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5单元 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5单元 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1:05:24

文档简介

课件83张PPT。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3456789……的原因把……当作10于是、就 11庖丁,是杀牛的人内外不一致,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轮扁,是造车轮的人12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播着他的话,把它作为话柄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Thank you for watching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筼筜谷(yún)(dānɡ)    蜩腹(tiáo)
兔起鹘落(hú) 斫轮者也(zhuó)
持缣素(jiān) 相蹑(niè)
近语士大夫(yù) 箨龙(tuò)
曝书画(pù) 畴昔(chóu)
亲厚无间(jiàn) 子由为《墨竹赋》(wéi)
遗余(wèi) 偃竹(yǎn)
笔砚(yàn) 荟萃(huì)(cuì)
轮扁(piān) 少纵则逝(shāo)
二、辨识通假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通“稍”,稍微)
三、一词多义
(1)具
(2)发
(3)识
(4)过
四、词类活用
(1)近语士大夫(名词作动词,告诉)
(2)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作动词,养老)
(3)余因而实之(形容词作动词,证实)
(4)与可厌之(形容词作动词,厌恶)
(5)初不自贵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
五、古今异义
(1)而心识其所以然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2)吾将以为袜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3)余因而实之
古义:于是、就。
今义:表结果。
六、文言句式
(1)庖丁,解牛者也。 (判断句)
译文:庖丁,是杀牛的人。
(2)轮扁,斫轮者也。 (判断句)
译文:轮扁,是造车轮的人。
(3)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判断句)
译文:内外不一致,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
(4)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状语后置句)
译文: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
(5)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
(6)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省略句)
译文:文人们传播着他的话,把它作为话柄。
(7)吾将以为袜。 (省略句)
译文: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
[资料链接]

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又名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主要作品
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

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的表兄。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与可赴湖州任所途中于陈州宛丘驿卒。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文本鉴赏]
本文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文本深读]
1.本文借画竹阐发了哪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胸有成竹:“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意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②心手相应:“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其含意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
2.文中通过哪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脱俗、淡泊。②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其风趣、旷达。③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
3.此文作为纪念亡友的文章,对文与可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又是如何来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他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表示称赞,而对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悲痛。
(2)作者的这种感情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①借助对二人交往中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在“乐”事的叙述中凸显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个“乐”又与失友的“悲”形成了反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②借助典故抒发感情。③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
4.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
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与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出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借物喻人 
本文内容丰富,有对绘画理论的议论,有对两人友情的渲染,有对人物个性的勾勒,有对生活细节的描摹,有对亡友深情的抒发。通篇以画作为主线,以怀友为中心,这里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苏轼崇拜表兄的墨竹画,更钦佩表兄那如竹一般的节操,将文与可视作竹的化身。
定义: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皆可,是作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作用:(1)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
(2)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写法指导
运用借物喻人手法“两要求”
(1)所描述事物的特点, 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
(2)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文章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3.迁移运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借物喻人” 的写作方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还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的确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为《墨竹赋》以遗与可(遗留)
B.而读书者与之(许可,同意)
C.月落庭空影许长(如此的,这样的)
D.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从前)
A [A项,“遗”读wèi,给予,馈赠。]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B.①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C.①乃见其所欲画者
②《筼筜谷》其一也
D.①足相蹑于其门
②袜材当萃于子矣
D [A项,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B项,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把。C项,①代词,他/②代词,其中的。D项,①②都是介词,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A.余因而实之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D.初不自贵重
B [例句: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剑一样”。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指实际情况,此处译为“证实”。B项,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里”。C项,动词活用作名词,本指“萌发”,此处译为“嫩芽”。D项,“贵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废卷而哭失声
B.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C.余因而实之
D.吾将以为袜
A [A项,“失声”古今意义都是指悲极气咽,哭不成声。B项,古义:连词,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C项,“因而”古义为“于是”;今义:表结果。D项,“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5.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庖丁,解牛者也
②吾将以为袜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④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⑥足相蹑于其门
⑦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⑧轮扁,斫轮者也
A.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B.①②⑦/⑤⑧/③④⑥
C.①⑧/⑦/②④⑥/③⑤
D.①⑧/②⑦/④⑥/③⑤
D [①⑧判断句,②⑦省略句,④⑥状语后置句,③⑤定语后置句。]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 B.③⑤
C.①③ D.④⑤
A [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
(2)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3)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从前跟我戏笑的话,以表明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8.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花红柳绿,秋叶飘零,催万物促轮回,大自然拥有神奇的魔力。
材料:
奇特 奇妙 雄奇
显生机竞自由 展辽阔状雄伟 积微渺汇壮阔
瑰丽山河 积土成山 种子发芽 聚水成涓 浩瀚大海 鲜花开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从示例来看,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连续两个短语,一个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连动句,还有一个是具有完整主谓宾的句子。从句式来看,“大自然拥有……的魔力”是一个固定句式,需要填充的是“魔力”前的定语。从语意上看,第三句的两个动宾短语的内容分别对应第一句和第二句,第四句则由此生发对大自然魔力的感慨。于是,从“显生机竞自由”的内容来看,“种子发芽,鲜花开放”应放置在此句之前,后面对应的应该是“奇特的魔力”。从“展辽阔状雄伟”的内容来看,“瑰丽山河,浩瀚大海”应放置在此句之前,后面对应的应该是“雄奇的魔力”。从“积微渺汇壮阔”的内容来看,“积土成山,聚水成涓”应放置在此句之前,后面对应的应该是“奇妙的魔力”。
[答案] (示例)①种子发芽,鲜花开放,显生机竞自由,大自然拥有奇特的魔力。②瑰丽山河,浩瀚大海,展辽阔状雄伟,大自然拥有雄奇的魔力。③积土成山,聚水成涓,积微渺汇壮阔,大自然拥有奇妙的魔力。
9.清代画家郑板桥在描述自己的画竹经验时曾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变,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下面是郑板桥竹画创作过程的简图,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这一创作过程。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先要仔细读懂郑板桥竹画创作过程的简图,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并运用简洁连贯的语言将这一创作过程表述出来。注意创作过程的四个阶段和字数的限制。
[答案] 现实生活中的竹子,经过画家的审美选择,成为画家眼中的竹子,再经过改造加工,成为画家胸中的竹子,最后经画家之手便成为画卷中的竹子。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听,字正思,七岁以荫为协律郎。吐突承璀讨王承宗,以听为神策行营兵马使。既战,斩贼骁将,宪宗壮之,诏图状以献。承璀数问听计,卒缚卢从史。迁左骁卫将军,出为蔚州刺史。州有铜冶,自天宝后废不治,民盗铸不禁。听乃开五炉,官铸钱日五万,人无犯者。徙安州。会观察使柳公绰方讨蔡,以听典军,一二咨之,声振贼中。
帝讨李师道,出听楚州刺史。淮南兵绵弱,郓人素易之。听日整勒,士皆奋,即掩贼不虞,降之。以功兼御史大夫。徙灵盐。部有光禄渠,久废,听始复屯田以省转饷,即引渠溉塞下地千顷,后赖其饶。
穆宗初立,幽、镇反,择名臣节度太原者代裴度,使统兵北讨。始,听为羽林时,有骏马,帝在东宫,使左右讽取之,听自以身宿卫,不敢献。于是帝曰:“李听往在军中,不与朕马,是必可任。”乃授检校兵部尚书,充河东节度使。以功封凉国公。
王廷凑之乱,诏听悉兵屯贝州,史宪诚惧听因取道袭之,衷甲候诸郊。听敕士櫜[注]兵野次,魏人乃安。宪诚既请朝,魏人怨,诏听兼帅魏博。听迁延不即赴,魏遂乱,杀宪诚。于是御史中丞温造等劾奏魏州乱,宪诚死,职繇于听,请论如法。天子不罪也,罢为太子少师。
拜邠宁节度使。邠署相传不利治垣舍,前刺史视其坏,莫敢葺。听曰:“将出凿凶门,何避治署邪?”亟使完新之,卒无异。以疾求还。卒,年六十一。
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选自《新唐书·李听传》,有删改)
【注】 櫜(ɡāo):收起(兵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B.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C.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D.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A [解答断句题时,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或诫之”指有人劝诫李听,“听曰”是李听的回答,句意通顺,故应在“听”前断开,排除C、D两项。“家声在人”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B项,选择A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羽林,即羽林军,又称羽林卫,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
C.公,爵位,是古代天子对贵族和功臣的封赐。古代,五等爵位指公、侯、伯、仲、男。
D.论,“衡量、评定”的意思。在文中是“判罪”的意思,即根据事实或证据判定罪行。
C [C项,五等爵位指公、侯、伯、子、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听有计谋,懂军事。承璀和柳公绰都多次听取了李听的计谋,或俘获了卢从史,或声威震动贼人;李听任楚州刺史时,打败敌人,因战功升官。
B.李听被穆宗赏识。穆宗认为李听值得重任,这是因为穆宗曾暗示身边的人向李听索要一匹骏马,李听没有因为穆宗是皇帝就把骏马献给他。
C.李听是个武将,但也善于治理地方。他任蔚州刺史,采取措施,制止了民众私自铸铜钱的行为;他在灵盐任职时,疏通废弃水渠,给百姓便利。
D.李听敢于破除迷信。他在邠宁任职时,官署相传修房屋不利,不敢修理损坏了的房子,而李听不信这个邪,派人修缮,最终没有发生什么灾异。
B [“李听没有因为穆宗是皇帝就把骏马献给他”错误,由原文“始,听为羽林时,有骏马,帝在东宫,使左右讽取之”可以看出,穆宗暗示身边的人索要骏马时还是太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战,斩贼骁将,宪宗壮之,诏图状以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日整勒,士皆奋,即掩贼不虞,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战以后,杀了敌军的勇将,宪宗赞赏他,命令画他的图像进献给朝廷。
(2)李听每天整顿训练,士兵全都振作起来,随即趁敌人不备发动攻击,使敌人投降。
【参考译文】 
李听,字正思,七岁时因为祖上的功劳被授予协律郎。吐突承璀征讨王承宗,任用李听为神策行营兵马使。交战以后,杀了敌军的勇将,宪宗赞赏他,命令画他的图像进献给朝廷。承璀多次向李听询问破敌的谋略,终于俘获了卢从史。李听升任左骁卫将军,出任蔚州刺史。蔚州有炼铜厂,从天宝以后就荒废无人管理,民间偷着炼铜铸钱,不能禁止。李听就开了五个炼铜炉,官府每天铸五万钱,没有谁敢犯法私铸。调任安州。恰好观察使柳公绰要讨伐蔡州,任用李听掌管军务,逐一和李听商量,声威震动贼人。
皇帝讨伐李师道,李听出朝任楚州刺史。淮南的军队软弱,郓人一向轻视他们。李听每天整顿训练,士兵全都振作起来,随即趁敌人不备发动攻击,使敌人投降。因功劳兼任御史大夫。调任灵盐。境内有光禄渠,长时间淤塞废弃不用,李听开始恢复屯田用来节省转运的费用,随即疏通水渠灌溉塞下土地达千顷,后来此地依靠这个富饶。
穆宗刚继位,幽、镇两地反叛,朝廷挑选名臣任太原节度使代替裴度,命他统兵向北讨伐。当初,李听做羽林时,有一匹骏马,穆宗当时是东宫太子,让身边的人向李听暗示索要,李听认为自己身负保卫皇宫的重任,不敢进献。到这时穆宗说:“李听以前在军中,不送给朕骏马,他一定能胜任。”于是任命他为检校兵部尚书,担任河东节度使。因功劳封为凉国公。
王廷凑叛乱,朝廷命令李听率全军驻扎贝州,史宪诚惧怕李听趁借路之机袭击他,就内穿甲衣在郊外迎候。李听命令士兵收起武器在野外驻扎,魏州人才安心。史宪诚归顺朝廷以后,魏州人怨恨,朝廷命令李听兼任魏博统帅。李听拖延着没有立即去魏州上任,魏州于是发生了叛乱,杀死了史宪诚。于是御史中丞温造等人弹劾说魏州叛乱,史宪诚被杀死,是由李听失职造成的,请求按法律治罪。天子没有治罪,罢为太子少师。
授邠宁节度使。邠州官署相传不利于修建围墙房舍,前任刺史看到房屋损坏了,也不敢修缮。李听说:“将帅都能穿过凶门而出,何须避讳修缮官署?”立即派人将官署修缮一新,结果并没有什么灾异发生。因病请求回家。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李听处事苛刻烦琐,急于聚敛,极尽所欲,大肆装饰车马服用珍视玩赏之物。有人劝诫他,李听说:“家门声名在于人,如果显示出颓败衰落,恐怕就无法显明尽忠立功者所获取的成效,我想通过夸饰而劝勉他人尽忠立功罢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