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2单元 4 《登岳阳楼》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2单元 4 《登岳阳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1:28:16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登岳阳楼Thank you for watching !登岳阳楼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地坼(chè)  乾坤(qián)  戎马(rónɡ)
凭轩(xuān) 涕泗(sì)
二、词语释义
(1)吴楚东南坼 (       )
(2)亲朋无一字 (       )
(3)戎马关山北 (       )
[答案] (1)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2)书信 (3)借指战争
三、名句默写
(1)昔闻洞庭水,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老病有孤舟。
(4)____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
[答案] (1)今上岳阳楼 (2)乾坤日夜浮 (3)亲朋无一字 (4)戎马关山北
[资料链接]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面对烟波浩渺、广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巨大痛苦的名篇。
  
[文本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身世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登岳阳楼
[文本深读]
1.全诗在思想情感方面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突出了一个“悲”字。这首诗写诗人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在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衬托下,更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悲”。
2.本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首联和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坼”和“浮”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3.诗中用“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运用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叹惋。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4.分析颈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面对汪洋浩渺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的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寓居木船,漂流湖湘,更是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的无限悲苦之情。
5.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却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间接抒情  
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气韵雄浑,境界阔大,是杜甫后期诗歌的代表之作。此时杜甫诗歌真正形成了沉郁苍凉、雄浑厚重的艺术风格,这首诗在抒情方面,采用了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方法,带给我们深深的艺术享受。
定义:间接抒情法,是与直接抒情法相对,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的写作方法。这种抒情方式要依靠媒介,具有依附性。
作用:运用间接抒情法抒情,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2.写法指导
运用间接抒情手法“三方法”
(1)可以通过叙述抒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彩。
(3)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
3.迁移运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间接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秋风轻柔地舞动,秋天缓缓走来,满目的落叶如地毯般铺满小路。芦花如仙女般漫天飞舞飘逸,沙枣串串黑亮透明,让人垂涎。胡杨金黄的叶子挂满树枝,远望似满树开满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金碧辉煌,简直美到极致。偶尔有风吹来,芦苇沙沙絮语,沙枣轻轻躬身,胡杨啪啪拍手,田间棉花如天边漂浮的白云,当你置身这万亩棉田中,抚摸这柔软的棉朵,聆听这南归大雁的鸣叫,那声音清脆悠长,那感觉如仙境般,让人如此陶醉。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 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 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 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C [C项,“老病”,年老多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D [A项,“灭”,古义为“暗”;今义为“熄灭”。“信”,古义为“实在”;今义为“书信”。B项,“拔”,古义为“超出”;今义为“拉出,抽出”。“涕”,古义为“眼泪”;今义为“鼻涕”。C项,“字”,古义为“书信”;今义为“文字”。“东南”,古义为名词作状语,“向东南”;今义为方位名词,“东南方向”。]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一诗中,表现诗人到处流浪、没有朋友,只有孤舟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一诗中,写诗人在岳阳楼上远眺,想到兵荒马乱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3)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登岳阳楼》一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冬,自公安到达岳阳后,登岳阳楼有感而作。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
②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湖景色交融成一体
③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
④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⑤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
⑥历来为人称道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⑥⑤①③②④ D.⑥①②③④⑤
C [通读供排句可知,⑥与横线前的句子关系紧密,是对《登岳阳楼》一诗意境方面的总体评价,应为首句。由⑤中的“固然”与①中的“但”可知,这两句应连在一起,解释这首诗意境开阔的原因。③②④三句相连,构成完整的语意,解释①句,应放在①后。]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享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C [C项,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景,并非夏景。]
6.前人引《南史》注释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答案] ①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②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岳阳楼所处的环境: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意境萧瑟凄凉。
C.颈联表达遭遇艰危、壮志难酬之悲:时局艰危、留滞异地的处境让自己有才难以施展,心中的怨气与日俱增。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江国千里,山城百层,岸风夕浪,舟雪寒灯是壮观之景;而留滞艰危、图南未料是悲情。
C [C项,颈联整体上虽有“时局艰危、留滞异地”之悲,却更加激起了作者的豪气,有“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气概。]
8.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