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5单元 1 《六国论》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5单元 1 《六国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1:03:22

文档简介

课件81张PPT。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六国论23456789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它的实际数目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10泛指祖辈、父辈先例智谋和力量11在于割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这就是用兵的功效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1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的五国齐国不对秦国亲附13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六国论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赂秦(lù)         思厥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ínɡ) 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邯郸(Hán)(dān)
草芥(jiè) 日削月割(xuē)
为国者(wéi) 胜负之数(shù)
下咽(yàn) 殆尽(dài)
二、一词多义
(1)速
(2)兵
(3)故
(4)得
(5)与
(6)非
(7)向
(8)以
三、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4)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5)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
(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四、古今异义
(1)至于颠覆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2)其实百倍
古义:它的实际数目。
今义:事实上。
(3)思厥先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五、文言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2)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4)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句)
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5)齐人勿附于秦。 (状语后置句)
译文:齐国不对秦国亲附。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省略句)
译文:(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的五国。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省略句)
译文: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
(8)举以予人。 (省略句)
译文: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9)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第二个“为”字表被动)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资料链接]

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
主要作品
著有《嘉祐集》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1.文学常识

“论”是古代散文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是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国“赂秦”而亡,提醒治国的人吸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文化常识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启用“八大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文本鉴赏]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在赂秦,来批评当朝的统治者不能一味贿赂契丹、西夏,应该对他们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否则,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文本深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的。
2.课文第二段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词,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却如弃草芥;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3.课文第三段的论点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随之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使论证完备周密。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4.第五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是在前面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古讽今,给北宋当权者提出了警告,勿蹈秦国灭亡六国的覆辙。作者的观点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论证 
本文在一个“赂”字上,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契丹、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
定义: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是指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
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观点更鲜明。特别适合本身就含有对比因素的题目,如《俭与奢》《索取与奉献》等。
2.写法指导
运用对比论证手法“三要求”
(1)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手法。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要找准所要对比材料的差异。
(3)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3.迁移运用
请以“开卷有益”为话题,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可以毒害人,甚至能置人于死地。吃药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作用。读书是有益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人有好处。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不好的书可以让人深受其害。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开卷”只是在有益的前提下,而不是随便什么书都可以拿来读。所以,真正会读书的人,首先是一个独具慧眼,会选择书去读的人。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A项,名词,弊病/名词,弱点、毛病;B项,动词,爱惜/动词,吝惜;C项,代词,有人/副词,或许;D项,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路曼曼其修远兮
D [D项,语气词,A、B、C三项均为代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A.①⑥⑦        B.②④⑦
C.①④⑥ D.③⑤⑥
C [①④⑥名词作状语,②⑦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思厥先祖父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D [①颠覆:推翻,摧毁,灭亡。 ⑥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③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要。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⑤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⑦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5.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A [B、C、D三项均为被动句,A项是状语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认为贿赂秦国的诸侯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的《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答案] (1)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2)暴霜露 斩荆棘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唐代知识分子不囿于书斋生活,读书之外喜好游历天下。特别是盛唐时期,当时社会财富充足,国库殷实,民生稳定,道路畅通,社会秩序良好。这为读书人的游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吸引
②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生
③广交天下诗友
④寻求从政的道路
⑤走出书斋
⑥他们为昂扬的时代精神所鼓舞
A.①⑥④⑤②③ B.⑥①⑤②③④
C.⑥③①⑤④② D.⑥①⑤④③②
B [作答本题,要在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所给的六个句子。通过分析可知,⑥中出现的“他们”是六个句子统一的主语,所以⑥应放在首位。据此可以排除A项。而①中的“为……所……”结构与⑥的结构一致,故①应紧跟⑥后。据此可以排除C项。④“寻求从政的道路”是②③的目的,应放在最后。据此可知答案为B项。]
8.下面是中学生刘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请找出五个有问题的词或句子,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尊敬的馆长:
您好!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酷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提两点建议,请采纳。
首当其冲,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谢谢!
此致
敬礼!
刘 星
2018年3月3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震慑”是“震动使害怕”的意思,不符合语境,可改为“震撼”。“采纳”指“接受(意见、建议、要求等)”,语气强硬,表达不得体,可改为“考虑”。“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不是表示顺序,可改为“首先”。“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太过绝对。可把“能”改为“有可能”。“就能”太绝对,“增大藏书量”不一定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可改为“增大藏书量,为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创造条件”。
[答案] ①震慑;②采纳;③首当其冲;④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⑤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9.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图表1        图表2
图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表2:公共图书馆服务社区延伸必要性
(1)给图表1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不超过6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表1数据柱下方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对“为什么不去公共图书馆”的解释,标题可以是“没有使用过公共图书馆的原因”。(2)可根据两个图表中的要素来作答,图表1中“距离太远”占比最大,图表2中“非常必要”“必要”占比最大,可分别从这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没有使用过公共图书馆的原因
(2)①在没有使用过公共图书馆的原因中,“距离太远”占比最大。②超过90%的市民认为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将服务延伸到社区。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六国论
苏 辙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A [解题时,首先通读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借助断句技巧和关键词语进行初步排除错误选项。由语段中的“矣”为句末语气词,可排除D项。由“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语意来看,“秦兵未出”与“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应是对应的,说的是“秦兵”与“天下诸侯”的行为,故可排除B、C两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
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
B [B项,“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追逐,追击”。]
12.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的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D [D项,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苏辙的没有采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
(2)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参考译文】
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又建议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