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教案+练习) 第4单元 7 《儒林外史》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教案+练习) 第4单元 7 《儒林外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2:12:57

文档简介


7 《儒林外史》
匡超人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恣意(  ) 盘桓(  )  装奁(  )
勋戚(  ) 诰命(  ) 瑶宫(  )
衣衾(  ) 踌躇(  )(  )
【答案】 zì huán lián xūn ɡào yáo qīn chóu chú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什  (2)监
(3)给 (4)吓
(5)拗 (6)冠
2.语境辨析法
(7)盛(  )老师盛(  )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  )饭。
(8)这个人衣着寒伧(  ),语言伧(  )俗。
(9)勇于创(  )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  )伤。
【答案】 (1)shí shén (2)jiàn jiān (3)jǐ ɡěi (4)xià hè (5)ào ǎo niù (6)ɡuān ɡuàn (7)Shènɡ shènɡ chénɡ (8)chen cānɡ (9)chuànɡ chuān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答案】 (1)肄 肆 (2)厝 措 (3)廪 檩 凛 (4)殓 敛 睑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徘徊·彷徨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当他从传统的烟云中走出来的时候,他也曾经________(彷徨/徘徊)过,他________(彷徨/徘徊)在传统与时代的十字路口,一时不知路在何方。
(2)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这两个成语都形容非常紧急。
“刻不容缓”侧重于不容许拖延,可用于形容客观的形势紧急,也可以形容主观的要求迫切。
“迫在眉睫”侧重于已在眼前,只能形容客观的形势紧迫。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商标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如此的重要,对于商标的保护自然也是________(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因为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商标往往有被抢注的危机。
②我国的人造宝石产业目前仍以半成品出口为主,高端成品产量不足,专家称人造宝石产业的升级已________(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答案】 (1)彷徨 徘徊 (2)①刻不容缓 ②迫在眉睫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近年来发生的贪腐事件,有着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犯案者不是不知道错误,而是认为有庞大的关系网罩着,与众多的官场中人有利害关系,所以无所畏惧、无所不为、为所欲为。(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不切实际的臆想反映出的是官员的“浮夸”心理。然而,这种大吹大擂的产生,又不仅仅来自于其自身,这和目前的督导力量薄弱不无关系。(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大名刘庄卢俊义故里考察记》记载,卢俊义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第二号人物,他习练拳术,有高大健壮之体,有沉鱼落雁之貌,绝非瘦弱单薄之人。(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所不为”指没有什么不干的,偏重在形容什么坏事都做得出。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2)× “大吹大擂”指许多乐器同时吹打,比喻大肆宣扬。侧重于指吹嘘自己,是贬义词。此处应改为“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做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顿,侧重于指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3)× “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极美。此处使用对象错误,不合语境。
[常识·速览]

清代伟大的讽刺作家——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憎恶热衷功名富贵、寡
廉鲜耻的知识分子。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写《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

《儒林外史》为清代吴敬梓所作,共有56回。本书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它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社会生活。书中刻画了各种类型的士人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精神面目,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做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对于自食其力的人,则予以尊重和同情。匡超人本来是一个心地纯洁的青年,在社会上染泡几时,心灵便丑陋、变形,作者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科举制度,对准了丑恶的八股取士。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和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因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杭州。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妻。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
[整体·感知]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让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忘恩负义 ②恬不知耻
[文本·层析]
一、阅读选文最后两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自己的人生导师、还在监狱里的潘三,不去搭救,甚至不去探望、安慰一下过去的老友。他一副公事公办清廉的样子。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2.此回最后“先儒匡子之神位”的故事,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矛攻盾。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矛盾着的双方同时集中在某一人物身上,让被讽刺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地步。匡超人自吹被人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而不知“先儒”乃去世之儒,被人耻笑。
二、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3.匡超人考取功名后,要回乡里挂匾、竖旗杆,到织锦店里织补服饰,表现了匡超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喜不自胜、得意忘形、追求名利的特点。
4.课文节选部分中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本文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试分析其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节选部分突出表现了匡超人是一个被功名富贵俘虏的、被科举制度腐蚀的堕落变质的士林丑恶之人。
匡超人
无耻行为
自己的开脱辩解
(语言、心理描写)
对待家
人的态

不顾夫人肯否,执意送她去乡下
“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如何了得!”“你有所不知。……有甚么不快活?”
隐瞒婚史,与辛小姐再结夫妻
“戏文上说……这有何妨!”
闻夫人之死,要母亲、兄长争名分
“他是个诰命夫人,到家请会画的……不可自己倒了架子。”
对待儒
林旧友
的态度
闻潘三入监,怕承担赏罚不明之虞,不去探望
“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赏罚不明了。”
恬不知
耻自夸
误用“先儒”,酿成笑话
“不瞒二位先生说……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话题·互动]
话题:匡超人由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民子弟最终堕落为士林的丑恶之人,责任到底在谁?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他的变质。从文中所写来看,在他的身上,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他的腐蚀最为明显。在封建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生活其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溜须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责任全在于他本身,如果他坚守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变质。人很难改变黑暗的社会,但可以坚守自己的操行。如果在自己周围形成一道坚强的精神屏障,做到百毒不侵,那么就能够使得你在任何复杂、任何污浊的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讽刺手法
辛辣而又不动声色的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小说的风格。对于匡超人发迹前后言行的变化,作者不落一字褒贬,全凭匡超人的言行来表现。比如,匡超人对牛布衣胡吹自己选文的精妙,却不料漏了怯,作者把他客观地记录下来,不做任何评论,但匡超人无知且无耻的嘴脸昭然若揭。再如,做官之后,对家人的嘱咐,作者不着一字评论,匡超人那种得志猖狂、颐指气使的神情历历在目,不由使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厌恶之情。
2.写法指导
讽刺手法之“四法”
讽刺手法:言辞或情景所表达的表面意思与其本意相反的一种手法。目的很明确,就是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平铺直叙的目的相同,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讽刺往往含有部分冷幽默的意味。如何让讽刺手法在文章中起到应有的效果呢?可以从下面入手:
(1)漫画法:夸张是漫画的特点,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2)对比法:对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3)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4)反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致,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3.迁移应用
近期《半月谈》杂志报道了中国正在上演残忍的“拼妈风”,很多年轻的妈妈们也在自我调侃,“时下当妈标准”要“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教得了奥数,改得了作文,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绪崩溃,熬得过岁月沧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拼妈比赛”的起跑线越拉越靠前。即使在幼儿园,一块蛋糕、一张贺卡,也成了考验妈妈的“关卡”。
请就“拼妈”现象,以“‘拼爹’要不得,‘拼妈’也要适度”为话题,运用讽刺手法,写一篇议论性短文,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对于“拼爹”而言,“拼妈”应当算是一种进步。“拼爹”拼的是父辈的权势和财富,破坏了社会公平、阻碍阶层流动,所以遭人诟病。而“拼妈”则是一种个人竞争,且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国外的全职妈妈比中国更多,她们在对孩子的付出方面一点都不次于中国的“拼妈族”们。
无论是新闻呈现的,还是我们自身感受到的,中国的“拼妈族”们都是无比焦虑的。可是我们真的有必要那么焦虑吗?细心观察那些“拼妈族”们的表现会发现,很多焦虑其实都是她们自身引发的。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比别人强,这是压在她们心底的一根底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最好”的那一个,她们往往先累自己,再去累孩子。
不能否认“拼妈族”们的辛苦,但一个健康的社会,“拼爹”要不得,“拼妈”也要适度,最重要的还是要鼓励孩子“自拼”。“拼妈”一旦过度,就会呈现出各种焦虑,这种焦虑会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并且无助于树立孩子的“自拼”意识。所以,尽管报道称中国的“拼妈”现象有些残忍,但“拼妈族”们也应当反思,这种“残忍”有多少是社会因素逼迫的,又有多少是自身问题造成的。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在困境中著书
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吴敬梓在写作《儒林外史》期间,家庭贫穷,饥寒交迫,只能依靠典当衣服、卖文和亲友的救济维持生活。有一次,他因为两天没有吃饭而饿得头昏眼花,躺在床上喘气。破草屋到处漏水,床前地上湿漉漉的。但他忍饥受寒,仍奋笔疾书。俗话说:“寒从脚下起。”每到冬天的深夜,他的脚被冻得难以忍受。他便带上门出去,迎着寒风,围着城墙或跑或走,转上一圈,直到全身发热,脚下生暖为止。然后回到家里,继续写作。他把这种活动戏称为“暖足”。他的朋友知道了,觉得很有趣,更佩服他的精神,常陪他一块儿暖暖脚,说说笑笑中,思路似乎也开阔了不少。就这样,他在南京度过了十多个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终于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33万字的巨著。
【应用角度】 “逆境”“困境”“磨难”“坎坷”等。
2.精彩运用
逆境成才,风雨的洗礼可以让心更加坚韧。胡杨树在缺水、缺肥的环境下,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怎能轻易被风刮倒?中国著名作家吴敬梓在家徒四壁、三餐难继的情况下坚持创作,最后便有了享誉文坛的《儒林外史》;贝多芬耳聋后坚持创作,才有了《命运交响曲》;黑泽明在跌入人生低谷后,不停创作反思,终在七十岁时于戛纳电影节中获得大奖。
如果说成功后的花环最艳,那我说成功前的风雨最美,因为是它激发了“胡杨树”萎靡的心,给了“胡杨树”扎根深处的勇气。
课件48张PPT。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7 《儒林外史》
匡超人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后讲到潘三身上来
落后:后来
B.借藩司衙门隐占身体
隐占身体:作潜伏的意思
C.贤契,目今朝廷考取教习
契:要好。是对学生的客气称呼
D.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
帮衬:应付
【解析】 D项,“帮衬”应为“帮助”的意思。
【答案】 D
2.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于孩子的坏习惯,他总是________,觉得这些坏习惯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②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会沉着冷静,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________,被困难吓倒。
③我的家乡有一片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景色让我久久________。
A.不以为然 诚惶诚恐 难以忘怀
B.不以为意 惊慌失措 难以忘怀
C.不以为然 惊慌失措 难以释怀
D.不以为意 诚惶诚恐 难以释怀
【解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句中应用“不以为意”。“诚惶诚恐”指惶恐不安;“惊慌失措”指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句中用“惊慌失措”更合适。“难以释怀”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难以在心中消除;“难以忘怀”形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掉。句中应用“难以忘怀”。
【答案】 B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微博快速浏览新闻、发布信息,在冲击传统纸质媒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快更鲜活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讯。
B.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C.现代生态学认为,生物体与其环境总是处于物质与能量的交流状态中,一个人的肉体存在,即其生物性的存在显然是处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化流行”之中的。
D.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解析】 A项,偷换主语,“冲击传统纸质媒体”的是“微博”,应在“在”前加上“微博”;B项,句式杂糅,把“所决定的”去掉;D项,“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与“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搭配不当,可改为“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答案】 C
4.阅读下面这幅图,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画面内容,你得出怎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图的上方依次画的是毛笔、钢笔和电脑,下方与之对应的是书写越来越潦草的“写字”二字。
(2)(示例)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人们的书写能力逐渐退化。
5.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讽刺小说。
②吴敬梓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
③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被《儒林外史》反思和探索了。
(1)以《儒林外史》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吴敬梓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首先应该明确句子的主干,(1)的主干是“《儒林外史》是小说”,(2)的主干是“吴敬梓是作者”;然后把这三句话涉及的内容融合到一个句子中。
【答案】 (1)《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创作的以反思和探索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讽刺小说。
(2)吴敬梓是以反思和探索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
出 走
父亲出走那天,没有丝毫预兆。
那天,他挑着一担装着油桶的箩筐晃晃悠悠地出门时,回过头来对母亲憨笑了一下,这习惯性的笑容就此成了母亲绝版的记忆。因为,父亲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太阳落山之际挑着一担满满的油菜籽回家。
那天的太阳很亮,照得我心里慌慌的,我看到端村的人像潮水般往村外跑。一定是发生了大事情,我也想跟着跑,可是,我往外迈一步便倒了下去,我觉得心里像着了火。
恍惚中,看到母亲苍白着一张脸,抱着我朝乡医院跑去,大腹便便让她像一只企鹅。
顺子抢过一辆三轮车将我和母亲安顿在车上,我在一路的颠簸中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醒来后,我听到一阵嘹亮的啼哭,母亲凄苦地躺在我身边,我刚出生的妹妹正在哇哇啼哭。
那年,我烧坏了脑子,傻兮兮的,没有人愿意同我玩。我经常一个人在后山坡看蚂蚁上树,看到远方一行挑着箩筐的男人慢慢走近,我便上前一一审视,看哪位是我的父亲。父亲是挑着箩筐出门的,他若是回来,一定还挑着箩筐,我坚定着这种想法。
父亲出走得毫无道理,他即使不喜欢我,也应该喜欢聪明伶俐的妹妹,何况他出走那天我还没有变傻。
我把这想法转送给母亲,母亲劈手给我一掌。不许提到他,不许提这个没良心的男人,他让狐狸精勾走了,他的心让狗吃了!母亲立即借机发挥出她的诅咒功能,她的唾液在端村的空气中飞扬。
这时,顺子在黄昏中走近母亲,叫她英嫂。他掏出一沓钱给母亲,说是油坊的退股费。
母亲接过钱,天女散花般地撒了一地,随之恶毒的诅咒刀子般射向顺子。
顺子低着头说,英嫂,你男人都走了,我能不给你退股吗?母亲说,我男人走了,我还在!
但是顺子坚持自己的意思,母亲便什么也不说,往地上一躺,洁白的泡沫泛出嘴角。我拍着手笑,顺子却慌了,急忙蹲下按母亲的人中。母亲却又突然爬起来,吐掉口中的泡沫哑着声音说,顺子,你要是不答应让我进油坊,我就会真的得癫痫,我家这两个小祸种就要进你家的门。顺子惊慌失措地跑走了。第二天,母亲如愿进了油坊。
身材瘦弱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进油坊,还用这么卑劣的方法,难道她比我还傻?油坊是男人的世界,只有他们才扛得住。母亲用一年的时间才适应了这种劳动强度,依然瘦弱却孔武有力。
母亲在端村是个厉害角色,虽然父亲多年来杳无音信,有不再回来的意思,但是我和妹妹在村里的地位却不输于有父亲罩着的孩子。
母亲有一张刀子嘴,骂人能骂到人心尖上,还有一手表演癫痫的绝活儿,让我拍案叫绝。有一次,母亲和顺子的老婆吵,顺子的老婆骂母亲骚货,勾引她男人。母亲走上前去,用她在油坊中打磨出来的糙手扇了顺子老婆一巴掌,那女人的左脸立即像一个膨胀的气球。女人“啪”地从嘴里吐出一口血丝,披头散发去娘家搬救兵,她娘家兄弟凶神恶煞般地站立在我家门前,母亲故技重演,躺在地上玩起了吹泡泡的魔术。那些人见势不妙,灰溜溜地败走,我和妹妹吓哭了,母亲翻身坐起,说,哭什么?我是装的!
我读书时还拖着一脸的鼻涕,学习奇差。连降两级,便和妹妹同班,闹了很多笑话。初中时我又发了一场严重的高烧,连着几天水米不进。顺子说,一个傻货,死了也就死了吧。顺子说这话时已经挖好了一个土坑,母亲又从嘴里吐出刀子,将顺子杀得落荒而逃。
七天后,我醒了,脑子也清醒了,从此,学习成绩一路飙升。高考那年,我和妹妹双双考中,创下了端村的神话。
母亲哭了,哭过后的母亲拉着我们到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地,快告诉你们的爹,说你们考上了大学,让这死鬼安息。
爹?爹不是让一个狐狸精勾走了吗?我疑惑地望着母亲。母亲说,我只是让你们像个有爹的孩子一样心里有靠山。你爹,在你妹妹还没出生的那年就……现在,我总算把你们拉扯大了。你们都大了,我放心了。
这个在母亲心里藏了十几年的秘密就这样烟花般绽放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母亲说完,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脸的疲惫,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不久,母亲也走了,母亲是在河边洗衣服时突然栽到河里去的。被捞上来时牙关紧闭,嘴里还泛着泡沫,母亲死于癫痫。可我记得母亲的癫痫一直是装出来的。
十八岁那年我从端村出走,我知道我不会回来了。临行时我到那些坟茔去看了看,这里埋着我至亲的人,我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然后在他们的注视中,渐行渐远。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父亲“憨笑”的特写,十分简明地写出了父亲的特点,也写出了“我”对父亲的依赖与怀念。
B.小说三次写到母亲的“癫痫绝活”,抓住了人物典型的行为特征,使叙事描写更为集中,前后铺垫呼应。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唾液在端村的空气中飞扬”“天女散花般地撒了一地”,两处简单的细节描写,凸显了母亲的个性特点。
D.小说主要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激烈的冲突事件,刻画人物独特的形象。
【解析】 A项,“写出了‘我’对父亲的依赖”不准确。B项,母亲最后一次是真的癫痫发作。D项,文中并无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
【答案】 C
7.小说中的母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于人物的特征,可以通过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进行概括。从文中可以看出,父亲走后,母亲挑起家庭的重担,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却进了油坊,干起了男人的活,由此可知她的坚强与自尊。 为了进油坊和对付顺子老婆的家人,母亲装癫痫,可知她的泼辣和狡黠。父亲去世了,她却告诉我们说父亲出走了,让我们心里有靠山,自己一个人承受这份痛苦,由此可知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分点概括出答案即可。
【答案】 坚强自尊,毅然担起家庭重担;泼辣狡黠,巧妙装病化解危机;爱子情深,为使孩子心里有依靠,将秘密埋藏在心底。
8.小说以“出走”为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标题的含义往往不是单一的,所以需要结合文章主题等深入理解。在文章中关于“出走”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父亲的“出走”。二是文章最后写“我”考上大学离开了端村。但这都是其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则需要从主题入手,在十八岁的时候,“我”在墓碑上刻上父母的名字,并且“渐行渐远”,说明“我”最终走出了父亲离去的阴影。这是深层含义。
【答案】 “出走”包括多层含义。表层含义:既指父亲突然“出走”,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起点;也指“我”最终考取大学,走出端村。深层含义:寓指“我”走出父亲离去的阴影,顺利地长大成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