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2单元 1 《春江花月夜》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2单元 1 《春江花月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1:25:07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春江花月夜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春江花月夜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滟滟(yàn)   砧(zhēn) 芳甸(diàn)
霰(xiàn) 皎皎(jiǎo) 碣石(jié)
汀(tīnɡ) 徘徊(huái)
二、词语释义
(1)滟滟随波千万里 (       )
(2)江流宛转绕芳甸 (       )
(3)月照花林皆似霰 (       )
(4)汀上白沙看不见 (       )
(5)青枫浦上不胜愁 (       )
(6)谁家今夜扁舟子 (       )
(7)愿逐月华流照君 (       )
[答案] (1)波光荡漾的样子 (2)开满花草的郊野
(3)雪珠 (4)沙滩 (5)水边 (6)小舟 (7)追随
三、名句默写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皎皎空中孤月轮。
(4)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何年初照人?
(5)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
(8)____________________,江潭落月复西斜。
[答案] (1)海上明月共潮生 (2)月照花林皆似霰
(3)江天一色无纤尘 (4)江畔何人初见月
(5)青枫浦上不胜愁 (6)捣衣砧上拂还来
(7)鸿雁长飞光不度 (8)江水流春去欲尽
[资料链接]
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初唐诗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也正因这仅有的两首诗,被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主要作品
《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此曲。最为出名的《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已无具体文字资料可考,但根据诗歌内容可作如下推测: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他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乐府诗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作“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例如唐代白居易的乐府诗。
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杂言诗自由灵活,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十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孤儿行》)。作者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写,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一般认为,五言诗是在汉代产生的。乐府诗中的《江南》《十五从军征》等是整齐的五言诗。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而且和文人五言诗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诗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形式。
  
[文本鉴赏]
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之情。
[文本深读]
1.你认为此诗应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层次
起止
描绘的内容
表达的感情
第一部分
从开头至“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无限感慨
第二
部分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最后
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长飞的鸿雁、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等组成了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意境
表现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2.这首诗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这些景物幽美深远,空明澄澈,美妙绝伦。
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句诗中的“卷”和“拂”两个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5.“月”在本诗中有何作用?诗歌借“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月的作用:“月”在全诗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不但作为线索贯穿全诗的意象,而且给全诗景象营造了月光沐浴的背景。
②诗歌借月描绘了春江花月、月下沉思、游子思妇两地相思三幅图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以及对人们向往爱情和憧憬幸福的讴歌之情。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手法 
诗歌在描写景物时正如题目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他四个字都是陪衬。在描写景物时,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先从月升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巧妙地将各种景色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定义:“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描写下来。
作用:(1)可以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生动的画面。
(2)使文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2.写法指导
运用移步换景手法“两要求”
(1)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2)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
3.迁移运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移步换景”手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玉苍山矗立在浙闽交界之处,海拔九百多米,可以观日出、赏云海、览奇石,世称“玉苍三绝”。汽车在山峦岭壑之间穿行了两个多小时,当我们到达山脚下的时候,天却下起了雨,远远望去,山顶云遮雾绕,朦胧缥缈,把美丽的玉苍山景捂得紧紧的,直到转过最后一道弯时,才依稀看到我们将要下榻的玉华山庄那红色琉璃瓦的屋顶。下了车,扑面而来的就是新鲜的空气,湿润清凉,我们张开大口贪婪地吮吸着,感觉全身的每个毛孔里都能涌出一股清甜来。到了山顶,只见山庄依山傍水,一幢幢仿欧式的小别墅精致、典雅,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错落有致。那些雾在身边涌动,挂在四周的松树上,树梢含雾,松针吐翠,顺着一条平整的小路,在松林里漫步,竟让人有如在云堆里飘浮的感觉。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生代代无穷已(动词,尽,完)
穷山恶水(形容词,偏僻,荒凉)
B.人生代代无穷已(动词,止,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副词,已经)
C.但见长江送流水(连词,表转折,但是)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副词,只管,尽管)
D.青枫浦上不胜愁(动词,能承受)
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尽)
C [C项,“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但”,副词,只,只是。]
2.下列句子没有倒装现象的一句是(  )
A.昨夜闲潭梦落花   B.不知乘月几人归
C.白云一片去悠悠 D.春江潮水连海平
D [A项,应为“昨夜梦花落闲潭”。B项,应为“不知几人乘月归”。C项,应为“一片白云悠悠去”。]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张若虚在唐开元初与贺知章、张九龄、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C.《春江花月夜》一诗中“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几句诗。
D.《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B [张九龄错,应为张旭。]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的心头,无法排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梦游故乡无着无落的离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3)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
B.“试衫著暖气”,因为天气转暖,所以女主人公穿上了新衫。“开镜觅春晖”,简单的梳妆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
C.“蜂来上画衣”,诗人在此着一生花妙笔,画衣上绣的花竟然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如何用心,这句将思妇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D.“情催”二句,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于是她让自己沉醉其中,让自己的心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身边。
B [B项,“试衫著暖气”是说离别之后,女主人公陷入了漫长的苦思中,但也要强打精神来梳妆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
6.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诗中“暖气”“春晖”“桃李艳”等词语,可以得出诗中描绘的景象,那就是一幅春暖花开、花红柳绿的春日之景。通过“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可以看出,女主人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春暖花开、花红柳绿,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作者用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来烘托(衬托)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虽然春季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桃红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又怎么有心情去欣赏这一派美景呢?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于是她让自己沉醉其中,让自己的心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访 秋【注】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 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
7.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酒薄吹还醒”,是经过长久的离别,尝尽愁苦滋味以后,盘纡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倾泻,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染。
B.诗歌的前两句虚实结合,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还”“已”二字,使得诗句上下紧密联系,曲折起伏。
C.颔联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四种物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落日归帆图,颈联则选取“烟”“龙潭”“霞”“鸟道”四种物象组成一幅桂林山水画。
D.最后一联,字字浸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泪,那火红的丹枫,又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无尽。
B [B项,“虚实结合”在诗中体现不出来,应为“情景交融”。]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题是“访秋”,而全诗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婉曲深沉地表达出无穷的乡思,这已是一层曲折。 中间各联在具体的描写中,又起伏变化,峰回路转,用笔极尽曲折之妙。作答时,可紧扣“访”字,逐联进行分析。
[答案] 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晴秋爽朗之景,却极难发觉。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