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夜归鹿门歌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Thank you for watching !夜归鹿门歌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庞公( ) 栖隐处( ) 岩扉( )
[答案] Pánɡ qī fēi
二、词语释义
(1)岩扉松径长寂寥 ( )
(2)惟有幽人自来去 ( )
[答案] (1)石门 (2)隐居者,诗人自指
三、名句默写
(1)山寺钟鸣昼已昏,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随沙岸向江村,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4)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
[答案] (1)渔梁渡头争渡喧 (2)余亦乘舟归鹿门
(3)鹿门月照开烟树 (4)岩扉松径长寂寥
[资料链接]
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40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200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游览家乡一带的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主要作品
《秋登万山寄张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相距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墅,所以题目“夜归鹿门”。
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等诗人是我国东晋田园诗派的代表,谢灵运、谢朓等诗人是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的代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
[文本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夜归鹿门途中的景色,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为了表现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之道,抒写诗人清高悠远的情怀志趣。
绘景
黄昏江边之景
月夜山中之景
析景
喧闹
静寂
摹形
闲望沉思、袖手旁观
欣赏热爱、沉醉迷恋
抒情
摒弃世俗生活,融入自然,安于孤独隐逸之乐
[文本深读]
1.本诗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景象
黄昏时分,山寺里传出钟声
渔梁渡口,人们喧嚷着抢渡回家
景象特点
悠然的钟声
——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
——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去向对比
诗人去鹿门
世人返家
诗人感情
殊途异志,两种心情。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怡然自得的心情
2.诗歌后四句描绘了哪些意象?它们组成了怎样的图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月亮、烟树、岩扉、松径、幽人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寂寥、恬静、悠闲的月夜山景图,表现了作者自在闲适的隐逸情怀。
3.《夜归鹿门歌》一诗中“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手法: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①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净与凡尘的纷繁芜杂。②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③本诗前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描写,先动后静,以动衬静。
(2)作用:通过对比,既写出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又写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渲染手法
结合全诗来看,“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在描写不同的场景上,作者也不同程度地使用渲染手法,达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定义:渲染法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诗文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角度的铺叙、描绘与形容,以形成某种氛围,从而突出诗文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方法。常用于场景描写。
作用:(1)使所表现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真实感人。
(2)为情感的抒发营造气氛,做好铺垫。
2.写法指导
运用渲染手法“两要求”
(1)要注意多角度观察事物,用心去感受。
(2)要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谈谈表达的艺术效果。
楼道里安静极了,对门的青年人的呼噜声格外的响亮。我害怕这恐怖的安静,我害怕这不明不暗的楼道。但我还是下定了决心,我一定要冲出去!我蹑手蹑脚地走在楼道里,墙上挂着许多人物画,他们好像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盯着我,我感到阴冷阴冷的。我顺着墙向前走,墙上的钟在“滴答滴答”地响。突然,传来一个声音:“现在是12点整!”我大叫一声坐在了地上,原来是钟表在报时。我摸了摸地面觉得毛毛的,低头一看,原来不知是谁的一只破拖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这段文字运用了渲染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夜里楼道的安静和由此带给“我”的心理上的恐惧。文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首先是听觉上的描写,用“对门的青年人的呼噜声”“钟表的声音”来反衬楼道里的安静,从而突出了“我”心理上的恐惧。其次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墙上的画,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一只破拖鞋”,这些都进一步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紧张的感觉。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C [A项,名词,黄昏;形容词,糊涂。B项,介词,朝着;动词,靠近。C项,都为动词,乘坐。D项,名词,小路;副词,径直,直接。]
2.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寺钟鸣昼已昏”,是说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已黄昏。
B.“鹿门月照开烟树”,是说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C.“岩扉松径长寂寥”,是说石门及松间小路经常静悄悄的。
D.“惟有幽人自来去”,是说只有清闲之人才会常来这里游玩。
D [D项,“幽人”,是隐居者,诗人自指。句意是说,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描写黄昏时人们在渡口抢渡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描写庞公栖隐之处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2)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①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②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朗的点染
③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④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⑤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⑥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A.①③②⑤④⑥ B.②④⑤⑥①③
C.④②③⑤⑥① D.⑤①⑥②③④
D [语段介绍了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描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从空格后的“意境”和“风格”分析,前文应该写诗歌的具体特征,比如语言、内容、主题等。按照小排序分析,可以确定⑥在①的后面,因为从①到⑥,是从内容到情感的分析;同样,③在②的后面,因为②是写作方法,③是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等。]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 ①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离。③假:宽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B.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洛阳虽好也没什么可留恋的。
C.“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
D.“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与王维友情的深厚。
B [B项,由注释①可知,孟浩然去京师(长安)考试,而非洛阳。]
6.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处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注释所给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在这两句中表达了知音少、无人理解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人情世态的伤感与悲愤。解答这类题,注意写作背景,结合诗中关键词分析。
[答案]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少,无人理解、交流的寂寞与艰难。表达出作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消极、悲观、失望之情。
C.尾联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平白如话。
B [B项,表达的是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
8.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两句诗表达了闲适的心境,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②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美好。③突出了作者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心境,表现了诗人恬淡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