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1张PPT。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阿房宫赋2345678910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天气11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珠宝等物12比喻金玉珠宝等物可惜13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灭族秦国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14光如明星闪亮,那是(宫人)打开了梳妆的镜子函谷关被攻破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Thank you for watching !阿房宫赋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缦回(màn) 椒兰(jiāo)
辘辘(lù) 杳不知(yǎo)
粟粒(sù) 逦迤(lǐ)(yǐ)
锱铢(zī) 囷囷(qūn)
蜀山兀(wù) 不霁何虹(jì)
尽态极妍(yán) 鼎铛玉石(chēnɡ)
金块珠砾(lì) 妃嫔媵嫱(yìnɡ)
辇来于秦(niǎn) 剽掠其人(piāo)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jiàn)
庾(yǔ) 参差(cēn)(cī)
呕哑(ōu)(yā)
二、一词多义
(1)爱
(2)族
(3)怜
(4)使
(5)之
三、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作动词,灭族)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4)朝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弄丝弦、奏乐)
(5)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7)燕赵之收藏(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8)韩魏之经营(动词作名词,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珠宝等物)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形容词作动词,哀叹;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四、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2)而气候不齐
古义:天气。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燕赵之收藏
古义: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今义:收集,保藏。
(4)韩魏之经营
古义: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泛指计划和组织经济事业。
(5)齐楚之精英
古义:比喻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常比喻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
(6)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使人怜悯。
五、文言句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
译文: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判断句)
译文:灭族秦国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
译文: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译文:光如明星闪亮,那是(宫人)打开了梳妆的镜子。
(5)函谷举。 (被动句)
译文:函谷关被攻破。
[资料链接]
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杜牧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
《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樊川文集》等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赋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丽的辞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赋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这样几个阶段。
[文本鉴赏]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文本深读]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是叙事,第二部分(第三、四段)是议论。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第一段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第二段写宫廷生活的奢靡、腐朽。这两段又是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写得条理井然。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带有抒彩的议论:第三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第四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指当时统治者)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历史的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层次清晰。
2.文章第一段在写阿房宫的景象时可分为几层?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并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3.文章末段“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这样文章感情充沛,起到强有力的抒情效果。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所处的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即给当朝的统治者委婉地提出警告,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而留给后人以悲哀。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排比手法
《阿房宫赋》遣词造句无比华美,思想深刻,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本文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充满了激情,语言精美,富于文采;有时骈散兼行,于整齐中有变化;有时比喻贴切,生动形象;有时运用排比手法,使文章气势充沛。
定义: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作用:(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丰沛。
(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收到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的效果。
2.写法指导
运用排比手法“两要求”
(1)必须从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2)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C [A项,动词,统一;数词,一次;B项,动词,喜欢;动词,吝惜;C项,都是动词,拿;D项,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末语气词,不译。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项,名词,……的人;用在句首的发语词,引发议论。D项,都为介词,比。]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C.骊山北构而西折
D.燕赵之收藏
B [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状语;D项,动词作名词。]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C.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覆盖)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文中是指宫内的天气状况)
B [B项,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秦人不暇自哀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A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下列关于课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A [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杜牧诗歌的虚实处理和运用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A [联系三个动词“发现”“把握”“创造”的递进关系可确定答案为A项或D项。而“虚与实”必源于“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这个状语放在前句,后句的“虚与实”才有所凭依,因此选A项。]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①________________,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答案] ①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 ②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 ③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高手的原因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B.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C.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D.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D [解答断句题时,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等断句技巧进行初步排除错误选项。由语段中的“……者,……也”判断句的标志,可以排除A、C两项。“宜”为动词“应该”,“然”是“宜”的宾语,不应断开,可排除B项,故答案选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古代的一种说明文体。是一种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B.“兵革”,指兵器及甲胄等军械装备。亦引申指军旅、军事、战争或兵将等。
C.“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太宗”,皇帝庙号。开国第二代君主多以此称呼。如唐太宗、宋太宗。
A [A项,“论”,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指出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虑不周到。
B.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由古及今,阐述了“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道理。
C.作者认为,很多事情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统治者唯有顺应天命,积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保持发展。
D.文章把朝代兴亡的一切问题归之于天道,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但本文毕竟触及了封建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后世君主有警戒的作用。
A [A项,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应是“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并不是考虑不周,而是天命使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秦始皇的时候,剿灭诸侯,统一了天下。
(2)思虑的重心在这边而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
(3)这是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忽略那些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动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的时候,剿灭诸侯,统一了天下,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皇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而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它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唐太宗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而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最终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出当代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而且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而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那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的子孙,即使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亡他的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