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5单元 2 《伶官传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5单元 2 《伶官传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1:04:09

文档简介

课件77张PPT。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伶官传序与“天命”相对,指人力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精神、气势 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这是自然的道理这三者是我的遗恨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并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Thank you for watching !伶官传序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伶官(línɡ)   契丹(Qì)
锦囊(jǐn)(nánɡ) 沾襟(jīn)
仇雠(chóu) 勖勉(xù)
困于所溺(nì) 逸豫(yì)(yù)
信函(hán) 俳优(pái)
系燕父子以组(xì)
二、一词多义
(1)微
(2)困
(3)告
(4)盛
(5)其
三、词类活用
(1)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
(2)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
(3)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5)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6)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推究)
(7)而告以成功(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8)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作名词,有谋有勇的人物)
(9)乱者四应(形容词作动词,作乱)
(10)忧劳可以兴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
(11)逸豫可以亡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四、古今异义
 (1)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3)其意气之盛
古义:精神、气势。
今义: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五、文言句式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判断句)
译文: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2)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
译文:这三者是我的遗恨。
(3)自然之理也。 (判断句)
译文:这是自然的道理。
(4)请其矢,盛以锦囊。 (状语后置句)
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
(6)而告以成功。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并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8)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译文: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资料链接]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散文说理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主要作品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集》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循,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慨,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边的说明性文字,一般是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评价作品等。如《滕王阁序》,又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正文前的小序,本文也属此类。赠序则是唐代兴起的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事实,阐明了国家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要重蹈覆辙。
[文本深读]
1.本文从文章的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来看似乎有些不妥,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2.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庄宗“盛”的原因是“忧劳”,而“衰”的原因是“逸豫”。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成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
3.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由课文的第一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将运用例证法,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这句话,可以看出下面将要以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论证的依据。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欧阳修的这篇《伶官传序》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以“得天下”之“盛”和“壮”,与下文写“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定义:“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是常见的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这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与此正相反。这样可以使上下文形成对比,使所写的对象有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作用:(1)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2)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2.写法指导
运用抑扬手法“两要求”
(1)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总有一个主次之分。
(2)要找出抑与扬的内在联系,必须找到二者相通的桥梁,才能完成由抑到扬或由扬到抑的艺术转化。
3.迁移运用
请你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花”“鸟”等,恰当地运用“欲扬先抑” 或“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对花的感情,一直很淡漠。虽然说爱花的父母在院子里养了很多花,使得不大的庭院一年四季都孕育着盎然的生机,但我还是没有因此而对花产生好感。尤其是那株去年才移植来的白兰,由于它太柔弱太不起眼了,我几乎忘却了它的存在。没想到今年夏天,白兰花竟婷婷袅袅地绽放了不少,院子里也弥漫着阵阵清香。这个情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对花的认识由这一株白兰花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
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D.及凯旋而纳之(收藏)
A [A项,“原”是动词,推究,推其本源。]
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莫能与之争
D.当与秦相较
B [B项,动词,给;A、C、D三项均为介词,和。]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
C.仓皇东出 D.负而前驱
B [A、C、D三项中的名词“夜”“东”“前”属于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B [B项,均为“忧虑辛劳”的意思。A项,“人事”,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指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C项,“至于”古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以至于”;今常作另提一事的连词。D项,“从事”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按某种方法处理”。]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B [B项,应是“负锦囊而前驱”。]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了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
②学会抓住关键词语
③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
④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⑤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⑥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A.①④⑤②⑥③ B.①④②⑤③⑥
C.②①⑤④⑥③ D.②①④⑤③⑥
B [首先要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备选的句子,把握中心;然后分析标点符号方面的提示;接着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联。这段文字主要是说如何学习文言叙事,先要反复朗读,然后是提要钩玄、抓关键词语,以此来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最后达成目的。]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修身,简单的定义就是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古人的修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境界性,鼓励人们不要被当前状态击倒。即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然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人面临的是激烈的职场竞争压力,需要通过修身来达到心理等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 ②绝大多数现代人已经不为生计所忧 ③现代人的修身与古人的修身不同
9.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有些欠妥。可那人已经走远了,他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作了修改。“这不还和原稿一样吗?”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仔细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连词“而”;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为什么对欧阳修最后增加两个连词“而”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所以,应侧重于赏析虚词的语境作用。
[答案] 改句中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C.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D.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
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意思是“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奏章陈述治国的策略”,排除A、C两项。“国计使”为官职名,排除D项。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 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A [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进士”科目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做御史大夫时,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诬告”错,李琪擅改试摄名衔是事实,因此萧顷对此事的告发不是“诬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有任用。”
(2)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
【参考译文】
李琪,字台秀。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李琪十三岁时,所作词赋诗颂,被王铎大加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里派人带着《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李琪,他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会在文坛称雄。”
昭宗时,李谿父子凭借文学才华而知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后很惊异,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就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是后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知名,后来考中了进士。天复初年,李琪被授予武功县尉的职位,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担任谏官宪职,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他必定会上奏章评论,文辞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梁祖接受禅让登基,征召李琪进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梁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写的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宠爱优待超出同辈。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天下。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庭很和睦。贞明、龙德年间,当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戒惕谨慎深沉缜密,李琪倜傥自负,不拘小节。中书省回答皇帝的问话,多按李琪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恰逢李琪委任官吏,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发,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李琪被赵岩等人所救,被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
庄宗进入汴京,早就听说李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李琪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各地发大水,国家财富不够充足,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奏章陈述治国的策略。李琪所呈奏章有数千言。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等到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李琪当时是御史大夫,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自杀了殿直马延。李琪虽然曾经上奏章弹劾过他,但言辞意旨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多次上奏章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从这以后,李琪更受掌权的重臣的猜忌,凡是李琪上奏章说的事,无不听到风声就横加阻止。
长兴年间,李琪死于福善里家中,享年六十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