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6单元 5 推荐作品:《游沙湖》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6单元 5 推荐作品:《游沙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1:10:38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推荐作品:游沙湖Thank you for watching !推荐作品:游沙湖
[助读链接]
兰溪,在今湖北浠水东,水出竹箬山,其侧多兰,唐置兰溪县。元丰二年十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三月,苏轼因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好几天,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基础自测]
一、一词多义
(4)与
[答案] (1)动词,观察 动词,帮助 名词,福相 代词,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我 副词,互相 (2)动词,听说 动词,知道,懂得 动词,闻名,出名 (3)代词,这 动词,认为……正确 形容词,正确 表示判断 (4)介词,和 连词,和 动词,给予 动词,亲附、亲近 动词,赞成 句末疑问语气词,吗 (5)表约数 动词,答应、允许 动词,期望 名词,处所 代词,这样
二、词类活用
(1)君看流水尚能西(名词作动词,向西流)
(2)下临兰溪,溪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
(3)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三、古今异义
(1)书不数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数目的文字或符号。
(2)辄深了人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的意愿、想法。
[答案] (1)几个字。(2)别人的意思。
四、文言句式
(1)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买田其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是沙湖。
(2)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3)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
[文本鉴赏]
本文题为《游沙湖》,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文本深读]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是怎么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作者因为得疾,遇到了一个人——庞安常。而庞安常这样的“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作者却只善于抓住他的特点,选取一两个典型事例点化成文,重点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文章用字极少,但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人物个性极为鲜明。
2.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谁道人生无再少?——《乐府·相和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基调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②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