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5张PPT。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项羽之死山的东面土地方圆神情激昂父老兄弟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只有一百多人能骑马跟随(项王)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项王的军队在垓下驻守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我项羽难道心中没有愧吗我听说汉王用金千斤悬赏我的脑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亲身参加七十多次战斗,抵抗我的人都被打败项王于是半夜起来,在军帐中喝酒Thank you for watching !项羽之死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二、辨识通假
(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的意思)
(2)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三、一词多义
(1)卒
(2)会
(3)乃
四、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东行)
(4)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左走)
(5)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面对)
(6)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
(7)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8)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9)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
(10)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
(1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
(12)此天之亡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五、古今异义
(1)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部分。
(3)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神情激昂。
今义:大方的。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父老兄弟。
今义:父亲和哥哥。
六、文言句式
(1)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判断句)
译文: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2)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定语后置句)
译文: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
(3)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定语后置句)
译文:只有一百多人能骑马跟随(项王)。
(4)项王军壁垓下。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项王的军队在垓下驻守。
(5)籍独不愧于心乎。 (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项羽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6)不忍杀之,以赐公。 (省略句)
译文: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
(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听说汉王用金千斤悬赏我的脑袋。
(8)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项王于是半夜起来,在军帐中喝酒。
(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被动句)
译文:亲身参加七十多次战斗,抵抗我的人都被打败。
(10)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被动句)
译文: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
[资料链接]
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市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做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巧的著作
主要作品
《史记》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 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帝王),30世家(记载诸侯),70列传(记载将相、名士),10表(历史大事记),8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进一步表现他的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作者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
[文本深读]
1.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共描写了三个场面(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作者是如何来表现项羽性格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场面
情节
描写
性格特点
霸
王
别
姬
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
惊——起——饮——歌——泣
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东
城
快
战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乃上马骑,南出,驰走,迷失道,陷大泽,至东城,自度不得脱,表决意快战之决心
勇猛、自负
乌
江
自
刎
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我何面目见之?/不忍杀之,以赐公/吾为若德
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2.在《项羽之死》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垓下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司马迁引述《垓下歌》,有很深的用意。①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是项羽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表现了他对自己武力的自负和心理、性格上狭隘的特点。②第二句“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把眼前的不能自由奔突归结为势态的不利,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过失,从自身找原因。③第三、四句“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写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最后连自己身边的美人也不能保住,充分表现出这位盖世英雄处于末路时的哀怨情怀。所以,这首呜咽悲慨的《垓下歌》不仅反映了项羽性格上的缺陷,也反映了他作为英雄人物感性的一面,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生动饱满。
3.对比阅读《项羽之死》和《鸿门宴》,说一说两篇文章对项羽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表现出来了。②《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
(2)《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4.分析课后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及司马迁的评价,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课后的几首诗歌的观点大致如下: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赞成项羽渡江然后东山再起。②胡曾对项羽的评价:项羽失败是因他弑义帝、去能臣、阻谏议,最终失了民心,已是无力、无颜东山再起了。③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了。④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气节。生作人杰,死为鬼雄,主要是从精神的层面赞美讴歌。⑤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可沽名钓誉,放虎归山。⑥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好战喜功、穷兵黩武,失去人心,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动作描写
在本文中,司马迁描写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时,动作描写的使用起到了生动传神的效果,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这位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定义: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作用:(1)可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等。
(2)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
2.写法指导
运用动作描写手法“两要求”
(1)动作描写要生动、具体、细致。
(2)要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谈谈动作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这几天,我发现妈妈天天都在一针一线地缝着一双棉鞋。她戴着老花镜,右手捏着针线,左手拿着棉鞋,使劲地纳着厚厚的鞋底。虽然家里的门窗都关得严严的,可我还是觉得冷极了。手放在兜里,我都不愿拿出来,可妈妈却仍然一针一针地仔细认真地缝着,她缝几针搓搓手,把手放在嘴边哈口气,暖和暖和又缝起来。望着她为我操劳的身影,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本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勤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主要是通过动作描写的方法来塑造这一形象的。从母亲仔细认真的纳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子女的拳拳爱心。天气寒冷,母亲哈气搓手的动作描写真实形象,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令我们感动不已。
[基础运用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
D.马童面之 面:面对
C [C项,“卒”,终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B [B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A项,代词,你。C项,语气助词,呢。D项,介词,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
B.项王则夜起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D [D项,名词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
D [A项,古:土地方圆;今:某一个区域。B项,古:山的东面;今:山东省。C项,古:身边的侍从或护卫;今:方位名词。]
5.下列对文言句式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以“也”表判断,后一句可翻译为“不是……的错误”)
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麾下骑从者壮士八百余人”)
C.不忍杀之,以赐公(省略句,省略主语和“以”的宾语)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我为何渡”)
D [D项,“为”,句末语气词,与“何”组成“何……为”这一固定结构(固定句式),表反问。]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他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A [“四面楚歌”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记》中记载人物的篇章,是历史传记文章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早期散文成就的典范。一部《史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见《史记》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唐宋以来的文章大家,无不奉《史记》为圭臬。
①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郑樵认定“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③韩愈盛赞“雄深雅健”
④苏辙颂其奇
⑤刘熙载称其逸
⑥柳宗元推尊“峻洁”无比
A.③⑥④②⑤① B.③⑥④⑤②①
C.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B [根据评价人所在的年代先后和句式的整齐性。韩愈与柳宗元同一朝代,刘熙载清代人,由此可断定选B。]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个人抵抗逆境的“精神资本”有多丰厚,①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能够实现“灵魂之壮游”“智慧之攀登”,从而体会到一种超然忘我的乐趣。读书的真正意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姆认为,阅读最大的功用是帮助我们善用孤独和享受孤独。的确,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需要的只是一本书和一盏灯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在本质上和骨子里是在阅读社会、阅读时代、阅读人生。
[答案] ①从他读过的书就能看出来 ②就在于提升自己的境界高度 ③阅读是一种“独行”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修改画横线部分的句式,使之与前文句式一致,语气一致。(字数可增减,标点可改变)
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后写给他朋友的那封著名的《报任安书》中,讲述了他受刑的原因,受刑后痛苦的内心,支持他顽强生活下去的信念和追求。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信中说,他之所以忍辱偷生,是因为在他看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如果伏法受诛抗争圣上的戏弄,回击流俗的讪笑,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须知著述“草创未就”,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决不可就此轻生。况且那些留下传世之作的圣贤人物,都经历过厄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画线句之前的句式为反问句,画线句要与前文句式一致的话也必须改成反问句。
[答案] 须知著述“草创未就”,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怎能就此轻生?况且那些留下传世之作的圣贤人物,哪个没有经历过厄运呢?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 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地在今河南渑池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B.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C.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D.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D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的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割鸿沟而西者为汉”与“鸿沟而东者为楚”结构一致,二者之间应断开,各自内部不用断开,排除A、C两项。根据文中“又”字判断,彭越、田横、齐王信都是“击楚”者,“往往苦楚兵”“绝其粮食”的主语都是彭越,故B项断句不当。选D。]
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B.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
C.项羽“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D [D项,《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违背了盟约。
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B [B项,汉王历数项羽各种罪行的目的不对,原文中没有对应的语意,属主观臆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汉王出来在军中走了走,病得更重了,于是赶快撤军到成皋。
(2)项王把汉王的父母妻子儿女归还给汉王,军中都欢呼万岁,于是各自返回,分离而去。
【参考译文】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没决出胜负,青壮年苦于军旅(征战),老弱疲于转运粮饷。汉王与项羽同时来到广武涧隔着水谈话。项羽打算与汉王单独挑战(以决胜负)。 汉王数落项羽说:“当初与项羽一起受命于怀王,说好先进入关中且先平定关中的人就可以在关中称王,而项羽你背负盟约,最终在蜀汉立我为王,这是你的第一宗罪。项羽你假冒怀王命令杀了卿子冠军,推重自己,这是你的第二宗罪。项羽你救赵之后,应当还军(向上级)报告,而你擅自胁迫诸侯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宗罪。 怀王约定(我们)进入秦地后不要肆意践踏抢掠,而项羽你烧掉秦的宫室,挖了秦始皇的坟墓,私自收缴秦人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宗罪。又强横地杀掉秦的降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宗罪。在新安用诡计坑杀秦军子弟二十万,把他们的将领封了王,这是你的第六宗罪。……项羽你暗中派人在江南弑杀义帝怀王,这是你的第九宗罪。你作为臣子而杀害君主,残杀已投降的俘虏,处理政事不公平,主持盟约却不守信用,天下所不容,简直是大逆不道,又算是你的第十宗罪。我凭借正义之师带领诸侯诛杀你这个凶恶的为害人民的家伙,让受过刑的罪人就能杀掉你项羽,何苦竟与你单独挑战呢!”项羽大怒,俯身用弩射中汉王。 汉王胸部受伤,却摸着脚叫道:“敌人射中我的脚趾了!”汉王因创伤卧病,张良执意请汉王起身行走慰劳军队,以安定士卒,不要让楚军乘机取胜。汉王出来在军中走了走,病得更重了,于是赶快撤军到成皋。
汉王病愈后,向西入关,到栎阳,摆酒慰问当地父老,留四天后,又去军营,在广武驻军。关中的部队又渐渐出动(袭击楚军)。H
这时,彭越率领部队驻扎在梁地,往来困扰楚军,断绝楚军粮食供应。 田横也前往参与。项羽屡次攻击彭越等人,齐王韩信又前来袭击楚军。项羽害怕了,就与汉王立约,把天下(疆土)从中间分开,鸿沟的西面割给汉,鸿沟的东面给楚。项王把汉王的父母妻子儿女归还给汉王,军中都欢呼万岁,于是各自返回,分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