音字和难读字的读音。A项,“脐”应读“qí”。B项,“为”是多音字,应根据词性判断读音。在“言为心声”中“为”是动词,应读“wéi”。“为”作介词时,读作“wèi”。D项,“恹”应读“yān”,不能只读半边而读成“厌”的音。
[答案] C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惬(qiè)意 撕(sī)杀 狩(shòu)猎 金榜题(tí)名
B.折(zhé)本 角(jué)逐 按(ān)装 舐(shì)犊情深
C.筵(yán)席 偌(ruò)大 着(zháo)陆 前倨(jù)后恭
D.岿(kuī)然 毗(pí)邻 装帧(zhēn) 噤(jìn)若寒蝉
[解析] 本题考查多音字和音同造成的别字。A项,“撕杀”应为“厮杀”。B项,“折本”的“折”应读shé,“按装”应为“安装”。C项,“着陆”的“着”应读zhuó。
[答案] D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寂寥(liáo) 雾霾(mái) NB25F(chēng)目 潜(qián)移默化
B.氛(fēn)围 吝啬(sè) 熹(xī)微 束(shù)之高阁
C.发酵(jiào) 徘徊(huái) 滂(pānɡ)沱 叱咤(chà)风云
D.模(mó)板 怯(qiè)懦 签(qiān)署 断壁颓垣(yuán)
[解析] 本题考查多音字和难读字的读音。A项,“NB25F”,应读chēn。“NB25F目”指发怒时睁大眼睛,容易与“瞠(chēnɡ)目”混淆。“瞠目”指眼直直地瞪着,形容受窘、惊恐的样子。C项,“咤”应读zhà。“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D项,“模”是多音字,“模板”中的“模”应读mú。此字当“模子、形状、样子”讲时都读mú,常见词条有“模板、模具、模样”等。
[答案] B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暧昧/名媛  撩拨/錡望塔  偌大/一诺千金
B.刹那/古刹  溃脓/溃疡病  摒弃/屏声敛息
C.款识/识相  着迷/不着调  诘责/佶屈聱牙
D.僭越/谮言  削皮/刀削面  追溯/扑朔迷离
[解析] A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ài/yuàn,liáo/liào,ruò/nuò;B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chà,huì/kuì,bìnɡ/bǐnɡ;C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zhì/shí,zháo,jié/jí;D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jiàn/zèn,xiāo,sù/shuò。
[答案] A
[方法·指导]
字音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不同的含义辨别字音。例如,“艾”在“方兴未艾”中含义是“止”或“绝”,应读作“ài”;在“自怨自艾”中含义是“治理”,应读作“yì”。
2.根据不同的词性辨别字音。如“数”做动词时读“shǔ”,像“数一数”;做名词时读“shù”,像“数学”;做副词时读“shuò”,像“数见不鲜”。
3.根据不同的用法辨别字音。例如“度”单用时读作“dù”,用于合成词“揣度”中则读作“duó”。“给”用于口语读作“ɡěi”,如,“给钱”;用于书面语读作“jǐ”,如,“给予”。
4.根据词(合成词)和短语的构成方式辨别字音。例如,“省悟”是由“省”和“悟”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由“悟”可容易推知“省”在合成词中做动词,应读作“xǐnɡ”。
5.注意形声字偏旁(声旁)表读音的三种情况。①半边异音,即该字的声旁与本字拼音完全不同,如沉淀(“定”读音是dìnɡ,“淀”读音是diàn);②半边近音,即该字的声旁与本字拼音相近,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如灯光(“丁”读音是dīnɡ,“灯”读音是dēnɡ)、橙子(“登”读音是dēnɡ,“橙”读音是chénɡ);③半边音,即该字的声旁与本字拼音相同,如伉俪(“丽”与“俪”读音都是lì)。其中半边近音最多,是考试重点。
6.注意俗语的误字。应引起重视的是,有些字平时就读成了错音,已成了习惯。例如,甲壳ké(应读qiào),参与yǔ(应读yù)。
课件25张PPT。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三节 四方异声
          ——普通话和方言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在铁路资源的分配上,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需求提供不同的列车服务。在德国,虽然当地的高铁速度和舒适度都在上乘,可是它也有中档和中低档列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笔者观察,往往中低档火车的上座率高于高铁的上座率。既然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何不在发展高铁的同时,将部分资金用于中低档火车的运营和维护上,以满足多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呢?
A.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因火车的档次不同票价自然也有所区别
B.提供给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乘坐,票价自然也因火车的档次不同而有所区别
C.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自然能享受到因火车的档次不同而有所区别的票价
D.不同价位的票价,自然也因火车的档次不同而提供给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解析] A项,“为……提供服务”逻辑主语应该是人,但前面却是“中档和中低档列车”;C项以“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开头和D项以“不同价位的票价”开头,都与前面的话题主语“中档和中低档列车”不一致,衔接上都显得不够紧密。
[答案] B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解析] ①从语言逻辑看,后文表达中心为“创造力”,横线处语句的语意中心也应为“创造力”,因此应选择“递进”关系的语句。②从句式角度看,选择的句式应一致,以保持语言流畅。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立意高远的节目,________________,我甚至能够预感到它在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呼唤文化自信的今天,如此体现人文底蕴和思想美学的节目,更适合作为走出去的“时代文化代言”。________________,从而显示出它的价值。
①不仅“将古人的态度唱给你听”,而且“立足当下,再造流行”
②不仅“立足当下,再造流行”,而且“将古人的态度唱给你听”
③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
④中国传统文化只要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分析选项可知,第一个横线处应填写①②两句中的一句,第二个横线处应填写③④两句中的一句。①②两句中,关联词“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在分析“将古人的态度唱给你听”和“立足当下,再造流行”后可以看出,后者应该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做的事情,而且“再造流行”也照应了横线后“在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的内容。所以第一个横线处应选①。③④两句中,④句“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所以第二个横线处应选③。
[答案] 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随着工作压力增大,我甚至很少有时间想起家乡,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种迹象表明,我离故乡渐远,离家渐远,离父母渐远。
①从渐渐稀少的电话到夜灯下的遥想
②好像我已经把家乡忘了
③以至于现在我竟然找不出语言阐释家乡的内涵
④从最初屋顶缥缈的炊烟到日夜盼望的家信
⑤我对家的概念变得逐渐抽象起来
A.②④①⑤③  B.⑤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⑤③ D.⑤①④③②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横线之前的语句提示“时间很少,次数很少”,所以遗忘家乡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与②句连接最紧密;④①两句句式严整一致,应在一起;④①两句由实到虚,由盼望到遥想,照应了⑤句中的“逐渐抽象”;③句作结,说明我到了“找不出语言阐释家乡的内涵”的境地,从而照应了后面的“种种迹象”这一结论。
[答案] A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无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
②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
③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更是一种文化
④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
⑤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一种传统方式
⑥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
A. ⑤③②⑥④①  B. ⑤③⑥④①②
C. ⑥④②⑤①③ D. ⑥④③②①⑤
[解析] 本段话题为“书信”,确定中心句⑤;③开头代词“它”,显然指书信,接⑤;②为语意转折,句末落在“回味”二字上,⑥起句为“怀念”,所以接⑥;④结构与⑥相同,紧接⑥;①在最后抒情。
[答案] A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谦卑是一种睿智。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
①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
②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
③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④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自己的局限性
⑤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
⑥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A.⑥①③②⑤④   B.⑥③①②⑤④
C.③⑥⑤①④② D.③⑥④①②⑤
[解析] ③紧承“牛顿晚年的一段话”, ⑥④回答“许多人……不解”的原因。②的“这一点”是指牛顿理解①的内容,因此①②不能分开。⑤是对牛顿理解爱因斯坦原因的解释。
[答案] D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与智慧,但更离不开精神与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嫦娥、玉兔、桂花树一定比登月车还永恒。
①这不是因为我们都是诗人,而是人的灵魂中都常驻着美好,美好的东西才不朽
②人类的审美情感需求往往大于科学需求,大于探索需求
③所以,我从不担心科学的发展会让我们的生存状态处于像知道了胜负再去看足球比赛那样索然无味之中
④科学只能满足我们的头脑,并不能满足我们的精神
⑤正像美国罗纳德·埃文斯对太空中准备登月的宇航员说的那些有审美诗性的话
⑥无论人类从事什么样的伟大事情,那颗诗性的心灵永不泯灭
A.①⑤⑥③④②   B.⑤⑥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⑤⑥① D.②①⑥③⑤④
[解析] ④承接首句,阐述科学的局限性,放在最前面。②和③构成因果关系,所以④②③相连。①句“这”应是指代第⑥句罗纳德·埃文斯的话语,而“美好的东西才不朽”与句末“永恒”联系紧密。所以⑤⑥①相连放在后面。
[答案] C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搭载的苹果公司研发的iOS 10系统操作界面来看,全新的架构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用户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中各个单独的元素之间达到和谐一致,使得操作界面更加简洁。
①小到精调字体样式
②显眼的修饰元素已不复存在
③大到重新设置所有图标
④去除了不必要的条栏和按钮
⑤整个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改进
⑥界面刻意避免分散用户的注意力
A.⑥②④⑤①③   B.⑤②④①③⑥
C.⑥①③⑤②④ D.⑤①③⑥②④
[解析] 从六句话的意思和横线后的标点看出,概括性的语句有两个:⑤和⑥。⑤表述的是系统的改进,⑥表述的是界面的改进。分析其余四句话可以看出,①③是解说系统的改进的,②④是解说界面的改进的,再由横线后的“系统……使得操作界面……”可以知道,横线处的内容应先“系统”后“界面”。
[答案] D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神秘的宗教意义
②取材于自然,琢磨于宫苑的玉制品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③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④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⑤把玉的自然品质作为“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
⑥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A.①③⑤②⑥④   B.②⑥①⑤③④
C.④⑤②③①⑥ D.⑤②⑥①③④
[解析] 本文段主要介绍中国“玉文化”的特点。根据语意,第②句和第⑥句讲“玉”因其被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成为“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应排在前面;再根据第①句中的“也”、第⑤句与第③句中的“更”、第④句中的“因此”等连词,可以判定各句间的排序应如B项所示。
[答案] B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解析] 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故排除A。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宜区别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该在B、D中作选择。①④都含有“既有”“则有”,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故选D。
[答案] D
11.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清明刚过,这好雨就来了。______________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
①你再看看地面吧!颜色一点点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蜓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
②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
③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
④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
⑤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
A.⑤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⑤
C.②⑤③①④ D.⑤②③④①
[解析] “隐匿了行迹”后面有“发觉不了它”,可见⑤接②,先说难以发现,再说仔细看就能发现,可见②⑤放前面。后三句,由“看看”到“再看看”“再看看”,可见③居三句之首;考虑到由近及远,可判断①在④之前。
[答案] C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朴学又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
⑤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⑥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
A.②④⑥⑤①③    B.②④⑥⑤③①
C.⑤①③④②⑥ D.⑤③①④②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结合材料语境,注意前后语句的承接关系和对应关系。②承前写“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④中“这”指代②中的“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⑥中的“之”指代④中的“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由句中分号可知,后面的内容是讲朴学兴起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即⑤,①③承接⑤讲清人对宋明理学的看法,并呼应后面的“这种学术上的争论”。
[答案] A
13.下列各句中,语言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王老师说:“兹定于明天上午8点召开高三年级大会,请同学们准时莅临。”
B.白衣人拱手道:“三年前和你匆匆一别后,我常听人说起你抗敌报国的事迹,真是久仰久仰!”
C.他看到同桌双眉紧锁地思考了很久,就热心地说:“你需要帮助的话,我会不吝赐教。”
D.那老者停下手中的画笔,向着这对夫妇说:“承蒙贤伉俪谬赞,愧不敢当!”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是书面语、敬语,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请学生参加年级大会,不能用“莅临”。B项,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三年前就认识,不能用“久仰”。C项,不吝赐教:不吝惜给予指教。请人提意见或发表看法的客气话。不能用于第一人称。
[答案] D
14.下列交际用语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先生说得有道理,领教领教!
B.认真阅读完你的文稿,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非常感谢贵校师生对我的热情款待。
D.拙作奉上,甚感惶恐,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斧正”为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此处用错对象。
[答案] B
15.下列交际用语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近日拜读了你的大作,我心中顿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B.家母最近身体有点贵恙,希望你们不要叨扰她老人家。
C.仁兄初次惠临舍下,小弟招待多有不周,还望海涵。
D.您大驾光临,顿使寒舍蓬荜生辉。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B项,谦敬失当。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问他人病情时的敬语。叨扰:客套话,打扰(多用于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答案] B
16.将下面打乱了顺序的六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
①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②人人生而平等
③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
④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
⑤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⑥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⑥总体概括,引起下文;②谈人的平等性;④谈人的权利;①分述权利的组成部分;③权利的保障措施;⑤保障的来源。由内在的逻辑顺序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⑥②④①③⑤
17.(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校一则启事片段,应为书面语体。“下水道时常堵住”“管子陈旧”“需要换掉”等几处语言表达口语化,应将“堵住”改为“堵塞”,“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
[答案] 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放暑假了,小东回到了大山深处的老家。当了一辈子木匠的爷爷带他在村里散步,看到新修建的宽阔的柏油马路,小东说:“太给力了!”了解国家为山区发展提供的优惠政策后,小东说:“因为政策给力,我们才会发展得这么快。”爷爷说:“你左一个‘给力’,右一个‘给力’,什么是‘给力’啊?”
若你是小东,请结合爷爷的职业,以恰当的语言给爷爷解释其中一个“给力”。(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理解两个“给力”出现的不同语境,结合爷爷的职业,解释出“给力”的意思,语言要通俗易懂。
[答案] (示例)前面的“给力”就像是爷爷做了一把很好的椅子,让人觉得很漂亮。
19.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张贴在收发室的门口,使收发室能正常运作。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听说校长发脾气了——晕!收发室的陈叔怒发冲冠——酷毙!亲,是不是很过分!从“五·一”开始,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吧,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噢!
告 示
各位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配合。
学校办公室
2019年4月22日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首先要从“学生会微博”发出的倡议中筛选出必要内容,然后再改用正式的告示语体将这些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内容要完备,要注意写出学校收发室的职能和现状,不再负责网购邮寄物品的具体时间等。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 学校收发室主要负责学校文件、师生信件的收发。同学们的网购物品邮寄到学校,已严重影响了收发室的正常运作。从5月1日起,收发室将不再负责接收和保管学生网购邮寄的物品。请同学们自行妥善处理。
20.下面是表哥赵宇强给表弟李思佳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思佳:
得知你即将光临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决赛,我前来送行,而未能见面。为表达我的祝愿,现惠
赠钢笔一支,请务必笑纳。祝你不负大家的厚爱,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宇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积累情况准确判断使用不得体的词语,如谦敬词、适用对象的问题等,然后进行修改。
[答案]  ①“光临”改为“前往”,②“惠赠”改为“送给你”,③“笑纳”改为“收下”,④“厚爱”改为“期望”。
1.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②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③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④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⑤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⑦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⑧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A.②④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⑦⑧ D.③④⑥⑦
[解析] ①没有通假字;②“吾今且报府”的“报”是“赴”的通假字;③没有通假字;④的“还”是“环”的通假字,“还柱而走”是“环柱而走”;⑤没有通假字;⑥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慧”;⑦没有通假字;⑧的“衡”是“横”的通假字。
[答案] B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⑤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⑦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
⑧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A.①③④⑦ B.③⑤⑦⑧
C.③④⑤⑧ D.③④⑤⑥
[解析] ①“始一反焉”是“始一返焉”,②“雷鼓大震”是“擂鼓大震”。③④⑤⑥都没有通假字。⑦“辞决而行”是“辞诀而行”,⑧“吾党菁华”是“吾党精华”。
[答案] D
3.下列加点的词都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①死生,昼夜事也 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③把酒临风,宠辱皆忘 ④昼夜勤作息 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⑥勤心养公姥 ⑦悖乱不可以持国 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⑥⑧ D.②③⑤⑦
[解析] ①句“死生”偏于“死”,④句“作息”偏于“作”,⑥句“公姥”偏于“姥”,⑧句“异同”偏于“异”。其他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的问题。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以为何如
B.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
C.夫人情虽爱其子
D.中外孤寡皆归焉
[解析] A项,“以为”,认为。B项,“山东”古义为“太行山以东的地区”;C项,“夫”是发语词,“夫人”古义是“夫”与“人”的连用;D项,“中外”古义即“内外”。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解析] D项,“屈平”句为陈述句,“城北”句为判断句。A、B、C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D
6.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解析] A项,主谓倒装。
[答案] A
7.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解析] 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解析]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三处省略主语,都承前省略了主语;D项,省略介词“于”和“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答案] C
9.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向下;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C项,名词作状语,向西;D项,名词作状语,亲手。例句与A、C、D同。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解析] A项,形容词作动词,照明;B项,形容词作名词,圣人;C项,形容词作名词,深度;D项,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答案]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无乃尔是过与
C.刑人如恐不胜
D.年十七,好古文
[解析] A项,名词作动词,出现龙;B项,名词作动词,责备;C项,名词作动词,处罚;D项,形容词作动词,喜欢。
[答案] D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解析] 文段中的“其积于中者”与“其发于外者”,“其清音幽韵”与“其雄辞闳辨”是对偶句;“浩如江河之停蓄”“烂如日星之光辉”“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是对偶句和排比句。根据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了。
[答案]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参考译文】 
先生具有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上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把这些充盈于文章,体现在议论中的时候,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蕴积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星辰的光辉。那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先生的著作,就能知道先生的为人。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然后运用排除法断句,“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齐全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移书诘盗”意为下发公文追究盗贼,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判断句、省略句等。①“锡”是通假字,通“赐”,赐予。“虔”,恭敬。“必”,一定。“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而必使(之)亲临”是省略句。②“尝”,曾,曾经。“救正”,指纠正弊病。“讥”,讥讽。“固宠”,加固宠幸。
[答案] ①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②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常常咨询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盗论处。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却与盗窃民家有所不同了。”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给有司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与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公亮说:“事情刚开始不加制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赵滋勇猛有计谋,可以任用。”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命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前来赴席。熙宁三年,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举用管理永兴军。过了一年,返回京师。不久以太傅之职辞官归居。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亲临悼哭,罢朝三天。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 当初推荐王安石,等到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但表面上装作不亲附。曾经派儿子孝宽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于是皇帝更信任安石。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所以提拔孝宽至枢密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也。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以自劝勉。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为暹宾客。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B.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C.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D.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会”为动词“聚集”之意,后应有宾语句子结构才完整,故应在“宾客”后断开,可排除A、D两项;“学富才高”是指“学问广博,才能高显”,和“此人”构成完整的句子,应在“才高”后断开,故排除B项,选C项。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吏,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在母亲开导下,他又一心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
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勤苦,就写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县令的赏识,被提拔为主簿。
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他认为国家应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还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多种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主持校定群书”错,原文是说樊逊等十一人一同被召来修订。“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于文无据。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专注于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察诸侯,施与恩德来抚爱百姓。
②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缺失的。
【参考译文】
樊逊,字孝谦。是河东北猗氏人。樊逊年幼读书时,常常受到兄长樊仲厚待。不久(他)自责地说:“(我)名义上是人家的弟弟,(却)独享安逸,难道心里不感到惭愧吗?”(樊逊)想要与兄长一同致力家业。母亲冯氏对他说:“你只注重小处(而没有远大的志向)吗?”樊逊有感于母亲的话,于是潜心钻研典籍,常在墙上书写“见贤思齐”来勉励自己。恰逢本州沦陷,(樊逊)寄居在邺郡,在临漳县衙里做了一名差役。县令裴鉴为官清廉勤苦,招来了白雀等祥瑞之兆,樊逊进献了(自己所写的)十首《清德颂》,裴鉴十分赏识器重他,便提拔他做了主簿,又将他推荐给右仆射崔暹,成了崔暹的宾客。后来崔暹聚集宾客,大司马元旭当时也在座,讨论想要任命府僚一事。崔暹指着樊逊说:“这个人学识广博,才能高显,是最好的行参军(的人选)。”元旭看着樊逊说:“怎么能(让他)就任呢?”樊逊答道:“我家不是世荫的门第,不敢担任这样的重任。”天保元年,本州再次征召举荐(樊逊)为秀才。天宝五年正月,皇上下诏书征问选拔贤才考察官吏之策,樊逊回答说:“如今朝廷的三公九卿,也是上天授予陛下的,和他们一同治理国家,有什么愿望不能实现呢?高官显位,只能给予有才德的人。不使他们像桓谭一样,因为反对谶纬之学,职位只能达到郡丞(的级别);(不让他们 )像赵壹一样,怀有奇才,只能做到计掾这样的小官。那样就会天下归心,人神都会知恩感德,有才德的人离开会再回来,如果能这样的话,便可以问心无愧了。”(皇帝)又问刑罚的宽严,樊逊回答说:“只有陛下您,天不亮便临朝听政,专注于政治方略,严明刑罚来督查诸侯,施与恩德来抚爱百姓。君主统御国家,一定以礼乐教化为先,如果有不顺从的,才用刑罚,宽严并施,急缓并用,那么天下自然安定,大道得以施行。”天宝七年,(皇帝下令)校定群书,樊逊等十一人一起被尚书召来共同参与修改审定工作。当时秘府中有错误的书籍很多,樊逊于是建议说:“汉朝的中垒校尉刘向奉命校定典籍,每完成一本书的校对,就呈上表章,总是说:将臣刘向的藏书、太史公的书、内外的书籍收集起来,将多个版本相互比照校对,然后定稿。刘向的这些旧事,被保存在府阁,假如要修改审定群书,必须借助更多的版本。邢子才、魏收等都是收藏书籍极多的人,请下令借来各种版本以参校正误。”总共得到三千多卷不同的版本,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缺失的。天宝八年,(皇上)下令尚书为东西二省选拔官员,主管的官吏考策问,樊逊是当时第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踌(chóu)躇 桀骜(ào)不驯
长歌当(dāng)哭 殒(yǔn)身不恤
B.愀(qiǎo)然 正襟(jīn)危坐
余音袅(niǎo)袅 横槊(shuò)赋诗
C.寒暄(xiān) 沸(fèi)反盈天
瘦削(xiāo)不堪 精明强干(gàn)
D.蜷(juán)缩 骇(hài)人听闻
义愤填膺(yīng) 崇(cóng)山峻岭
[解析] A项,“长歌当dāng哭”应读“长歌当dàng哭”;C项,“寒暄xiān”应读“寒暄xuān”,“瘦削xiāo不堪”应读“瘦削xuē不堪”;D项,“蜷juán缩”应读“蜷quán缩”;“崇cóng山峻岭”应读“崇chóng山峻岭”。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辍学(chuò)  揣摩(chuǎi)
恫吓(tóng) 受到重创(chuāng)
B.诤友(zhèng) 黄鹂(lí)
菲薄(fěi) 莘莘学子(shēn)
C.订正(dìng) 拮据(jū)
精髓(suì) 笑容可掬(jū)
D.剽窃(piāo) 洁癖(pì)
供应(gōng) 瓜熟蒂落(dì)
[解析] A项,“恫” 应读dòng;C项,“髓” 应读suǐ;D项,“癖” 应读pǐ。
[答案] B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盎(àng)司  扒(pá)窃
一打(dá)笔 锃(zèng)光瓦亮
B.薄(bò)荷 找茬(chá)
炸(zhá)酱面 量(liáng)体裁衣
C.处(chǔ)方 淬(cuì)炼
潜(qián)规则 霓裳(shāng)羽衣
D.龋(jù)齿 眼睑(jiǎn)
牛皮癣(xuǎn) 丢车(jū)保帅
[解析] B项,“量” 应读liàng ;C项,“裳” 应读cháng;D项,“龋” 应读qǔ。
[答案] A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烙(lào)印   霓裳(cháng)
角(jué)逐 逸兴遄(tuān)飞
B.采撷(jié) 陡(dǒu)峭
笑靥(yè) 扪参(shēn)历井
C.阜(fù)盛 粗犷(guǎng)
鬈(juǎn)发 数(shuò)见不鲜
D.央浼(měi) 横亘(gèn)
蕴藉(jiè) 万乘(shèng)之势
[解析] A项,“遄”应读chuán;B项,“撷”应读xié ;C项,“鬈”应读quán。
[答案] D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踉跄(liànɡ) 果脯(fǔ)
渎职罪(shú) 曲意逢迎(qū)
B.腼腆(tiǎn) 讥诮(qiào)
口头禅(chán) 望风披靡(mǐ)
C.巷道(hànɡ) 罢黜(chù)
柏油路(bǎi) 强颜欢笑(qiánɡ)
D.处所(chù) 角落(juě)
歼击机(jiān) 奴颜婢膝(bì)
[解析] A项,“渎”应读“dú”;C项,“强”应读“qiǎnɡ”;D项,“角”应读“jiǎo”。
[答案] B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解析] A项,“碱”“减”两字同音,读“jiǎn”;其他加点字的读音是:“箴”读“zhēn”,“喊”读“hǎn”,“感”读“ɡǎn”。“箴言”是劝诫的话。B项,“弹”“惮”两字同音,读“dàn”,其他加点字:“阐”读“chǎn”,意思是“讲明白”;“禅”有两个读音,一读“chán”,佛教用语,一读“shàn”,“禅让”,意思是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殚”读“dān”,意思是“尽,竭尽”。C项,“膊”“博”两字同音,读“bó”;其他加点的字:“缚”,读“fù”,“薄”是多音字,此处读“bò”,“簿”读“bù”。D项,加点字的读音是“滇”读“diān”,“嗔”读“chēn”,“缜”读“zhěn”,“填”读“tián”,“慎”读“shèn”。
[答案] D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澄净/澄浆泥  糊弄/糊窗户  血迹/血淋淋
B.发蒙/蒙蒙亮  畜生/畜牧业  勾当/相勾连
C.轴承/压轴戏  横竖/发横财  亲家/亲兄弟
D.桂冠/冠心病  请帖/发帖子  关卡/卡脖子
[解析] D项,加点的字分别读ɡuān,tiě,qiǎ。A项,加点的字分别读chénɡ/dènɡ,hù/hú,xuè/xiě;B项,加点的字分别读mēnɡ,chù/xù,ɡòu/ɡōu;C项,加点的字分别读zhóu/zhòu,hénɡ/hènɡ,qìnɡ/qīn。
[答案] D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宫阙/商榷  蓓蕾/打擂  犄角/畸轻畸重  船棹/风姿绰约
B.付梓/泥滓  蹁跹/褊狭  粘贴/拈花惹草  啜泣/笔耕不辍
C.箴言/甄别  赝品/鹰犬  波澜/无耻谰言  佝偻/镂骨铭心
D.迁谪/蛰伏  殉情/徇私  船舷/弦外之音  殚精竭虑/箪食瓢饮
[解析] D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zhé,xùn,xián,dān。A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què,lěi/lèi,jī,zhào/chuò;B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zǐ,pián/biǎn,zhān/niān,chuò;C项,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zhēn,yàn/yīnɡ,lán,lóu/lòu。
[答案] D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晦涩  避讳  诲人不倦  毁誉参半
B.荟萃 杂烩 市侩之气 自惭形秽
C.栖息 蹊跷 芳草萋萋 休戚相关
D.沦陷 腈纶 囫囵吞枣 抡拳使棒
[解析] A项,“晦”“讳”“诲”读huì,“毁”读huǐ;B项,“荟”“烩”“秽”读huì,“侩”读kuài;D项,“沦”“纶”“囵”读lún;“抡”读lūn。
[答案] C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歼灭 悭吝 草菅人命 缄默无言
B.瘠薄 辑录 亟待解决 佶屈聱牙
C.挑剔 孝悌 感激涕零 风流倜傥
D.症结 诤友 云蒸霞蔚 铮铮铁骨
[解析] A项,“歼”读jiān,“悭”读qiān,“菅”读jiān,“缄”读jiān;C项,“剔”读tī,“悌”读tì,“涕”读tì,“倜”读tì;D项,“症”读zhēnɡ,“诤”读zhènɡ,“蒸”读zhēnɡ,“铮”读zhēnɡ;B项,都读jí。
[答案] B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倭寇(wō) 甄别(zhēn)
削苹果(xuē) 长吁短叹(xū)
B.字帖(tiè) 处方(chǔ)
踮起脚(diǎn) 跬(ɡuǐ)步千里
C.矩形(jǔ) 粳米(ɡēnɡ)
搅浑水(hún) 安步当车(dànɡ)
D.解剖(pōu) 坊间(fānɡ)
肖像画(xiào) 疾风劲草(jìnɡ)
[解析] A项,“削”应读“xiāo”;B项,“跬”应读“kuǐ”;C项,“粳”应读“jīnɡ”。
[答案] D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渲染 喧哗 煊赫一时 气宇轩昂
B.灼热 着装 勤能补拙 擢发难数
C.训练 驯服 徇私舞弊 为国殉难
D.造诣 谥号 自怨自艾 大学肄业
[解析] C项,加点字均读xùn;A项,“渲”读xuàn,其余均读xuān;B项,“拙”读zhuō,其余均读zhuó;D项,“谥”读shì,其余均读yì。
[答案] C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峙(zhì) 栏楯(shǔn)
一哄而散(hònɡ) 不容置喙(huì)
B.悄然(qiāo) 草屦(jù)
向隅而泣(yú) 得鱼忘筌(quán)
C.绯闻(fēi) 付梓(zǐ)
叱咤风云(chà) 浑水摸鱼(hún)
D.岑寂(cén) 掾吏(yuàn)
扛鼎之作(ɡānɡ) 呱呱坠地(ɡuā)
[解析] B项,“悄”应读qiǎo;C项,“咤”应读zhà;D项,“呱”应读ɡū。
[答案] A
1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所给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jìn  竭尽 尽职 尽快 取之不尽
B.hènɡ 横财 横祸 横死 横行霸道
C.ɡònɡ 供词 供职 供不应求 供奉祖先
D.yīnɡ 应届 应该 没人应声 应有尽有
[解析] A项,“尽快”的“尽”应读jǐn;B项,“横行霸道”的“横”应读hénɡ;C项,“供不应求”的“供”应读ɡōnɡ。
[答案] D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制(xié) 脸颊(jiá)
隽永(jùn) 拈轻怕重(niān)
B.矫饰(jiǎo) 蜷缩(juǎn)
渲染(xuàn) 怙恶不悛(hù)
C.濒临(bīn) 造诣(yì)
油渍(zì) 含英咀华(jǔ)
D.稽查(jī) 围歼(jiān)
偌大(ruò) 锃光瓦亮(chénɡ)
[解析] A项,“隽”应读juàn;B项,“蜷”应读quán;D项,“锃”应读zènɡ。
[答案] C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拮据 攻讦 孑然 张灯结彩 桀骜不驯
B.阴暗 殷红 姻缘 万马齐喑 音容笑貌
C.惬意 盗窃 契约 提纲挈领 锲而不舍
D.赦免 威慑 赊账 跋山涉水 拾级而上
[解析] A项,全都读jié;B项,“殷”读yān,其他都读yīn;C项,“契”读qì,其他都读qiè;D项,“赊”读shē,其他读shè。
[答案] A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腼腆 忝列 暴殄天物 恬不知耻
B.炽热 敕封 整饬纪律 叱咤风云
C.锃亮 逞能 惩前毖后 游目骋怀
D.尽管 觐见 加官晋爵 噤若寒蝉
[解析] A项,“恬”读tián,其余读“tiǎn”;B项,全读“chì”;C项,“锃”读“zènɡ”,“惩”读“chénɡ”,“逞”“骋”读“chěnɡ”;D项,“尽”读“jǐn”,其余读“jìn”。
[答案] B
18.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引擎(qínɡ) 勖勉(mào)
滞纳金(zhì) 曲径通幽(qū)
B.逆袭(nì) 角逐(jiǎo)
捅娄子(lóu) 瑕不掩瑜(yú)
C.脖颈(jǐnɡ) 烙印(lào)
钻牛角(zuān) 萎靡不振(mí)
D.推诿(wěi) 缜密(zhěn)
潜规则(qián) 稳操胜券(quàn)
[解析] A项,“勖”应读“xù”;B项,“角”应读“jué”; C项,“颈”应读“ɡěnɡ”。
[答案] D
19.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缜(shèn)密 感喟(kuì)
紫蔷薇(wēi) 暗香盈(yínɡ)袖
B.镶(xiānɡ)嵌 驰骋(chěnɡ)
栀(zhī)子花 逸兴遄(chuán)飞
C.热忱(chén) 别(bié)扭
康乃馨(xīn) 积微成著(zhù)
D.菜肴(yáo) 酣(hān)畅
蒲(pú)公英 春风拂(fó)面
[解析] 本题考查形近字和多音字的读音。A项,“缜”应读zhěn,“缜密”是指周密,细致。注意和形近字“嗔(chēn)”区分读音。C项,“别”应读biè。“别”有bié和biè两个读音。意思与“改变别人坚持的意见或习性”相关时,读biè。D项,“拂”应读fú。
[答案] B
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ɡ)
B.豆豉(chǐ) 踝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jì)
C.梗概(ɡ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niǎo) 明眸皓齿(móu)
D.搁浅(ɡē) 解剖(pōu)
鬼鬼祟祟(suì) 不屑一顾(xiè)
[解析] 本题考查形声字、易读错字的字音。A项,埋,应读mán,“埋怨”指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谆谆”形容恳切教导。“引吭高歌”指放开喉咙高声歌唱,“吭”指喉咙,不读kàng。B项,跄,应读qiànɡ,“踉踉跄跄”形容走路不稳。“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C项,梗,应读ɡěnɡ,“梗概”指大略的内容。注意“袅”的读音。“明眸皓齿”形容女子的美貌。D项,“剖”是难读字,应读pōu,常考查的还有“剖析”“剖面”“剖腹藏珠”等常见词。
[答案]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