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4单元 1 《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4单元 1 《过小孤山大孤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10:59:18

文档简介

课件84张PPT。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过小孤山大孤山234567文中指长江与小孤山的水光山色辉映8特异之物 9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我)又乘小船(到)小孤山的庙中游览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10其中有一天因为被风阻挡,(船)不能行走南唐时被奉化军管辖,现在被定江军(管辖)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过小孤山大孤山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烽燧(suì)  潦缩(lǎo)   巉然(chán)
亭榭(xiè) 营葺(qì) 葭苇(jiā)
鸥鹭(lù) 栖鹘(hú) 湓浦(pén)
溯流(sù)
二、一词多义
(1)复
(2)过
(3)信
(4)之
三、词类活用
(1)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名词作动词,下雨)
(2)如宝装屏风(名词作状语,用宝石)
(3)掠江东南去(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岸土赤而壁立(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四、古今异义
(1)与江山①相发挥②
①古义:文中指长江与小孤山的水光山色。
今义:多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②古义:辉映。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2)信造化之尤物也
古义:特异之物。
今义: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五、文言句式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状语后置句)
译文: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
(2)信造化之尤物也。 (判断句)
译文: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复以小艇游庙中。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又乘小船(到)小孤山的庙中游览。
(4)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省略句、被动句)
译文:其中有一天因为被风阻挡,(船)不能行走。
(5)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省略句、被动句)
译文:南唐时被奉化军管辖,现在被定江军(管辖)。
[资料链接]

陆游因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而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这篇文章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古代游记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风物、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性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性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性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性游记。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




















[文本鉴赏]
本文既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怀。
[文本深读]
1.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依次记叙了哪些主要景点?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散文,作者把看到的景色逐渐展开,依次写烽火矶、孤石、澎浪矶、小孤山、大孤山。
重点写峭拔秀丽的小孤山。写大孤山,则突出它四周江水的浩淼无际,重点写湖口分开的两江水浑浊与清澈的不同。
2.作者虽将写作重点放在小孤山与大孤山上,但对烽火矶写得非常精彩,试概括作者笔下烽火矶的特点及作者的描写方式,并叙述作者描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烽火矶的特点为“怪奇”。②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式。从“面”上写山,写了烽火矶的历史由来(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和远望此山的感觉(突兀)、近观此山所见(岩穴),然后以点带面,重点写了一块“杰然特起”的大石,突出了其高和石上的藤蔓,最后写了能够欣赏到这些景物的原因,一是风静舟迟,一是秋深潦缩。
3.文章写小孤山峭拔秀丽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顺序。
(2)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的特点运用的是对比手法。①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②又用他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巉然孤起这一特点;③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之上矣”。
4.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心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为什么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作者的孤傲情怀。②写晚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③写“俊鹘抟水禽”。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④写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相乱”。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点面结合 
本文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许多的景点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更加引人入胜。
定义: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作用:(1)“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2)深刻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2.写法指导
运用点面结合手法“两注意”
(1)要注意“点”之间的联系,“点”不是孤立的,必须有语境,找到串联起来的线索。
(2)对“面”的描述要有特定的氛围,与“点”的结合要自然、和谐、统一。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其艺术效果。
天空,像海一样湛蓝,一朵朵云彩排成了巨大的笑脸,仿佛在迎接令人激动的义卖活动。
看!原本寂静的操场一下子沸腾起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个个醒目的招牌“拔地而起”,一声声叫卖飞入耳畔,“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便宜卖了,便宜卖了!”同学们摇身一变,一下子成了有经验的售货员。“超值抽奖活动开始啦!”操场上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大个子杨鹏琨两手举着书,在空中左右挥舞,大声喊道:“超值侦探小说,10元一本!机会不可错过!快来买啊!”说着,他踮起脚尖,眼睛瞪得溜圆,身体不停地左右转动着,招呼着来看书的同学,脸上流出了汗水,也顾不得去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将热闹的义卖活动描摹得真实形象,既有热闹非凡的场面描写,又有对大个子杨鹏琨同学精彩的动作、语言描写。这个人物的细节描写与整个活动热火朝天的场面形成了呼应,使“点”与“面”的结合自然统一,生动真实。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及抛江过其下
抛江:抛锚停船于江中
B.杰然特起
特起:特别突起
C.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徘徊不忍去
D.四际渺弥皆大江
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B [B项,“特起”,拔起突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D项,连词,即使。A项,副词,大概/名词,器物的盖子;B项,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C项,介词,用/连词,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凡江中独山……皆名天下
B.南望彭泽、都昌诸山
C.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
D.岸土赤而壁立
A [A项,名词作动词,名闻。B、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信造化之尤物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C.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D.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D [A项,尤物:特异之物,文中指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今义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B项,发挥:文中指衬托,辉映。今义指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C项,节度:文中指管辖。今义多指节制,约束。D项,浑浊: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5.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信造化之尤物也
B.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C.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D.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D [A、B两项,均为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省略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登山临水游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2)不一会儿,天又转晴,于是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了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巉然孤起的碧峰,让我们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作者的孤傲情怀。
B.在小孤山庙宇中,作者“徙倚久之而归”,表达了作者对小孤山美景的热爱与留恋之情,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孤独惆怅的心境。
C.写“俊鹘抟水禽”,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捉拿敌人,收复山河。
D.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B [B项,作者“徙倚久之而归”,这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乌篷船缓缓前进,透过竹篾小窗,远远望去,长堤卧波,柳条摇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织的雨水随风而成的缥缈水雾,如轻纱般飘过。
①难怪苏东坡感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②雨中的西湖像西子缠绵的眼神,散发着淡淡的哀伤和忧愁;又像一曲《高山流水》,流淌着知音惺惺相惜的情愫
③船穿过苏堤以后,天下起小雨,不一会儿,垂杨带雨,烟波弥漫,别有一番情致
④湖面如镜,倒映袅袅倩影
⑤远望雨中的断桥,少了一份雪后初晴的冷艳,多了一份迷蒙的忧伤
A.④③①②⑤      B.③②①④⑤
C.④③②①⑤ D.④①③②⑤
A [第④句的句意似乎与其他各句没有关联,但却与横线前的句子紧密相连。③句与①句因为“难怪”一词前后紧密连接。②句是对③①的议论。⑤则远承横线前的部分,继远望苏堤之后写湖中远望。]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迎前景谋幸福,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的开拓精神。
材料:
进取 创新 担当
增繁荣创富强 求和平促发展 展和谐谋共赢
国家统一 生活美好 一国两制 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 民族复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从示例来看,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两个四字的主谓短语,一个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连动句,一个具有固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中心语及第一个定语的句子,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定语。而这个定语恰恰是前面三个句子选择与排序的关键,与“进取精神”契合的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求和平促发展”,而且“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求和平促发展”语意相承。以此类推,与“创新精神”契合的是“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展和谐谋共赢”其中“一国两制,改革开放”与“展和谐谋共赢”语意相承。与“担当精神”契合的是“民族复兴,生活美好,增繁荣创富强”,其中“民族复兴,生活美好”与“增繁荣创富强”语意相承。
[答案] (示例)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求和平促发展,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的进取精神。②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展和谐谋共赢,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③民族复兴,生活美好,增繁荣创富强,中国共产党具有伟大的担当精神。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瑶芳楼记
宋 濂
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
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①然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则以谓世之名楼者众矣,高骈②之“迎仙”,谓其溯遐情也,其失也诞;韩建之“齐云”,谓其凌高清也,其失也侈。吾皆弗敢蹈其非。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遂以瑶芳名其楼。
当风物清朗,白月独照,神情遐冲,夐③出世外。子贤棕冠鹤氅,自函道④而升,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演而为紫琳之操⑤。其辞曰:“有坚者,石中含精矣;其石白如肪,煜有瑛矣;五音繁会,铿然而鸣矣。”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曰:“艳质兮非华,阳卉兮非奢,折秋馨兮遗所思,望美人兮天涯。”歌已,相视而笑。
金华宋濂闻其声,唶曰:“古之人好楼居者,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盖临阴幽之室,则其情敛而聚;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以舒。随境而迁,因物而著,其亦人理之常者乎!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徴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虽然,君子盖不物于物。不物于物,则凡纷然而来前者,皆吾性情之发舒。或悬崖邃壑,或平墅旷林,虽非层构,可以阖辟阳阴,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曲涧流泉,复助之为声势,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太和融洽,内外无间,有不啻听子贤之琴于兹楼之上矣!此无他,达人大观,无地不为楼,无声不为琴也。苟局滞于一室之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有若子贤,盖学道而有所得者,故濂敢以是说告之。”
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极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 ①翏翏(lù lù):象声词,长风声。②高骈:唐朝人,曾建迎仙楼。下文韩建,唐末人,曾建齐云楼。③夐(xiòng):远。④函道:楼梯。⑤紫琳之操:琴曲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然/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
B.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然/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
C.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然/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
D.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然/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
B [本句主要说的是子贤用重金购得琴和琴声的美妙。“之”和“其”均代指琴,“子贤以重金购得之”结构完整,“之”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如与仙人剑客……千载之上”结构一致,其后应断开,“仙人”和“剑客”是两个不同的名词,中间应断开,“子贤乐焉”是子贤对琴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B.宇宙间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面,如丘之北为阴,丘之南为阳。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一概念。
C.声韵学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在的12356,分别与喉、齿、牙、舌、唇的不同发音部位相配。 戏曲演员准确地掌握了五音的部位,再配合“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运用,即能做到吐字准确,称为五音齐全,而不能准确掌握五音的演员,被称为五音不全。
D.宋濂,字景濂,明末清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学者方孝孺,少时即师从宋濂。
D [D项,元末明初文学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历史上的“迎仙”“齐云”两座名楼为例,指出它们在命名上分别失之“诞”“侈”,意在肯定虞子贤以古桐琴为楼命名的做法。
B.作者曾经与虞子贤一起在月夜登楼,子贤抚琴弹奏;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借鲜花、香草、美人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仰慕与追求。
C.作者认为,修养高深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景物,都能养性怡情,即使从清风流泉中也可获得美妙的享受,如同在瑶芳楼上听虞子贤弹琴一样。
D.作者在文中既为瑶芳楼作记,也通过写虞子贤为楼命名和弹奏古琴表现子贤高雅的品格,同时还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B [B项,与虞子贤唱和的是“客”,不是作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极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想要独享这座楼的美名的,除了这把琴,又有谁能适合它呢?
(2)因此年长有学问德行的人,没有缘故就不会远离(舍弃)它,大概是有道理(原因)的。
(3)虞子贤远超世俗之人,我的朋友杨廉夫先生极力称赞他的为人,说他努力践行读书人的操守,还能尽心孝敬他的父母等等。
【参考译文】
瑶芳楼,是常熟虞子贤闲居的地方。
瑶芳是什么呢?是古桐琴的名字。子贤用重金购买到它,闲暇时弹奏,它的声音如长风一样,像从金石中发出,像听到鸾鸟和凤凰鸣叫,像和神仙、剑客交流了一千多年一样,子贤(对琴)很满意。然而世上称得上名楼的有很多,高骈的“迎仙楼”,说它能够追溯思念之情,但不足之处是荒诞;韩建的“齐云楼”,说它立意高远,但不足之处是夸大。我都不敢沿袭他们的不足之处。想要独享这座楼的美名的,除了这把琴,又有谁能适合它呢?所以用瑶芳为这座楼命名。
每当风光景物清静明亮,洁白的月光照耀大地时,神情高远谦和,远出世外。子贤戴棕冠披鹤氅,从楼梯登上楼,又拿来瑶芳琴,弹了一遍又一遍,连续弹了很久,推演为琴曲《紫琳之操》。歌词唱道:“有坚固的东西,是石头中蕴含的水晶;这石头白得像脂肪,明亮而有光彩;五音交响,发出金石一般响亮动听的声音。”有一个和子贤志同道合的客人,跟着应和一曲。唱道:“有艳美的资质而不奢华,生长在向阳坡面上并不夸耀,折下秋天的香花送给所思慕的人,看到思念的人在天地遥远的地方。”唱罢,互相对视而笑。
金华人宋濂听了他们的琴声,赞叹说:“古代喜欢住楼的人,难道是想要夸耀奢华才建造华美的楼宇吗?大概到了边远幽僻的屋子,那么他的感情就会收敛聚合;住在温暖明亮的住所,那么他的感情就会畅快舒展。随着环境而变动,因外物而显露,这也是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啊!况且宫调角调相互参证,羽调徴调交互奏鸣,约束不正当的愤怒欲望,用正派的中庸之道来疏导,它对于学问的作用,也不一定没有帮助。因此年长有学问德行的人,没有缘故就不会远离(舍弃)它,大概是有道理(原因)的。虽然这样,但是君子却不被外物驱使。不被外物驱使,那么所有纷纷来到面前的事物,都是我思想感情的抒发。或是在孤立的崖边深壑,或是在田野密林,虽然不是高耸而多重的建筑物,但可以开启光明阻挡黑暗,并且清凉的风徐徐吹送,各种声音一齐响起,曲折的山涧流动的泉水,又助长了它的声威气势,各种声音清越激扬,使心情舒畅耳朵暖和,心态平和精神融洽,自身和外物没有差别,无异于在这座楼上听子贤的琴声了!这没有别的缘故,通达事理的人注重事物的全貌,没有地方不可以当作高楼,没有声音不可以作为琴曲。如果只是局限停滞在一间房屋内,用它来满足自己的心意能够具备,而用它履行正道却不一定能做到。像子贤这样的人,是学习儒家学说有所收获的人,所以我才敢把这番话告诉他。”
虞子贤远超世俗之人,我的朋友杨廉夫先生极力称赞他的为人,说他努力践行读书人的操守,还能尽心孝敬他的父母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