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3单元 3 《李凭箜篌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学案) 第3单元 3 《李凭箜篌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1:32:16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李凭箜篌引Thank you for watching !李凭箜篌引
[知识梳理]
一、读准字音
颓废(tuí)   啼叫(tí)  箜篌(kōnɡ)(hóu)
老妪(yù) 蛟龙(jiāo) 女娲(wā)
二、词语释义
(1)吴丝蜀桐张高秋 (       )
(2)李凭中国弹箜篌 (       )
(3)二十三丝动紫皇 (       )
(4)石破天惊逗秋雨 (       )
[答案] (1)演奏 (2)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3)天皇。这里兼指皇帝 (4)引
三、名句默写
(1)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娥啼竹素女愁,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
(4)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十三丝动紫皇。
(5)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
(7)吴质不眠倚桂树,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空山凝云颓不流 (2)李凭中国弹箜篌
(3)昆山玉碎凤凰叫 (4)十二门前融冷光 (5)石破天惊逗秋雨 (6)梦入神山教神妪 (7)露脚斜飞湿寒兔
[资料链接]
简介
李贺(791—817),字长吉,是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李贺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主要作品
《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有《昌谷集》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用词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李贺的这首歌行体的诗作想象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尤为出色。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以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文本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作。诗人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演奏者所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赞美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文本深读]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优美音乐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例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②运用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诗句。③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联想到“江娥,素女,昆山凤凰,紫皇,女娲炼石,梦入神山,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
2.本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开门见山,借箜篌构造精良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词,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既点明了演奏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环境。“张”字是演奏的动作,很容易引起高远饱满、直上云天的联想。“空山”紧承上句,写音乐效果,空旷山野上的流云听到这夺人魂魄的乐声都为之凝神驻足,忘记了流动。“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句诗都具有“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开门见山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大胆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起笔开门见山,直接描摹音乐,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综观全篇,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晰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了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定义:“开门见山”就是开头直接点明文章要讲的主题内容,不绕圈子。
作用:(1)更清楚地展开故事内容,节省篇幅。
(2)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能使读者思路更清晰。
2.写法指导
运用开门见山手法“两要求”
(1)写作前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主题内容的开头。
(2)开头语言要非常精练,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
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其写作方法及艺术效果。
俗话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只有进行合作,才能拥抱成功。一人之力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需要风浪的推动;一人之力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需要朝霞的映衬;一人之力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婴儿,需要母体的滋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本段文字运用了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文章首先引用俗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来说明团结的重要性,然后再分析原因“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只有进行合作,才能拥抱成功”。紧接着使用了三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合作的力量。这样使文章生动流畅,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有较强的气势和优美的文采。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     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凤凰叫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D [D项,“昆山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李凭中国弹箜篌   B.三峡星河影动摇
C.人事音书漫寂寞 D.女娲炼石补天处
D [A项,“中国”,古义为“国中,指国都长安之中”;今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B项,“动摇”,古义为“摇曳不定”;今义为“不稳固,不坚定”。C项,“人事”,古义为“交游”;今义为“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给人们的感受、乐声的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是驰骋自己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用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B.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动之物,调动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
C.“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可以看到李贺奇异的想象,有着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诗人在这首诗中的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很强。
D.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故而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
D [“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错误,这样的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涵丰富、变幻多样,又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流动摇曳之美。]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音乐的美好,不但使人类感动,也使世间万物都感动。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说箜篌声传到天上,天也为其所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玉碎、凤鸣,以及带露的芙蓉和盛开的兰花来表现音乐声的起伏多变,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有形神兼备之妙。
[答案] (1)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2)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C [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6.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由此可得二者异同。
[答案] 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听颖师①弹琴
韩 愈
昵昵②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③。划然变轩昂④,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⑤。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⑥。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 ①颖师:当时一位善弹琴的和尚。②昵昵:亲热。③尔汝:好朋友之间不讲客套,互称你我,叫作“尔汝交”。歌词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④划然:突然。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⑤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⑥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
B.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了伤感。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构成悬殊的形势。
C.“浮云”两句,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
D.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
B [B项,“充满了伤感”错,应为“充满了和乐的色调”。]
8.作者是如何表现音乐效果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读全诗,找出作者表现音乐效果的诗句——后八句。仔细分析这些诗句的表现手法。如“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侧面烘托出琴声的奥妙;“湿衣泪滂滂”侧面写出了琴声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渲染了颖师琴技的高超。
[答案] 本诗的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深深感动。末尾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说明音乐的感人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