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学案) 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学案) 第4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2:34:30

文档简介

第四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一〉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被尊称为“乐圣”。
(一)音乐神童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练习洋琴和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
(二)跟随大师学艺
12岁时,贝多芬师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他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培养,是从尼福的悉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
1787年他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
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罗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
(三)英雄年代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了他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
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四)创作交响乐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感到听觉日渐衰弱,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朋友。
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开始创作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乐》。《英雄交响乐》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地涌现,如《第五交响乐》(命运)、《第六交响乐》(田园)。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1827年),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和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乐》,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乐》,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五)伟人辞世
1826年11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16日,贝多芬咽下最后一口气。终生未婚。
他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发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二〉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20世纪初,其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他也凭此书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罗曼·罗兰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于是逃出了巴黎,来到了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支持自己的贝多芬面前,寻觅心灵的休憩。当来到贝多芬的故里,他重新找到了贝多芬的影子和贝多芬的老朋友们,在到科布楞兹访问的韦该勒的孙子们身上,又重见到了当年的韦该勒夫妇的身影。在曼恩兹,又听到淮恩加纳指挥的贝多芬的交响乐演奏会。然后和贝多芬单独相对,倾吐着自己的衷曲。
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润着贝多芬的苦难,贝多芬的勇气,贝多芬的欢乐,贝多芬的悲哀,诞生了这部感谢曲——《贝多芬传》。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臃肿(yōnɡ) 骨骼(ɡé)
震慑(shè) 犷野(ɡuǎnɡ)
一隅(yú) 酗酒(xù)
养老俸(fènɡ) 轻佻(tiāo)
慵懒(yōnɡ) 废圮(pǐ)
悲怆(chuànɡ) 颠蹶(jué)
宁谧(mì) 延宕(dànɡ)
深邃(suì) 凝眸(móu)
诙谑(xuè) 梦呓(yì)
窥见(kuī) 颓唐(tuí)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拓 观
稽 栖
(2)语境辨析法
①他呜咽(yè)了半天,感到咽(yān)喉里已经咽(yàn)不下东西。
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让他伸开受伤的两条胳臂(bei),看看他的两臂(bì)是否康复。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制服·治服
两者都有“使之驯服”之意。
“制服”指强力压制或压倒,使之驯服,其对象可以是物、自然、动物或人。
“治服”指治理、整治,使之驯服。多用于兴修水利,改造山河。
此外,“制服”除作动词外,还可作名词,“治服”只能作动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穷凶极恶的歹徒终于被武警制服(制服/治服)了。
(2)旧社会,黄河就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千百年来在西起郑州、北抵天津、南达淮南的大地上横冲直撞,人们始终没能治服(制服/治服)它。
2.蔓延·曼延
两者都有“向前延伸”之意。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多用于贬义。
“曼延”指连绵不断,属中性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他的前面,是一条曼延(蔓延/曼延)曲折的羊肠小道。
3.祈求·乞求
两者都有“恳求”意,但使用对象不同。
“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乞求”指请求给予。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新加坡个别华裔,最近公开乞求(祈求/乞求)美国遏制中国,引起国人愤慨,也引发国人深思。
(2)据说有数百名球迷自发来到山西男篮主场在条幅上签名,祈求(祈求/乞求)当地企业能够挽留这支球队。
4.误解·曲解
两者都有“理解得不正确”的意思。
“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或不正确地理解。
“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前者侧重于理解得不正确,后者侧重于故意理解错误。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出于对电磁辐射的误解(误解/曲解)和担忧,居民们往往对此表现出抵触和排斥,甚至发生阻挠基站正常建设的过激行为。
(2)目前拍卖公司提出的拍品不保真,实际是对相关法则的曲解(误解/曲解)。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虽然他的穿戴随便,不修边幅,但是对待工作却是一丝不苟。( √ )
请说明理由:“不修边幅”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本句中前面的“穿戴随便”,后面的工作“一丝不苟”这一语境,很明显,句中的“不修边幅”使用恰当。
(2)我和他从小就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双方有了什么事,总是能够开诚布公、肆无忌惮地相互交流。( × )
请说明理由:“肆无忌惮”_形容非常放肆,没有一点顾忌和畏惧,多含贬义。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3)美国的《财富》杂志罗列了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十大轨迹,并认为音乐播放器ipod、智能手机iPhone以及苹果电话iPad,这三大件甚至可以拿来与爱迪生和福特混为一谈。(×)
请说明理由:应改为“相提并论”。“混为一谈”指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
[整体·感知]
本文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而悲壮,是一曲生命的赞歌。罗曼·罗兰崇拜贝多芬,崇拜贝多芬的英雄主义,用他满腔的热情、生动的语言诠释着一位天才的苦难人生的各个方面,爱情、亲情、创作等,同时也寄寓了自己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罗曼·罗兰尤其倾心于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创造的“力”、克服人生苦难的“力”。罗曼·罗兰认为,这种“力”正是治疗当时欧洲颓靡精神的一剂良药。同时,罗曼·罗兰又把病痛折磨、遭遇悲惨、内心惶惑与矛盾三者交叠加于一身的贝多芬看成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在文中重点强调了贝多芬所遭遇的不幸、苦痛及其与命运抗争的毅力,以此来慰藉、激励人们。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从开头到“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回答问题。
1.第1段为什么专门突出写贝多芬的眼睛?
[对应考点:分析肖像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眼睛时也写了其神情,如兴奋、愤怒、忧郁等,因此,写眼睛是为了写人物的神态;(2)突出其悲壮的性格特点。
2.阅读第1段,作者为什么精雕细刻贝多芬的形象?又为何突出他的微笑?
[对应考点:分析肖像、神态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调动一切手段,如比喻修辞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贝多芬的形象,为其画像,表现他的与众不同,尤其是描画他奇异的外貌,以烘托他独特的个性,给人以整体的印象。这是为写以后的非同寻常的命运作铺垫。(2)写贝多芬“笑”中含悲,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
3.贝多芬的童年生活对他后来的事业有什么影响?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贝多芬艰苦的童年生活,使他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也造成了他性格中的忧郁。成年后的贝多芬因为忧郁这种情绪的困扰,经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心灵的苦闷。可以说,童年生活打击了贝多芬,也磨炼了贝多芬,使他能在以后的磨难中有坚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
二、阅读从“他在笔记上又写着”到“力士般的刚强和儿童般的任性”,回答问题。
4.引用裴蒂娜·勃朗太诺的话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引用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当时的人的角度评价贝多芬的精神状态,让人感受到贝多芬坚强的意志以及强烈的感染力。同时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5.本部分第4段贝多芬的自述阐述了怎样的人生信念?
[对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蔑视权贵,极端自信自尊、倔强任性的性格,在与歌德的对比中鲜明地凸现出来。
6.试从社会和作者的角度,简析《第七交响乐》《第八交响乐》的意义或影响。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具体写《第七交响乐》和《第八交响乐》的主题和音乐表现。“使歌德与采尔脱惶骇的爆发,使德国北部流行”的说法,表现了人们对这两部作品的极端喜爱。(2)主要介绍《第七交响乐》和《第八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那么坦白,那么自由有力”的特点,作者予以高度评价,也是对其张扬的个性的一种肯定。
三、阅读从“他在大风雨中”到文章结束,回答问题。
7.这一部分开始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具体说明。
[对应考点: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
8.作者为什么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他教会了人们:(1)要学会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仅自己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2)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服,要奋斗不息。(3)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
9.这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对应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给人以启发。
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0.这篇评传主要介绍了贝多芬哪几个阶段的经历?请简要概括。
[对应考点:概括内容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间
主要生平经历
1770-1788年
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
1789-1809年
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1810-1815年
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七、第八交响曲的创作时期
1816-1827年
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第九交响曲等的创作
11.课文记叙了贝多芬的哪些“优秀品质”?结合内容分析。
[对应考点:探究人文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优秀品质
分析说明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进步
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惨,但他永远热爱着乡土,总想再见故乡一面。他热爱祖国,大革命爆发后,他向往革命,拥护共和,讴歌革命,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是第九交响曲,有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表现出许多进步的思想
富有同情心
许多人都说贝多芬很高傲,举止粗野,性情抑郁,但他同时又有着“在这骄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他写信给朋友时曾说:“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这一切都是他同情心的明证
对爱情的纯真追求
贝多芬把爱情看得非常神圣,厌恶粗野的贪图与举止。他梦想着幸福,沉浸在爱情之中,认为这就是幸福。但是他钟情的姑娘轻浮背叛了他,使他的心灵受到摧残
对命运顽强抗争
尽管遭受病痛和失恋的双重打击,贝多芬一度极端消沉,但他毕竟有着强毅的天性,不会遇到磨难就屈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把爱情、痛苦、意志、时而颓唐时而骄傲的转换、内心的悲剧全部化为伟大的作品,一部部优秀作品展示着他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光辉历程
[写法·借鉴]
外貌描写
透过人物外在的面部特征和表情,展示传主的性格和内心。作者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与其说是追求一种外部的真实,不如说是在着力再现内在的真实,再现贝多芬非凡的个性。如开篇宽广的额角,犷野的头发,有穿透力的目光,到又短又方的鼻子,结实的牙床的描写就让一个强悍有力、躁动不宁、令人震慑的艺术家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清晰地领会到贝多芬的自信与傲慢、坚强与任性、伟大与粗犷的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的一种手法。外貌描写可分为两类:
一、静态描写:指把人物静止时的外貌形态,像画家画静物写生似的加以描写刻画。这种方法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也可以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三言两语式的勾画。这种手法一般较多地运用于人物出场时,以便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注意。
二、动态描写:指在人物行动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结合人物的行为和内心变化,及时捕捉那些能表现人物内在精神和性格特征的外部形态加以刻画。这种手法是结合具体的情节来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态变化,所以更容易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外貌描写具有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作用。
写法指点:(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貌也定会有所不同。如果是静态外貌描写,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做到写谁像谁。具体方法: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眼睛——写内心”。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
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老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少年闰土》)
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疼爱。
(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然后逐一写来。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这样杂乱无章的外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
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局部的“特写镜头”。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枯干,然后再对头、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
(《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的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如:
长期的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色、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个“小萝卜头”,描写得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面,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如: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的络腮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
(《老水牛爷爷》)
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行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请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写一位自己班里的同学,要求运用短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字数在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你瞧!他的个子不高,但长得挺敦实,他的胳膊和腿真像成熟的玉米棒。他平时喜欢穿外套,并且不扣扣子,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扣上了扣子,就显得不威风了。”他的鼻孔有点大,一说话总爱向上翘,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看不起人呢!他的头圆圆的,脸型也圆圆的,更巧的是,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也是圆圆的。我很喜欢他笑,一笑,两个眼睛就变成了两个弯弯的月牙了。最近一段时间,他留了长发,说实话,我不喜欢,左边剪得太短,右边留得太长,再加上头发被染成了红色,就更加不让人喜欢了……
[佳作·领悟]
简单的巴赫
——读[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巴赫传》
巴赫在德语中的意思是溪流。不过,勃拉姆斯说,巴赫不是潺潺小溪,而是滔滔不绝的江河。不论是清澈的小溪,还是奔涌不息的江河,巴赫的音乐就如行云流水,既纯净明亮,又浩瀚深渺。巴赫的音乐具有复杂的结构,还有高难的技巧,音乐的形式有许多是在他那里得开风气之先的。不过,在赏乐人的耳里,他的音乐却是那么的平和,那么的亲切,不需要你去苦苦思索,你只需要去感受,至深的哲理就蕴含在这平衡的音乐之中。这就是简单的巴赫,简单得你很难看到音符的跳跃,一切如水那么平静,也如水那么纯粹。
简单的巴赫却并不简单,在巴赫的音乐中你可以得到平静,如同柔风轻轻地拂过你的灵魂;同样你也可以听到磅礴大海的声音,那种浩瀚与深不可测,直让你折服于造化的神奇。巴赫很容易让听乐者接受,因为他的音乐就是和谐,无论妇幼,都不会排斥这样的旋律;巴赫的音乐也能给听众沉思,在平静中感受生命的伟大,在聆听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很多音乐,最初旋律会紧紧地抓住你,让你叹服,你会沉醉其中。听多了,旋律就在耳边回响着,你就会有一种甜腻的感觉,有一种审美的疲劳。而巴赫的音乐却不会这样。刚听巴赫,也许你会觉得巴赫的音乐都是一个调调,永远波澜不惊。不过,随着你听得越多,你越会在这些熟悉的曲调中听出新的感觉,会有新的发现,惊喜随时都在等着你。听巴赫的音乐,你就像进入一个巨大的建筑之中,宏大的气象,精巧的结构,首先折服你。建筑里还有众多的房间,看着相似,其实不同,每一间都值得你去探索,而每一次探索都会发现新的宝藏。巴赫的音乐是百听不厌的。
巴赫终身都是一个路德教徒,他的作曲也只为宫廷和教会服务。在人们的心目中,巴赫是有神性的,他的音乐有着强烈的宗教情怀,有着对于上帝的无限景仰与崇敬。从他的音乐本身,我们也能看出上帝的眷顾,如此和谐而优美的声音,人类怎能独自发出?听巴赫的音乐,就如身处大教堂之中,面向着穹顶,从那平衡的音符中感受到上帝的指引。一句话,在巴赫的音乐里,我们能看到上帝的存在。况且巴赫的音乐,大多都属宗教音乐,从康塔塔《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到《马太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从题材到音乐本身,都让人看出巴赫的虔诚,巴赫的作品更适合在教堂而非在音乐厅里演出。
巴赫的音乐很严谨,但并不严肃,有着宗教情绪,也充满了世间的快乐。其实巴赫身上也充满了世俗味,他的一生只徘徊于教堂与宫廷之间,不过,他的生活却并不单调。巴赫出生的家庭以音乐为生,自己十五岁就开始了以音乐养活自己的生涯。他结过两次婚,先后生过二十个孩子!他的一生过得并不悲苦,但还得不停地为稻粱谋,毕竟有那么大一家子要养活。他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地活过一生,有过快乐,也有过痛苦。这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巴赫传》告诉我的一些事实,这本书也很简单,却将巴赫简单而世俗的一生描绘得如此有人情味。爱上帝亦是爱生活,作为一个虔诚教徒的巴赫或作如是观。巴赫的音乐亦是如此。在众多宗教音乐之中,也有很多世俗音乐,如很多的世俗康塔塔等,那种人间烟火味,就如巴赫自己的生活一般。即使是他的宗教音乐,里面也洋溢着浓郁的人间情感。巴赫永远不会板着脸。在宗教中体悟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中加入宗教的沉思,大概这就是巴赫的音乐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年轻时,并不排斥巴赫的音乐,不过也说不上多喜欢,总觉得他的音乐太安静,少了些变化。更多地醉心于柴可夫斯基优美的旋律,感动于贝多芬热烈的激情,觉得那样的音乐才够味,才能给我以感动与震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巴赫的音乐渐得我心,现在常听的音乐,十有七八都是巴赫的。听巴赫的音乐也无须刻意选择时间场合,对于我什么时间都可以听,可以作为背景音乐,也可以正襟危坐地欣赏。作为背景音乐,它会给你酝酿一个很好的气氛,若有若无的,决不会喧宾夺主,让你沉浸在一种宁静之中,使你放松心态,享受着生活之美好。而静下心来专门欣赏巴赫的音乐,它能让你陷入沉思,能够唤起你的宗教情感,更能让你以积极的态度去体悟生活。在巴赫的音乐中,你能听出生活的广袤与深邃,你却听不到对于生活的失望与悲叹,生活在巴赫的音乐里永远是那么的和谐与平常。
这就是巴赫,简单的巴赫,和谐的巴赫。也许生活也是如此,简单而和谐。
【范文赏析】 文章以“简单的巴赫”为题,写出了阅读《巴赫传》的感受——简单的巴赫,和谐的巴赫。这是一篇较好的《巴赫传》导读文章。文章在阐释巴赫音乐特点时,多用对比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特点鲜明;多从听众角度介绍巴赫音乐的特点,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在阐释巴赫音乐特点时,还注重挖掘其身世及生活背景,引导读者从深层解读巴赫音乐创作的内蕴,使读者读《巴赫传》之前,就先对巴赫有较深刻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今的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络红人更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这是多元的时代使然,有人因为有太多的自由选择而__________。
在互联网的56k时代甚至更早,那时的网络红人的共同特点是以文字________。当互联网已经进入高速的图文时代,这时的网络红人________,网络女性占尽优势。此后因艺术才华获得广大网民追捧的网络红人,他们大都没有接受所谓的“正规”训练,多是依托其非同一般的天赋和在兴趣支配下的自我学习,从而在某个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传到个人网站或者某些较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站上,(    ),从而拥有某个固定的粉丝群。
借网络推手而成名的网络红人背后往往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会__________去策划,一般选择在某个大众关注度很高的场合通过某些举动刻意彰显该网络红人,给大众留下一个较深的印象,然后会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推动,在全国的各个人气论坛发帖讨论,造成一种热闹的假象,从而引起更多的网民关注。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领域中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的再精彩的节目,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
B.这些领域中几乎折射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的再精彩的节目,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
C.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乎折射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D.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解析】 主要考查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等,划线句子应该是两个单句组成。“成为……记忆”,动宾搭配得当,且两个单句的主语都是“节目”。
【答案】 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在艺术上的独特品位不同于主流,所以积累的人气也不错
B.由于在艺术上不同于主流的独特品位,所以能逐渐积累不错的人气
C.由于逐渐积累了不错的人气,所以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品位
D.由于积累的人气也不错,所以在艺术上具有不同于主流的独特品位
【解析】 主要考虑前后文的逻辑顺序保持一致性。前文“从而在某个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明确先陈述“独特品位”,后陈述“人气”,排除C、D两项,B项“逐渐”强调人气积累的渐进过程,符合语境,故选B项。
【答案】 B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鱼得水 立身处世 绚丽多彩 苦思冥想
B.左右逢源 安身立命 五彩缤纷 苦思冥想
C.如鱼得水 安身立命 绚丽多彩 费尽心思
D.左右逢源 立身处世 五彩缤纷 费尽心思
【解析】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文中“多元的时代使然”,侧重环境,故用“如鱼得水”。安身立命: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立身处世:指在社会中自立,与世人交往相处。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文中整体语境侧重生活与精神方面,故用“安身立命”。绚丽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侧重写网络红人多姿多彩,故用“绚丽多彩”更贴切。苦思冥想:比喻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现在也指关起门来,不作调查和研究,单凭主观去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费尽心思:心思,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苦思冥想”与语境“去策划”不搭配,故用“费尽心思”。
【答案】 C
4.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名著人物形象、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围绕中心写一段话,中心就是第一句话;其次,只能从曹雪芹、贝多芬、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来写;再次,要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最后,语言要连贯、生动、鲜明,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5.今年元宵节,南京秦淮灯会主景区设在夫子庙大成殿,主办方规定了游客观赏的进、出路线。请根据示意图写一段文字,简要说明游客赏灯的进、出路线。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找到进入和退出的路线,第二步用文字表述出来。进入方面,有三条路,从北面的健康路经贡院西街或金陵路进入,或者从平江府路的贡院街口进入;出去的路口有两个,一是西牌坊出口,一是夫子庙小学北门的路口等。第二步,合并路径,然后按照要求写出来即可。
【答案】 游客可以从北面健康路经贡院西街或金陵路进入,也可以从东面平江府路由贡院街东口进入,再从西牌坊出口或夫子庙小学北门路口退出。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根据以“胡”“海”“番”等字为药名这一特点,________①________。专家认为,凡药名前冠以“胡”字的中草药,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传入,如“胡麻”;凡是冠以“海”字(除指明产于海洋的外)的药物,多为南北朝以后东南海路开通,由海路引进的,如“海藤”。有些药名除了摹形外,_________②_________。如“金灯花”别名“无义草”,“金灯花与叶不相见,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以“无义”代指草药,反映出了古人类比的思维方式及__________③__________,表现了古人朴素的道德观念。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①处句子要与下文中的“两汉、两晋”时传入,“海路引进”等内容相关。第②处句子承接上文“除了摹形外”,结合下文一些草药有别名“反映出了古人类比的思维方式”,归纳成句。第③处句子要从“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和“古人朴素的道德观念”处推导答案。
【答案】 ①我们可以了解药物传入的时代及地域
②又进一步做联想类比,产生异名 ③对无义之人的憎恶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掐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纽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就很好玩地看着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示出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开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公爵,你之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是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C.“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D.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解析】 A项,“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错。原文第三段是说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都不能达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让人心灵获得辉煌胜利的程度。
【答案】 A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贝多芬有着高贵的灵魂:用苦难换来欢乐,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不背叛真理;为人正直,不谄媚权贵,不给侵略者演奏。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第④段第一处引用贝多芬叙述他与歌德面对贵族的不同表现的事实,通过对比更形象地表现了贝多芬面对权贵不卑恭的品质。
D.第④段第二处引用贝多芬对权贵们只能造就头衔和勋章却不能造就伟大人物的看法,直接表明了贝多芬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己的伟大的认识
【解析】 B项,说歌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错。原文第④段说君王们和亲王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可知肯定了歌德的伟大。C项,说的是第④段第二处引用的作用。D项,说的是第一处引用的作用。
【答案】 A
9.“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作随意的褒贬。本句的含义是一个人出身的高贵是无法由自己决定的,但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却可以由自己决定,结合文本证明观点,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即可。注意分点作答,条理清楚。
【答案】 (1)一个人出身的高贵是无法由自己决定的,但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却可以由自己决定。(2)贝多芬出身于平民,但他凭借对音乐的喜爱与执着,克服命运的不公与生的不幸,创作出感动、震撼世人的交响乐曲,用苦痛换来了欢乐,而且他心向自由,蔑视权贵,热爱祖国;(3)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4)生活中的我们出身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不要计较出身的高低,更应注意在意志、修养等方面提升自己,也使自己的灵魂高贵起来,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课件107张PPT。第四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 ×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