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蜀 相Thank you for watching !蜀 相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黄鹂(lí) 频(pín)
未捷(jié) 泪满襟(jīn)
二、词语释义
(1)锦官城外柏森森 ( )
(2)三顾频烦天下计 ( )
(3)两朝开济老臣心 ( )
[答案] (1)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拜访 (3)开创;扶助
三、名句默写
(1)丞相祠堂何处寻?____________________。
(2)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4)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 (1)锦官城外柏森森 (2)隔叶黄鹂空好音
(3)三顾频烦天下计 (4)出师未捷身先死
[资料链接]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有1 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
《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文本鉴赏]
这首诗怀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怀念,也表达了对其尽忠报国的歌颂和功业未成的惋惜和慨叹,表现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文本深读]
1.诗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作者自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成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作者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地落空了。作者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这痛苦是作者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作者用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歌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之情。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之情。本诗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之情!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4.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准确。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我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为了事业和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设问手法
开头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运用了设问手法。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的景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诗首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定义: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
作用:(1)一般而言,设问往往用在语段的开头,用于问题的提出。通过设置悬念,把事物的矛盾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存疑而读,产生继续探究的心理。
(2)能够起到强调语意,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发人们的思考的作用。能使文章波澜起伏,起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写法指导
运用设问手法“两方面”
(1)开头设问,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提出引人探究的问题,造成悬念、疑问,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深思。
(2)文中设问,可在文中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主旨观点的关注。
3.迁移运用
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谈谈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是它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哪里呢?
(朱自清《匆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这段文字使用了设问、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这里的设问手法引起读者对文章的思想和内容的关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并把时间与燕子、杨柳、桃花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文章主旨的思考。同时前面几句构成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朝开济老臣心(名词,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动词,朝见,朝拜)
B.朝辞白帝彩云间(名词,早晨)
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C.夕济兮西澨(名词,济水)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动词,成就)
D.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动词,救助,救济)
人才济济(众多的样子)
C [C项,“夕济兮西澨”中的“济”,动词,渡水。]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B [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下列对联颂扬的人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A.诸葛亮 杜甫 范仲淹
B.岳飞 李白 范仲淹
C.岳飞 杜甫 孟子
D.诸葛亮 李白 孟子
A [①“两表”为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②“圣哲”即“诗圣”杜甫。③“万家忧乐”简化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高度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咏叹诸葛亮不幸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远怀舍弟①颖观等
杜 甫
阳翟②空知处,荆南③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④,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③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④错莫:纷乱昏暗。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C [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归乡无期”的感慨。]
6.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这是因为在往昔的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第二问)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对往昔兄弟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或:用了以乐衬哀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 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③。
【注】 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题画诗,开篇两句写王宰不愿仓促作画,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作者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壮哉”二句表明这是一幅“昆仑方壶图”,以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比,意味两座山峰布满画面,整个空间非常辽远广阔。
C.“巴陵”一句重在写水,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表现图中江水从洞庭湖开始,一直东流,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
D.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云气蒸腾好像随龙飞动,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传神地描绘出画面中水势的壮美和云气的弥漫。
B [B项,没有对比的手法,“布满画面”理解有误。]
8.请就“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及手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并州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或:作者希望得到锋利的剪刀,将画中的吴淞江水剪下带走。)诗人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画和顾恺之画相提并论,高度赞扬昆仑方壶图的逼真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