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学案+练习) 第5单元 5 《坛经》两则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学案+练习) 第5单元 5 《坛经》两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1:39:46

文档简介


5 《坛经》两则
[知识·梳理]
第1步 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三更(ɡēnɡ)     信禀(bǐnɡ)
第2步 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即
(2)本
(3)间
(4)见
(5)于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名词作动词,担任住持)
第4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何以渐顿?(宾语前置句)
译文:为什么会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
(2)唤慧能堂内。(省略句)
译文: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
[常识·速览]

禅宗六祖——慧能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法坛上宣讲的经典——《坛经》
《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坛经》。《坛经》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成佛之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坛经》认为禅者修禅的实践方法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即“于诸境上心不染”;“无相为体”,即“于相而离相”,以把握诸法的体性;“无住为本”,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无所系缚。又主张顿悟说,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顿见真如本性”。同时也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坛经》还发挥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同时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1.《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从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2.《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文本·层析]
一、阅读《慧能受法》,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让禅法学习者对禅法内心自悟:把握禅理不拘于文字,修习禅性不拘于形式,重点是“修心”,关键在于知道“心即是佛”。这是弘忍教给慧能的传授禅法的方法。它强调了修心自悟的重要性,当然最重要的是专心。
2.请结合《慧能受法》一节,说说五祖弘忍大师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行事谨慎,办事稳妥。“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一句,传神地写出五祖弘忍大师行事谨慎与稳妥的特点。
(2)语重心长,寄寓厚望。“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今自悟。”简短的话语背后,使人仿佛可以想到弘忍大师传授衣钵时的语重心长及其对弟子光大本门的殷切期望。
(3)关心弟子,谋事周全。授完衣钵后,为防不测,立即把传授衣钵后的危险性直言相告,并敦促弟子火速离开。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谋事的周全也由此可见一斑。
二、阅读《南能北秀》,回答问题。
3.请结合学习,谈谈对“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法是一样的法,学法者却是不一样的人。一样的知识,一样的老师,但会有不一样的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有快慢之别。但不管“渐”还是“顿”,都需要日常的积累,持久的专心。
4.《南能北秀》一文对“世人尽传”的“南能北秀”一说,提出了怎样的看法?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首先指出这是“未知根本事由”的表现。在作者看来,实际上并无南北派别的差异。其理由是:
(1)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是师承一脉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
(2)在对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3)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慧能受法









南能北秀









[课内·素材]
神秀与慧能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说明自己对佛理的认识。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
当时弘忍门下首座弟子神秀,名声显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悄悄地把偈写在南廊壁间。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为写在墙壁上。偈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偈语完全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而发的。因为神秀仍然执着于身心色相,所以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主要在于打破修持中对身心的执着。由于神秀将染净、圣凡绝对地对立起来,把污染看成是外在的因素,因而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在慧能看来,凡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染净圣凡关键在于自心一念,心生善端即为善,心生恶念即为恶,心性自然,本来清净。
【应用角度】 “境界”“外物与自我”“出世与入世”等。
[热点·素材]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
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媒评文摘】 扶贫必需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
——颁奖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