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1张PPT。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庖丁解牛没有不是生理上的天然结构虽然这样动作因此很难做本来(的结构)厨师的厨师一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技术好的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没有拿刀去尝试就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Thank you for watching !庖丁解牛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二、辨识通假
(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3)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三、一词多义
(1)解
(2)道
(3)然
(4)族
四、词类活用
(1)以无厚入有间(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2)良庖岁更刀,割也(名词作状语,每年)
(3)族庖月更刀,折也(名词作状语,每月)
五、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5)吾见其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6)因其固然
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六、文言句式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
译文:技术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
(2)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译文: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
(3)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句)
译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没有拿刀去尝试。
(4)如土委地。 (省略句)
译文:就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
(5)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译文: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资料链接]
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主要作品
代表作《庄子》(亦称《南华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庖 丁
庖丁:庖是厨师,丁是他的名,庖丁就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其职业的词。再如:
师旷:师,乐官的称谓。西周金文称乐官为辅师或师,春秋时各国多称乐官为师。师旷就是一个名叫旷的乐师。
优孟:孟是人名,优是优伶,表职业,“优孟”就是一个名叫孟的优伶(唱戏的演员)。
轮扁:轮扁是《庄子·天道》篇寓言中的人物,职业是造车工人,名扁,轮扁就是一个用刀斧砍木做车轮的名叫扁的木匠,后世用作名匠高手的代称。
弈秋:弈即棋,秋为人名,古代擅长下棋的人。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文本深读]
1.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写解牛场面,后写原因,有两方面的好处:①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印象,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②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②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所见无非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③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然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理方法
举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场面描写
《庖丁解牛》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善于通过场面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体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
定义:场面描写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对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进行描写,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作用:(1)场面描写可以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 渲染气氛,烘托事物。
(2)场面描写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突出主题。
2.写法指导
运用场面描写手法“三要求”
(1)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
(2)要安排好表达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3)既要有全景的描述,也要有细致的特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3.迁移运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场面描写”的手法,写一段描写军训时期起床情景的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夜的寂静,也把我从梦中惊醒,原来是紧急集合的哨声。
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嘿,我的衣服呢?”“手电,快给照照!”“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甭啰唆,只有三分钟!”“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嚷什么,我把脸盆踹翻了!”……
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好不容易穿好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脑门上急出一层汗。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就往肩上一扛,跳下地,趿拉着鞋,冲出门外。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B [B项,“导”,顺着,循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A项,介词,替、给/介词,被;B项,介词,从/介词,比;C项,转折连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良庖岁更刀,割也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足之所履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A [A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C项,名词作动词,踩。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D [A项,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项,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
C.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A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即“未尝技经肯綮”。C项,省略句,“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D项,宾语前置句,“是以”即“以是”;状语后置句,“发于硎”应是“于硎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C [只有两种对比,“‘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属无中生有。]
7.翻译下列句子。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活动了而精神在活动。
(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啊。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形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
①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
②因而都是不自由的
③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
④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
⑤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
⑥也是如此
A.①⑤④②③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③⑥①⑤②④ D.②⑤③④①⑥
B [由关联词及语意来判断,①应排在最前,总体解说原因,排除C、D;由“即使”可知要选的六个句子分为前后两组,①③②为现实,⑤④⑥为假设情况,故知选B。]
9.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图表总体为“中国梦演讲赛”赛事组织的流程图,涉及各类工作及各项要求,只要理清树形图的结构,就不难读懂图意。表述时要注意内在逻辑关系。
[答案] (示例)“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 [先通读大意,语段主要讲“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可以停顿;“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故”表结果,所以在“也”之后可以停顿;“若夫”为发语词,前面可以停顿;“无誉无訾”与“一龙一蛇”结构相同,所以“訾”和“蛇”后面可以停顿;“与时俱化”是一个完整结构,后面可以停顿。所以选择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竖子意为小子,对人的蔑称。
B.明日意为第二天。
C.神农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D.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A [竖子意为童仆。]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得而必”。
A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有误,原文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免于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2)役使外物,却不为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参考译文】
庄子行走在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雁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雁,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您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优游自在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为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刚正,别人就挫伤你;你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只有天道无为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