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求 谏
[知识·梳理]
第1步 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俨肃(yǎn) 钳口(qián) 鲠议(ɡěnɡ)
王珪(ɡuī) 刍荛(chú ráo) 狂瞽(ɡǔ)
诋诃(dǐ hē) 愆过(qiān) 纂组(zuǎn)
第2步 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假
(2)信
(3)属
(4)因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
(2)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4)护短不纳(形容词作名词,短处)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皆失其举措
古义:举止。
今义:措施。
(2)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面貌,容貌;指脸上的表情;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现象。
(3)惟君臣相遇
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相逢;遭遇。
(4)纂组伤女工
古义:女子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
今义:女性工人。
(5)首创奢淫
古义:首先倡导。
今义:最先创造。
(6)及其满盈
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表示后者对前者有从属关系。
第5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
译文: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被动句)
译文:说的话如果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谏诤。
(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
译文: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
(4)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定语后置句)
译文: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大多显得心怀恐惧。
(5)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定语后置句)
译文:百官中觐见的人,(见到他)都会慌了手脚而举止失当。
[常识·速览]
后世史学家的榜样——吴兢
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他撰的史书今日所能见到的只有一部《贞观政要》,较系统地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二为直笔。吴兢初入史馆即愤愤然于武三思等的“苟饰虚词,殊非直笔”之行径,认为“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他私撰本朝国史,就是为保留历史真相。吴兢最为关注、突出强调的史学特质就是“直笔”二字。
治国安民的历史著作——《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作用的历史著作。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和任贤用能的品质。李世民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并善于采纳意见,从中找到了许多治国良策,明白了自己的许多过失,成为一个从谏如流、具有雄才伟略的治世明君。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1.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太宗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
2.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同时他任贤用能,实行了开明政策,采取利国利民措施,从而出现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3.请赏析“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君主和正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
贤臣、良主共同治理国家,才是天下的大幸!唐太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历史上才有了赫赫声威的大唐王朝的空前盛世。 因此,领导者只有和群众搞好关系,团结一致,才能把局面开创好。由此看来,干群之间的和谐共事在今天尤其重要。
4.王珪的对策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一句运用比兴,道理浅显易懂,让人容易接受。
(2)类比。讲古代圣主与诤臣相处类比太宗与臣下互相信任,语气委婉,说理中肯。
(3)扬彼抑己。对太宗恭敬严谨,称彼“圣虑”称己“狂瞽”,语气谦恭有度,说理透彻。
三、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回答问题。
5.第四段中,唐太宗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6.第四段中,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四、阅读课文第五、六段,回答问题。
7.在第五段中,唐太宗是如何阐发“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唐太宗引用论证,借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句来引出“求谏”之需要。然后又运用举例论证,以“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和“名工文匠”为例,得出“求谏”的观点。最后又从反面论证观点,“一人听断”“安能尽善?”说明“求谏”是“天下太平”的前提。唐太宗的论证观点,思路清晰而严谨,语言婉转而中肯。
8.第六段记录的是一次君臣的对论,唐太宗有何不满?提出了什么样的更高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褚遂良的回答,唐太宗表示了肯定,但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又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而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灭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
9.《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贤纳谏,是唐太宗实行的各项制度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正是这种虚心纳谏与任贤用能的做法,才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作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同时,更要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倾听他们的建议与要求,共同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开创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课内·素材]
治国之道要开明
唐太宗善于听从下臣的意见,改正自身不足,促使自身强大。从而使他能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逼宫登基,在皇储之战中取得胜利,有了当明君的前提。当上皇帝之后,他更是极力汲取隋朝教训,广开言路。其中最著名的谏臣便是魏徵。魏徵在世期间上谏三千多次,事无论大小,都在进谏之列,唐太宗都能一一审阅,即使是触犯到自身利益也毫不含糊。试问,唐太宗如不如此勤于听政,何来贞观之治?在历史的实践中也不乏失败的皇帝。像秦二世,靠一太监赵高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称帝后不仅不励精图治,反而安逸享乐,而赵高瞒上欺下,最终导致了盛极一时的泱泱秦国灭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其中最著名的是赵高的“指鹿为马”了,而秦二世竟然相信,也无一大臣劝谏,可见言路被封锁到什么程度了。苏轼曾讲过:“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愿当权者身躬下士,广开言路,造福人民。
【应用角度】 “开明”“广开言路”“开谏致明,防口取祸”等。
[热点·素材]
直面问题反而让人更“安全”
日前,农业部部长在答记者问时用“不能过于乐观”来形容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一些网友“拍砖”,认为这有推卸责任之嫌。
其实,在“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毒豆芽”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事实面前,如果他还信誓旦旦地说“请大家不要担心”,恐怕才是真的言不由衷,会引起更大质疑。
有问题不可怕,怕就怕遮遮掩掩,没有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勇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三个最严”预示着下一步将重点治乱,表达了政府为老百姓能吃得放心“保驾护航”的决心。
【媒评文摘】 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对发现的问题不遮掩、不回避,才有助于缓解人们心中的焦虑;对监管环节没有缝隙,不留死角,才能为老百姓画一张“食品安全警示地图”;对处罚、问责毫不留情,才能让问题食品制造者成为“过街老鼠”。
——新浪网
课件62张PPT。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6 求 谏yǎn qián ɡěnɡ ɡuī chú ráo ɡǔ dǐ hē qiān zuǎn 动词,改换 动词,凭借 连词,假如,如果名词,假期 动词,宽容 副词,确实 名词,信物,信用 名词,信使形容词,可靠的 副词,随意 形容词,言语真实的 动词,讲信用 动词,作,写 动词,连接 通“嘱”,动词,嘱咐 动词,劝人饮酒动词,隶属 动词,管辖 名词,类,辈 副词,于是,就介词,凭借 介词,经由,通过 动词,沿袭 名词,缘由 名词作状语,用 金,用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形容词作名词,短处 举止。 脸色。 相互对待。 女子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 首先倡导。 等到他。 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说的话如果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谏诤。 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 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大多显得心怀恐惧。 百官中觐见的人,(见到他)都会慌了手脚而举止失当。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比较
B.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中:切中
C.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 或:有时
D.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信:确实
[解析] A项,比:近来。
[答案] A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太宗知其若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①朕虽不用,幸诸公数相匡救
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C.①木从绳则正
②怒则滥杀无罪
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②朕亦不以为忤
[解析] 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B项,“虽”,都是连词,虽然。C项,“则”,都是连词,就。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 D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②至于隋炀帝暴虐
③必须极言规谏 ④便即护短不纳 ⑤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⑥遂答云“业已为之”
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解析] 在所给的六个语句中,①②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①“举措”在文中的意思是“言行举止”。②“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与“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外欺于张仪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D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与例句都为被动句。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解析] “芝坐爽下狱”意思是“鲁芝受到曹爽牵连而下狱”,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和D项。“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是对称句式,应在“直”与“志”中间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答案] C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解析] 践阼,指即位、登基,并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意思。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解析] “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答案] 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郿县人。(鲁芝家族)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谋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州,专心研究经史典籍。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担任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郭淮)将他举荐为孝廉,并授官为郎中。其后,(鲁芝)担任骑都尉、参军事、兼摄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德行,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任天水太守)。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大将军曹爽辅政后,任用(鲁芝)为司马。鲁芝多有正直的言论和高明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手下强行打开城门,斩杀守关的将领,奔驰而出去找曹爽,并劝曹爽说:“将军您处在执掌朝政(伊周:指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黄犬(指过悠闲自得的日子),又怎么可能呢!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帝王的威仪征召天下的军队,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就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曹爽牵连而被关入监牢,论罪当死,但他始终不申辩是非曲直,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欣赏他,赦免没有杀他。不久,(鲁芝)又被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调任大尚书,掌管刑法。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调(鲁芝)为镇东将军,晋升爵位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知道后)借口年迈辞官,请求告老让位,十多次向朝廷上奏章,最后被征召为光禄大夫,位列特进(官职名,地位同三公),赐给随行吏卒,允许在家门前放上行马(拦阻人马通行的木架)。羊祜升任车骑将军时,就曾请求让职于鲁芝,他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听命,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怎么满足天下人的期望呢!”武帝没有听从。鲁芝便是如此受人敬重。泰始九年,鲁芝去世,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恸哭,赐谥号“贞”,赐坟地百亩。
9.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综上所述,不难看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纳谏”有关,句式上①②要求是假设句,而且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是一个对比句。
[答案] ①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谋士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 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徵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③善纳人言者,昌(纳谏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止谤者,亡)。
10.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
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该信息被转发约5 000万次。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 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的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语段的主要信息。首先对材料划分层次,找出关键信息即可:第一句话说的是一些网友号召节约粮食,第二句话说的是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第三句话到这一段的结束说的是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宣传。
[答案] 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
11.简要概括下面漫画的寓意。
必须加大安全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必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和人物的情态。再联系现实生活,揣摩讽刺了哪类社会现象。
[答案] 寓意:揭示了某些部门在安全治理上存在的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启示人们要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