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北渚(zhǔ) 目眇眇(miǎo) 罾(zēnɡ)
庑门(wǔ) 芳椒(jiāo) 薜荔(bì)
擗(pǐ) 褋(dié) 搴(qiān)
袅(niǎo) 白(fán) 澧水(lǐ)
白芷(zhǐ) 修葺(qì) 荪草(sūn)
兰橑(lǎo) 帷帐(wéi) 衣袂(mèi)
水裔(yì) 九嶷(yí) 汀洲(tīnɡ)
二、词语释义
(1)帝子降兮北渚 ( )
(2)目眇眇兮愁予 ( )
(3)袅袅兮秋风 ( )
(4)登白兮骋望 ( )
(5)与佳期兮夕张 ( )
(6)鸟何萃兮中 ( )
(7)荒忽兮远望 ( )
(8)观流水兮潺湲 ( )
(9)缭之兮杜衡 ( )
(10)擗蕙櫋兮既张 ( )
(11)疏石兰兮为芳 ( )
(12)合百草兮实庭 ( )
(13)九嶷缤兮并迎 ( )
(14)搴汀洲兮杜若 ( )
(15)将以遗兮远者 ( )
(16)时不可兮骤得 ( )
(17)聊逍遥兮容与 ( )
(18)聊逍遥兮容与 ( )
[答案] (1)水边的浅滩 (2)向远看的样子 (3)微风吹拂的样子 (4)纵目远望 (5)约会 (6)聚集 (7)迷迷糊糊的样子 (8)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9)缠绕 (10)剖开 (11)散布 (12)充满 (13)众多 (14)采摘 (15)用来 (16)轻易,一下子 (17)姑且 (18)从容自在的样子
三、名句默写
(1)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白兮骋望,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罾何为兮木上?
(4)荒忽兮远望,____________________。
(5)闻佳人兮召予,____________________。
(6)荪壁兮紫坛,____________________。
(7)九嶷缤兮并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洞庭波兮木叶下 (2)与佳期兮夕张 (3)鸟何萃兮中 (4)观流水兮潺湲 (5)将腾驾兮偕逝 (6)播芳椒兮成堂 (7)灵之来兮如云
[资料链接]
简介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屈原一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后来又遭遇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异常,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
主要作品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洞庭湖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而显得特别有名。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这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有关,这都是屈原创作《湘夫人》和《九歌》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楚辞体
楚辞体产生于战国中晚期长江流域的楚地,是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解放,开启了我国诗歌的第二个春天。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
[文本鉴赏]
《湘夫人》这首诗抒情主人公是湘君。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时忧愁、懊恼的心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深挚的爱意以及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文本深读]
1.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是湘君和湘夫人。②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因为诗歌主要写了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
2.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湖,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3.文中写湘君为湘夫人装饰爱巢的名花香草的诗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作用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了赋的铺陈手法。描写了室内外建造的精美、造型的独特、原料的香美、装饰的考究等,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着、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②运用了用香草、香木比兴的手法。明写美物、美事,暗写美的人、美的心。其作用是美化环境,渲染气氛,活现出一个一切都无限美好,处处喜气洋溢的氛围,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为人间看不到的绚丽多彩的奇幻境界。
4.阅读全诗,分析湘君在等待湘夫人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刚到约会地点,不见湘夫人时的忧愁。②盼等湘夫人到夜幕降临时,愁情加深,一直发展到懊恼。③在过去与湘夫人多次见面未敢表明爱慕之心的追悔中,心情更加痛苦,以至于神志恍惚。④在恍惚中进入了对幸福生活的幻想,从而达到了全诗感情的高潮。⑤最后离开时无可奈何的宽解。总而言之,经历了盼望与思恋到寻找与梦幻再到梦灭与思念的过程。
5.联系作者分析,屈原写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与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②这首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着,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远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哀怨、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工笔细描法
本诗以男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诗歌中运用了工笔细描的艺术手法,使用大量的香草意象,构建湘夫人的爱巢,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定义:工笔细描的方法就是将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所感知的事物的形体、情态、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感受等细致地描写出来的一种方法。描写时常采用形容、修饰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细腻的笔法对描写对象从正面进行充分且具体的描绘刻画。
作用:(1)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使所描写的情景更加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写法指导
运用工笔细描手法“两方法”
(1)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
(2)营造浓重的环境氛围,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迁移运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工笔细描”的写作方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目眇眇兮愁予 愁:使……发愁
袅袅兮秋风 袅袅: 微风吹拂的样子
B.与佳期兮夕张 张:张设罗帐
观流水兮潺湲 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C.擗蕙櫋兮既张 擗:剖开
缭之兮杜衡 缭:缠绕
D.捐余袂兮江中 捐:捐献
搴汀洲兮杜若 汀:水中平地
D [D项,“捐”,丢弃。]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眇眇兮愁予(名词作动词,举目)
与佳期兮夕张(名词作动词,约会)
B.洞庭波兮木叶下(名词作动词,水波泛动)
荪壁兮紫坛(名词作动词,用荪草装饰;用紫贝筑)
C.桂栋兮兰橑(名词作动词,用桂树做;用兰草做)
辛夷楣兮药房(名词作动词,用辛夷做;用白芷装饰)
D.罔薜荔兮为帷(名词作动词,编织)
狼吞虎咽(名词作动词,像狼一样;像虎一样)
D [D项,“狼”“虎”的用法为名词作状语。]
3.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B项,“舟载愁”为拟人,其他三项运用的都是比喻。]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湘夫人》中表达湘君不得与湘夫人相见后自我安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景染情”,描绘了一幅秋风图,使洞庭湖如在眼前。
(3)诗中极言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驰马在沅湘之间寻觅之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2)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3)朝驰余马兮江皋 夕济兮西澨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屈原的《湘君》,完成5~6题。
湘 君
屈 原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
桂櫂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鼌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美丽的湘夫人在作了一番精心的打扮后,乘小船兴致勃勃地来到与湘君约会的地点。
B.“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此句说湘夫人见到湘君到来,高兴地吹起了排箫。
C.第二段写湘夫人驾着轻舟向北往洞庭湖去寻找,忙碌地奔波在湖中江岸。
D.第三段主要写湘夫人经过多方努力不见湘君之后对湘君“心不同”“恩不甚”“交不忠”“期不信”的一连串斥责。
B [B项,“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意思是说不见湘君前来,在失望中吹起了哀怨的排箫。]
6.《湘夫人》和《湘君》都写到了反常的现象,请从本诗中找出这类诗句,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通读全诗,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诗句中反映出反常现象的诗句——“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然后分析该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 本诗中的“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以“到水中去采薜荔,到树梢上去采芙蓉”这种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作比兴,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总结自己的追求不过是一种徒劳而已,强调爱而不见的事与愿违。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
[宋]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7.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促人去展开联想。
B.陈诗描写诗人年老病缠,终不得出门游春,作者借风势由猛而微,描写了清明一天中情绪的微妙变化。
C.吴诗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看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D.这两首诗都抓住“清明日暮”的景色优美宜人、明丽清新这一特征进行歌咏,都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归隐的情怀。
D [D项,“向往归隐的情怀”表述有误,在两首诗中均未提及“归隐”之意。]
8.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于这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分析,可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归纳。吴惟信的诗歌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而陈与义的诗歌则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答案] 吴诗:侧面描写。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而归,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莺于柳林间啼鸣飞翔,可见景色清丽宜人。陈诗:对比反衬。诗人于清明卧病,处境冷清,内心压抑凄楚。而城内外人声鼎沸,节日气氛浓烈;两相对照,更见凄恻之情。(或答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后两句写诗人凝神注目,一改诗歌凄楚之情。微风习习,杨柳依依,顿觉百媚俱生、神爽志清。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