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知识·梳理]
第1步 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须臾(yú) 不眩(xuàn)
中节(zhònɡ) 笃行(dǔ)
第2步 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中
(2)归
(3)知
(4)率
(5)微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天地位焉(名词作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的意思)
(2)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形容词作名词,贤人,亲友)
(3)子庶民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对待)
(4)来百工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5)柔远人也(形容词作动词,安抚,怀柔)
(6)君子而时中(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
(7)道之不明也(形容词作动词,弘扬)
(8)人一能之,己百之(数词作动词,做一遍,做百遍)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从容中道
古义:自然而然。
今义:临事沉着镇静,不改变常态。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古义:审慎地询问。
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3)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坚守不渝。
今义:顽固坚持。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判断句)
译文: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判断句)
译文: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状语后置句)
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
(4)恐惧乎其所不闻。(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警戒的。
[常识·速览]
述圣公——子思
子思(前483—前402),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
“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著作。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的描述。
南宋的朱熹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就是一个人既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人性,慧根。
“中庸”不是杨子的一毛不拔,不是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是所谓的“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这部书就像一个水平仪,一把尺子,衡量世间万物。对或错,公平或不公平,甚至符不符合道义,都能清晰得显露出来。
“中庸”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就是道与非道的“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中庸》里提到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种学习方式;也有“君臣也,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这些儒家做人的“五达道”;还有“三达德”:“智、仁、勇”等。“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五级台阶之中,“诚意”作为首要,作为基础,就是中庸所追求之修养的最高境界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是“中和”,达到了“中和”,便是“中庸”了。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至五段,回答问题。
1.《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么“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含义: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进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
关系: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
2.本章中“中”“和”有什么含义?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做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作“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作“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3.理解下列两句话的含意。
(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道无所不在,所以那看似隐秘、微小的事情,一定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自己的心灵当中。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现出来。以免自己的言行偏离道德的轨道。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们也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因此,我们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即使是在最隐蔽的场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否则,大则伤身,小则伤心。
(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章源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凡事都有一个最恰当的标准,太过或者不及,都不符合中庸的标准,因此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最完美的,感叹人们很难坚持。卫湜引仁寿李氏曰:“理之极而不可加之谓至。”引建安游氏曰:“德至于中庸,则全之尽之,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其至矣乎’。”(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五)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世风日下,所以感叹很少有人能做到中庸。民鲜能久,按郑玄的解释,意思是人很少能长久实行。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4.作者认为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本文主要讲了“慎独自修”和“至诚尽性”两条。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2)至诚尽性。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5.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世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文中所说的中庸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而中庸之道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显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发而”一句:(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出来,都符合节度,这叫做“和”。中(zhònɡ),适合、符合。和,调和。达道:这里指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致:达到。位:名
这里指迷惑。士之报礼重:士就会尽力报答。士,春秋时期对知识分子的通称。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不勉而中:不用努力就能符合“诚”。从容中道: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执,握住。笃行:坚持实行。“有弗学”一句:有些东西不学(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不要放弃。措,放下。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
[课内·素材]
做人过慎,良机尽失
尽管为人应该谨慎,但是在《中庸》看来,任何事情,一旦做过了头,都会带来麻烦。这一点,同样地适用在谨慎上。换句话说,为人过于谨慎,也会带来麻烦。这麻烦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人过慎,良机尽失”。
电脑名人王安,小时候遇见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年仅6岁的王安在外面玩耍时,看到了一个被风从树上吹掉在地的鸟巢,里面爬出来一只弱小的麻雀。看见小家伙十分可怜,心地善良的王安决定带它回家喂养。可是,当他托着那只小麻雀,走到自己家门口时,却突然想起来,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任何小动物。由于害怕被妈妈责怪,王安谨慎了一下。他先把小麻雀放在门口,然后赶紧进屋去,让妈妈同意自己喂养这只可怜的小麻雀。妈妈拗不过他,答应了。可是,当王安欢天喜地地来到门口时,那只小麻雀已经不见了。王安正在疑惑小麻雀到底去了哪里时,他看见一只大黑猫正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原来,就在王安进屋那会,大黑猫把小麻雀吃掉了。为了这件事情,王安伤心了很久。然而,经过这件事情,王安也吸取了一个教训,那就是:一件事情,只要自己想好了,就一定要做,不能过于谨慎和犹豫不决。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体悟,王安长大后敢想敢做,最终在IT界成就了一番伟业。
从王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中庸》之“中”的精髓:一个人过于谨慎,难免带来一些麻烦,而最大的麻烦就是因此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应用角度】 “中庸之道”“谨慎与机遇”“凡事皆有度”等。
[热点·素材]
武力教训“地铁渣男”能促成文明吗?
在上海地铁8号线,一名男子在车厢内因随地吐痰而遭几位女士指责后,不但不知悔改,还不断用污言秽语咒骂其他乘客。该男子的言行激起众怒,最终被一名壮汉出手教训。说实话,对这般低劣行径,任谁都看不下去。所以,当有壮汉出手教训他时,多数人拍手叫好。打人当然不对,更不值得提倡,因为这于法不容。可在诸多围观者的眼中,当没有更好的方式制止这种“公共秩序污染”时,出手教训该“渣男”,或许就是当时最有效的办法。说白了,人们之所以为打人者点赞,是因为这是一次“正义的打人”。
【媒评文摘】 对不文明行为的纠偏,当道义指责已经无效时,诉诸轻微的暴力,这能否可以成为将不文明行为导入文明轨道的一个选择?应看到,此次出手教训“渣男”,不同于流氓式的暴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定纷止争,维持正义。
——人民网
课件52张PPT。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yú xuàn zhònɡ dǔ 动词,符合、适合 动词,射中 动词,归附动词,回家 名词,智慧 动词,知道 动词,明白、了解 动词,遵循 动词,率领、带领 副词,一概 形容词,细微 动词,没有,无 形容词,轻微 副词,稍微 名词作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的意思 形容词作名词,贤人,亲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对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形容词作动词,安抚,怀柔 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 形容词作动词,弘扬 数词作动词,做一遍,做百遍 自然而然 审慎地询问 坚守不渝 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警戒的。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中和,天地位焉 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C.小人反中庸 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勉励,指受到
勉励而勤奋努力
[解析] C项,反:违背。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诚者,天之道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解析] C项,就,连词。A项,就,连词;并且,连词。B项,助词,表判断;助词,用于句中,表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D项,于(在),介词;于(比),介词。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尊贤,则不惑
D.子庶民也
[解析] D项,子,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子女对待。其余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亲友;B项,愚人;C项,贤人。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容中道,圣人也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C.好学近乎知
D.择善而固执之者
[解析] A项,古义:自然而然;今义:临事沉着镇静,不改变常态。B项,古义:审慎地询问;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D项,古义:坚守不渝;今义:顽固坚持。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知,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B.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C.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D.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俄”意思是“不久”,为时间副词,排除B、D两项。“益州司马折威风”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故选A。
[答案] A
6.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拜了又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乐》应为《易》。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因武则天的布教施令可能“有亏礼典”。
[答案] 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知,臣之罪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得分点:花、虽、过)
(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得分点:忝、理、罪)
【参考译文】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来显示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署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何必贪求这几天的俸禄,不等朝廷的旨意,就想处理政事,不也太性急了吗?”房嗣业更加生气。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这小小的朝廷诏书,真假还不知晓,就想总揽一州大权,谁敢保证事情无变?扬州的灾祸,不就是这样招致的吗。”于是就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容满面只好作罢。不久朝廷任命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房嗣业的心愿,百姓属吏因此说道:“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因此渐渐出名。入朝担任司宾主簿,又转任司刑丞。
天授年间,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当时人们说:“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一定会死去。”(杜景俭)多次升迁担任洛州司马。不久转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曾经因九月宫内梨花开放,拿出一枝向宰臣展示,问道:“这预示着什么吉祥?”众宰臣都回答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唯独杜景俭说:“谨按《洪范五行传》的观点:‘阴阳不互相侵夺秩序,错乱就会有灾祸。’另外《春秋》说:‘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成灾的雨。’现在已是秋天了,草木枯黄凋落,可是梨树忽然开花,这是阴阳错乱。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制。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于是行再拜礼谢罪,武则天说:“你是真正的宰相啊!”
延载初年,因为凤阁侍郎周允元上奏弹劾杜景俭与李昭德结党,(杜景俭)被贬为秦州刺史。以后多次升迁做了司刑卿。圣历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很多州县都沦陷于贼寇之手。等到事态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把陷落贼寇之手的百姓全都治罪。杜景俭认为他们都是被逼屈从,并非出于本心,请求全都赦免了他们。武则天最后听从了杜景俭的建议。一年多后,(杜景俭)转任秋官尚书。后因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亲近者所说的不公开的话获罪,降为司刑少卿,出京担任并州长史。病死在途中,朝廷追赠相州刺史。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填空。
对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选择,中西文化的表现大不相同。 中国文化对人的需要(“欲”)并不刻意加以塑造,而是顺其自然。中国人是主张“知足常乐”的,即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自然的限度以内。中庸的文化观念使中国人能够恰当地看待自己的欲望。孔子曾称赞《诗经》“关雎”篇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有度,哀而有节,这里面体现了阴阳相济互约关系所形成的张力结构,其中就隐含着中庸的致思方式。《吕氏春秋》曰:“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毛诗大序》亦曰:“发乎情,止乎礼仪。”这些都显示了中庸的态度;它总是避免极端和偏执,而善于在两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均衡。应该说,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西方文化则不然。
西方人往往以超越的态度去看待事物的“度”,他们更喜欢向事物的极限挑战,例如奥林匹克精神就被诠释为“更高、更快、更强”。这不能不说是文化性格使然,我们从这里很难体味到对“度”的敬畏和守望态度。
由上面的文字可知,对人的需要及满足的选择,中西文化大不相同,中国人__①__,西方人__②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属于结论类压缩语段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主要信息,找到关键语句;然后再根据所要填写的句子的语境进行合理概括。
[答案] ①主张“知足常乐” ②更喜欢向事物的极限挑战
10.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设计访谈问题的角度来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得体。问题设计要紧扣“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紧扣访谈目的(学习交往经验);三个问题要由浅到深,语言要简明;采访对象是老师,说话要注意对象,言辞要得体。
[答案] (示例)①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②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③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哪些建议?
11.下面是某市“图书馆还书流程图”。请用一段文字表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从图表看,还书流程分两种情况。读者入室验证还书时,如果借书不过期就直接还回,管理员将书归库上架;如果借书过期则由管理员根据规定收取图书借阅逾期费后再还回,并把还回的书归库上架。此外,管理员还要按月统计逾期费并上缴财务。把握该逻辑顺序,组织语言即可。
[答案] 读者入室验证还书,如果借书不过期,归还书后,管理员直接把书归库上架;如果借书过期,管理员要根据规定收取图书借阅逾期费,并把还回的书归库上架。管理员每月统计当月图书借阅逾期费金额,上缴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