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阁 夜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Thank you for watching !阁 夜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霁寒宵(jì) 渔樵(qiáo) 漫寂寥(liáo)
二、词语释义
(1)岁暮阴阳催短景 ( )
(2)天涯霜雪霁寒宵 ( )
(3)三峡星河影动摇 ( )
(4)卧龙跃马终黄土 ( )
(5)人事音书漫寂寥 ( )
[答案] (1)日光 (2)雪止 (3)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4)指诸葛亮 (5)徒然、白白地
三、名句默写
(1)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夷歌数处起渔樵。
(4)____________________,人事音书漫寂寥。
[答案] (1)天涯霜雪霁寒宵 (2)三峡星河影动摇
(3)野哭千家闻战伐 (4)卧龙跃马终黄土
[资料链接]
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766)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宏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文本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于阁夜无眠时的所闻所见所想,从寒宵到五更鼓、从时局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到个人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万端感慨: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舟的凄寒;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穷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文本深读]
1.综合全诗,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的几种悲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便流露出诗人凄凉的心境。主要写了三种感慨: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之苦,悲贤愚同归。本诗大意是诗人见到了夔州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和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2.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岁暮”交代了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颔联诗人从哪些角度写了冬夜闻见之景?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处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景。“鼓角”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这使我们想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和风雨飘摇的时局,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
4.尾联提到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处使用了典故,提到了诸葛亮和公孙述两个历史人物。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或者也可解释为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环境描写
《阁夜》是诗人饱经沧桑之后,在人生的暮年把万般感慨集于笔端而写出的一首诗,所以诗中的内蕴是相当丰富的。诗中的环境描写气象雄浑,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具有穿透力的鼓角声和江峡星河的壮美,使西阁的夜显得这样惊心动魄。
定义: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作用:(1)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活动的场所和周围的景物,通过描写寓情于景,景中有情,起到衬托人物的精神风貌的作用。
(2)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在写作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还可以达到“寓情于景”的目的。
2.写法指导
运用环境描写手法“两注意”
(1)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用心去感受。
(2)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交叉进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说说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也都是五颜六色的了!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扶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草吹得如涟波荡漾。远远地眺望,草地上有团团白云在蠕动,原来这是牧场的羊群,一只只白生生的,肥壮可爱,使草原更加生机勃勃。夜幕降临,薄薄的雾气笼罩着草原,一盘圆月从鱼鳞般的云隙中闪出,草原上弥漫起朦胧的月光,像是升腾起来的一片淡淡的银雾。草原多么像海啊!只是比海寂静;草原多么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广阔得望不到边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本段文字优美流畅,描写生动。从不同角度对草原美丽的环境进行了描写,有雨后的草原,有微风中的草原,也有月下的草原,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了草原的美丽。文中同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通过对草原环境的生动描摹,表达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景色
B.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雪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漫:徒然、白白地
D.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A [A项,“景”,日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夷歌数处起渔樵(数词,几,几个)
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名词,数目,数量)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名词,几率)
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C.岁暮阴阳催短景(名词,指晚上)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名词,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D.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形容词,阴冷的)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副词,暗中,暗地里)
B [B项,“则胜负之数”的“数”为名词,定数、命运。]
3.下列对《阁夜》一诗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和典故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五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段,夜里的每个时段被称为“更”。五更在寅时,相当于现在3—5点,这时鸡打鸣,人逐渐从睡梦中清醒,迎接新的一天。
B.鼓角:战鼓和号角,二者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
C.夷歌: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为“夷”,也泛称周边的民族为“夷”。诗中的“夷歌”指的是当时东方民族的歌谣。
D.卧龙:比喻隐居尚未显露才能的人,诗中指诸葛亮。杜甫常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 [诗中的“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阁夜》中侧面烘托兵革未息、时局动荡的雄阔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阁夜》中以鲜明对比反映出人民的深重苦难,并显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2)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遣 兴
杜 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遥远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B [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6.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堂 成①
杜 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 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林是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B.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
C.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从他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
D.全诗从草堂营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B [B项,“三、四两句……意境开阔”错误,从诗句看,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轻烟笼罩着,故此处意境是“幽静”。]
8.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中间四句写草堂本身之景,把诗人历尽战乱之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说“吟”,说“滴”,声响极微。连这细微的声响都能察觉出,可见诗人生活的宁静。但杜甫为了避乱才来到成都,草堂的营建,对他只不过是辛苦途程中的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所以宁静喜悦心情中,总不免有彷徨忧伤之感。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状态,通过“暂”字微微地透露了出来。
[答案] ①新居初定,景物怡人,心情宁静喜悦。②“暂止飞乌”的“暂”字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流露出作者彷徨忧伤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