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书 愤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Thank you for watching !书 愤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衰鬓(shuāi)(bìn) 千载(zǎi)
伯仲间(zhònɡ)
二、词语释义
(1)中原北望气如山 ( )
(2)铁马秋风大散关 ( )
(3)塞上长城空自许 ( )
(4)出师一表真名世 ( )
(5)千载谁堪伯仲间 ( )
[答案] (1)豪情壮志 (2)配有铁甲的战马 (3)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4)名传后世 (5)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三、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
(2)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3)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早岁那知世事艰 (2)楼船夜雪瓜洲渡
(3)镜中衰鬓已先斑 (4)千载谁堪伯仲间
[资料链接]
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创作很多诗歌,今存九千多首,是现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既有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也有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主要作品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被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文本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文本深读]
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全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全诗以“愤”为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2.有人把“气如山”理解为“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你同意这一说法吗?结合本诗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解成“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只是对单个句子的理解,这样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却是说不通的。承上句理解,“早岁那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的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自上前线,勘察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3.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妙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写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这在文学上是采用了“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构成了一幅气势浩大的军容画面,形象生动、场面壮阔。
4.如何通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来理解诗中作者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含着豪壮的感情。从早年的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诗人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着炽热的爱国热情。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年华空老!诗人心中之愤焉能不涌上笔端?
定义: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差别、辨别是非。
作用:(1)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2)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运用对比,能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2.写法指导
运用对比手法“两注意”
(1)首先确定是否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分析对比的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
(2)具体阐述对比的作用,如何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来突出对比的艺术效果。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这段文字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南国的秋天也有其特色,但作者认为“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样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这段文字中,通过对比方法的使用让我们既了解了江南秋的特色,又更加深刻地体会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之情。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早岁那知世事艰 B.楼船夜雪瓜洲度
C.铁马秋风大散关 D.镜中衰鬓已先斑
B [B项,度—渡。]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传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B [B项,“许”,称许,称赞。]
3.下列各项中对所给诗句中“空”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厚的情感,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字写尽了古之繁荣与今之萧条的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字,沉痛至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D [“寂寞”“冷清”“悲怆凄凉”错,这两句渲染的是恬淡、清新的意境。]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中最能体现陆游诗作“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个特点,且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2)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这首词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自汉中回成都后所作。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陆游自成都去犍为,识之于眉山。他隐居不仕,陆游说他有才气、能诗文,并为他的《师伯浑文集》作序。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声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C [C项,“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6.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村居书喜
陆 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
B.颔联中的“袭”字运用比喻,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
C.颔联中的“鹊声穿树”将无形的鸟鹊叫声描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林中幽深静谧的环境。
D.“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的情感相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A [B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突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D项,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陆诗突出的是满足和喜悦,杜诗突出的是潦倒忧愁。]
8.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春景喜人:春水已生,花香袭人,天气骤暖,鹊声穿树,雨后新晴等。②农忙时节的乡村生活喜人:酒的价格低,贫穷的人也买得起;农忙无闲人,老者亦耕田;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