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一〉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一)早期革命活动
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②1913-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③1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④1920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⑤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二)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①1923年6月,毛泽东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②1924年参与中共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活动。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任宣传部代理部长。③1926年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1月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④1927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三)建立革命武装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时间
革命活动
1927年
①汉口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②会后到湘赣边界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后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
①与朱德、陈毅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
②5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委书记,后任中共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③7月,在中共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在此期间,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930年-1936年
①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
②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
③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④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⑤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⑥1936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担任这一职务直至逝世
(四)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领导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写了《论持久战》等著作,指明了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途径。
1942年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使中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为战胜困难和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领导人民解放战争
时间
革命活动
1945年
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
全面内战爆发
1948年9月-1949年1月
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1949年
①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发起渡江战役,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大西北,推翻了国民党政府。②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③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性质及其内外政策。
④9月,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当选为主席。
⑤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功绩与过失
时间
革命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
领导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1953年
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选举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
1958年-1966年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此期间也做出过一些错误的决定
20世纪70年代
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且开始打开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完整,维护世界和平。
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拜和尊敬。
〈二〉
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主要作品:《远东前线》《活的中国》《西行漫记》《为亚洲而战》《人民在我们一边》《红色中国杂记》《复始之旅》《今日红色中国》《漫长的革命》等。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斯诺与在上海行医的马海德医生,冒着生命危险,经西安前往陕北苏区访问。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许多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本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又译作《西行漫记》)终于诞生。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兜圈子(dōu) 菩萨(pú sà)
堕落(duò) 揶揄(yé yú)
煽动(shān) 饷银(xiǎng)
怂恿(sǒng yǒng) 膳宿(shàn)
逊位(xùn) 笃信(dǔ)
媲美(pì) 待哺(bǔ)
溥仪(pǔ) 灼烁(zhuó)
濯足(zhuó) 薪俸(fèng)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累省
圈 裨
(2)语境辨析法
①他让中间(jiān )人间(jiàn)接接受了礼物。
②这件礼物是给(jǐ)予的,不是赠给(ɡěi)的。
③思明写了一个提(tí)纲,提(dī)防忘词。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堕落·坠落
“堕落”指人的思想、行为变坏。
“坠落”指物体掉落。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日前,某县教育局原局长曹某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据悉,他的堕落(堕落/坠落)是从“进城”担任党校副校长开始的。
2.国事·国是
①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大计,如国家决策、规划等。
②适用对象不同,“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他国邀请而进行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计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计。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肩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住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将赴全国两会共商国是(国事/国是)。
3.怂恿·鼓励
“怂恿”指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含贬义。
“鼓励”指激发,勉励,含褒义。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中央最近出台的政策正是要大力鼓励(怂恿/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自主创业。
4.不孝·不肖
不孝:不孝顺;旧时父母丧事中儿子的自称。
不肖: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前者侧重于晚辈不孝顺,后者侧重于晚辈的品行不好。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有人称,贪污是因为需要钱去孝敬父母、资助兄长小孩上学。其实这只能说明这种孝是极其错误的、狭隘的,甚至是最大的不孝(不孝/不肖)。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记者招待会上,这位领导的讲话引经据典,显示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请说明理由:“引经据典”应改为“旁征博引”。这位领导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不是因为仅仅引用,而是因为引用的量大,所以才“显示了深厚的文化素养”,故用“旁征博引”。
(2)我的母亲注意到这一点,因为我对于信仰鬼神的漠不关心而责备我,但我的父亲则不说什么。(√)
请说明理由:“漠不关心”指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漠,态度冷淡,毫不关心。用在句中与语境相符。
(3)从一文不名的边缘球员到一飞冲天的全民偶像,林书豪几乎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请说明理由:“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形容非常贫困。本句是说林书豪不出名,应用“默默无闻”,指不出名,不为人所知。
[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伟人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如实地记叙了毛泽东性格的叛逆性,按时间顺序叙述毛泽东不辍深入的读书、实践活动,讲述他由一个有着反抗精神的孩童靠着执着的精神,不断地学习尝试,思想上逐渐成熟,一步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历。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从“我八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到“这是我第一次成功的‘罢课’”;从“我家里有‘两个党’”到“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回答问题。
1.如何看待毛泽东的逃学和欲跳水经历?
[对应考点:分析传主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表现了毛泽东的强烈叛逆性格。正是这种叛逆性格引导着毛泽东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世界,成为生生不息的奋斗动力,最终使他坚定地走向马克思主义,走向革命。
2.为什么毛泽东认为《岳飞传》《西游记》《水浒传》等书使他深受影响?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所谓的“禁书”并不是坏书,只是讲了一些关于造反的故事,毛泽东很喜欢,在他心里埋下了反抗的种子,为他将来走上革命道路进行了启蒙教育。这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
3.我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的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工人也在内。不过,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
[对应考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是家庭内部的矛盾,毛泽东却用“执政党”“反对党”这样的政治术语来表示,既是一种幽默的体现,同时也是这位伟人高度的政治性的表现。
二、阅读从“当我在长沙的中学读书时”到“必要时我现在还可以做一篇‘清通古文’”,回答问题。
4.长沙读书时,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倾向民族主义派;(2)剪去辫子,有反清情绪;(3)决定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
5.如何看待毛泽东的多次择校?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毛泽东走马灯似的换学校求学,一是因为他当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二是到学校后发现有的学校自己不适应,有的学校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换校求学,在行动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在探索中发展自己。这些不平凡的经历都磨炼了毛泽东,使其思想逐渐成熟,逐渐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6.“这里有个国文教员,绰号‘袁大胡子’”,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特点是什么?毛泽东对其态度如何?
[对应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特征代本体,使人物生动、形象。毛泽东对其表示感谢,说明持肯定的态度。
7.从“我开始留心报纸上的广告”到“这仅仅是一种友谊”这几段中,找到毛泽东报考或退出这些学校的目的。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校
目的
警官学校
“我并没有特别的标准来判断学校,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制皂学校
“制造肥皂有伟大的社会利益,可以富国富民”
法律学校
“保证学成可以立即做官”
商业学校
“国家正在作经济战争,目前迫切需要的就是能够建立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
省立第一中学
“我不喜欢第一中学,它的课程太少,而规则繁琐。并且在我读过《御批通鉴辑览》以后,我断定还是单独求学的好。”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中阅读自修
湖南师范学校
“我做了五年学生,并且居然拒绝了此后一切广告的引诱,最后我真的毕业了。在湖南师范学校中,我的生活上发生了许多事件。在这一时期,我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并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会行动的经验”
三、阅读从“回转长沙以后”到文末,回答问题。
8.毛泽东这段时间主要从事了哪些活动?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编辑《湘江评论》,发表文章推动学生运动;(2)利用文化书社、新闻社及湖南建设协会等组织宣传推动政治运动;(3)领导学生大罢课运动来反军阀,用马克思主义组织领导工人。
9.对这个时期自己政治活动的叙述表现出毛泽东怎样的特点?
[对应考点:分析传主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想上坚定,政治活动有热情,充满对未来的信心。
[写法·借鉴]
第一人称的运用
这篇传记是毛泽东与记者斯诺之间的访谈整理。文中不乏口头交谈的痕迹,以及毛泽东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发挥”,因此比较生动。全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
第一人称是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本文是一篇传记,“我”肯定是毛泽东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用第一人称: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这一点与本文极为相似),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
写法指点:(1)写作时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2)“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到说明或见证的作用。
请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一篇介绍自己的小短文。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天生就一假小子模样,别人都以为我是男孩。一次,我去理发,理发的阿姨问我:“小弟弟,剪什么发型呀?”我差点没气晕。好不容易熬到小学毕业,以要好不好、要坏不坏的成绩考入了初中,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我呢。
初中要学那么多课程。我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不停地转。初一我边玩边学,成绩居然还行。到初二,我干脆玩,不学了,成绩于是一落千丈。初三开始恶补,把什么时间都用上了,才跌跌撞撞进了这所重点高中。
来到这所陌生的学校,面对不一样的同学,我有了不一样的心情。这里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高手如云。我该怎么办?不过,我的个性就是向上冲,我相信:我行!
[佳作·领悟]
出乡关(节选)
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五千年前,舜帝南下巡视,来到湘江流域。在一座山上,他让人演奏起动听的“韶乐”,竟引来凤凰起舞。后人就把这座山叫作韶山,被它环抱的一块狭长的谷地便是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冲。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泽东,字咏芝(后改润之)。他们家的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亲生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还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一九一零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东山小学堂在湘乡县城附近的东台山下。同旧式私塾相比,它除了传统的经籍外,还有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在这里,毛泽东才知道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经死了,新皇帝宣统已在朝两年。他依然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善良和聪明的人,只是需要有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人来帮助他。毛泽东这时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特别喜欢梁启超那些笔端常带感情的文章。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并不知道,此时孙中山主张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而成为时代的主流。但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上面,没有在思想启蒙上下很大工夫。革命派所办的刊物在内地也不能公开流传。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日本刊印《新民丛报》,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在国内风靡一时。 湖南又是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梁启超曾主讲于长沙的时务学堂。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要从维新派那里接受政治启蒙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民丛报》已经在一九零七年停刊。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时,表哥文园昌曾借给他一套自己保存的合订本。他读了又读,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来,还写下一些批注。在第四号上的《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他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表明他当时对君主立宪和封建专制两种国家体制的理解。从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从赞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到主张以英、日为楷模进行立宪变法,是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的第一个梯阶。更重要的是,梁启超的《新民说》深入接触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主张从“变化民质”入手来寻求社会改革的途径。这个思路开五四时期主张改造国民性的先河,对毛泽东的影响也持续了较长时期,他以后组织的新民学会的会名显然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开始注意中国以外的事情。从一位在日本留过学的教员那里了解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事情后,非常羡慕。他从同学萧子暲(即后来的著名诗人萧三)手中借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迹感染,还书时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一九一一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读书。他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一九一八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十月五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样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范文赏析】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告别家乡湘潭县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东山小学环境优美,春天里的蛙声激发了少年毛泽东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心,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气的诗歌。在《出乡关》一文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少年毛泽东的豪迈胸襟和远大抱负,也能够感受到他对民族对亲人的拳拳之情。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商场展出的商品,有的包装简陋却价格昂贵,动辄上万;有的外观精美却一文不名,很多顾客都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B.针对我们国家当前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严厉地说,有个别的地方党委和政府、个别的领导不重视安全生产,甚至对安全生产漠不关心,不在状态。
C.1月4日,株洲市一小学生40分钟内写出一篇作文,以文言文形式引经据典地阐述家庭教育对阅读和习惯的重要性。这篇600余字的作文迅速走红网络。
D.《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莉丝,在书中自述她15岁时因父母吸毒而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真是令人不忍卒读,心生同情。
【解析】 A项,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极度的贫穷。句子中误用为“一个钱也不值”。B项,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使用正确。C项,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使用正确。D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使用正确。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国务院决定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D.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解析】 本题从句式杂糅、不合逻辑、搭配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句式杂糅,“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实施”和“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杂糅。B项,偷换主语,“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的主语是“《子夜》”,而不是“他”,应改为“一直到这本书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D项,语序不当,“所”应在“带来的效益”前面。
【答案】 C
3.把下面一段文字组合成一个长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胸怀天下,壮志凌云,是中华民族志士共同的精神特质。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少名言都体现了这一特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少名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志士胸怀天下、壮志凌云这一共同的精神特质。
(示例二)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少名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志士共同的精神特质:胸怀天下,壮志凌云。
(示例三)中华民族志士胸怀天下、壮志凌云这一共同的精神特质可以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不少名言中体现出来。
4.(2018·全国卷Ⅱ)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分析示例特点。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六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的。②巧分材料词句。将材料中“垦田拓海”“抗灾治水”“同舟共济”等六个四字短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这三个六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③仿照示例句式,整理句子。
【答案】 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1)要点全面;(2)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以“志愿服务”开头,限定了语言组织的形式。语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介绍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事业,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第二句介绍这项事业的历史和作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第三句介绍志愿服务是把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第四句表明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整合四句话的四方面信息,即可得出答案。在概括的过程中,注意删次留主,根据字数概括压缩。
【答案】 ①志愿服务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服务的不足 ②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③实现个人美好价值 ④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解析】 B项,原文信息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并无“要求”意味。C项,遗漏了“推崇性理哲学”的信息。D项,与“调查研究作风”相关的“游学”不只是“两次”,而且并没有立刻“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文中说的是“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
【答案】 A
7.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做学问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导,也为他解释了改造社会方面的疑惑,并在修身方面的给予了谆谆教诲。
B.毛泽东具有批判精神,喜欢质疑问难,学习上能够重点明确、主次分明。
C.毛泽东非常珍惜时间,学习非常刻苦,认真研究中外文化典籍,为他以后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基础。
D.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现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解析】 C项,“中外文化典籍”应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答案】 C
8.长沙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是围绕着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学习和以后从事革命的关系来进行的,要尽量找到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学习内容和以后领导革命的关系。
【答案】 (1)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心系社会,探求真理。(2)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广博学习,注重方法。(3)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关心世事,经世致用。(4)初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或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几番游学,深入生活。(5)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订阅书报,风云在胸。(能就其中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要求有理有据。)
课件90张PPT。第三课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 30√ × 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