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4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4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5 08: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2百家争鸣第8课一、老子春秋后期楚国道家学派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顺应自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无为而治”《道德经》(道家的经典)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道德经》书影老子李耳 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一、老子(1)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
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
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一、老子姓名:
时代:
籍贯:
著作:
身份:孔子(孔丘)春秋后期鲁国《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如果请你给孔子设计一张名片,你打算如何设计?8“仁”(核心)“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提出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2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推崇西周制度,“以德治国”实行德政
马棚失火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Z.x.x. K “马棚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仁”以德治国,实行德政大思想家什么是仁?仁人二“爱人”,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对你们处理同学关系有什么启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教育名言中,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求教时常温习
具有实事求是、谦虚好学的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有朋自远方来,
君子坦荡荡,
己所不欲,
三人行,
三军可夺帅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不亦乐乎。小人常戚戚。勿施于人。必有我师焉。匹夫不可夺志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说孔子的名言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学院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三、百家争鸣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请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兼爱非攻尚贤 墨家的主张 1.“兼爱”“非攻”
2.任用贤才
4 战国孟子-儒家继承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著作有《孟子》。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16实行“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阅读下列材料:孟子曰:“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可持续发展思想5、战国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荀子》29韩非子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阅读下列材料:请思考:韩非子子哪些思想主张?树立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坚持改革六、法家学派31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知识点拔 庄子战国1、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2、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战国时期道家代表
人物《庄子》这本书,有很多寓言故事体现庄子思想理念。
朝三暮四、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吐故纳新、
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孙子(约公元前535-? )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孙子兵家学派代表人约公元前535-? 三、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产生的
原因及影响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各国竞相改革
(商鞅变法)宽松的学术氛围 不同派别提出各自的见解 引起社会变革 政治经济商业繁荣
城镇兴盛文化私学兴盛百家争鸣出现 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⑵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影响提倡“仁” “和“德治”;“因材施教”“仁政”;“民贵君轻”提倡礼治,明确尊卑等级“兼爱”、“非攻”;“尚贤”顺应自然,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顺从自然和民心,追求自由和独立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课堂小结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 让我们拥有“仁” (儒家:孔子)的美德,
抱一颗“兼爱”(墨家:墨翟)之心 ,
用发展“辩证” (道家:老子)的眼光,
为维护世界和平,呼吁“非攻” ( 墨家:墨翟) ,
树立“环保” (儒家:孟子)意识,
为“改革” (法家:韩非)开放的中国努力学习吧!
早日成为“一子”“一家” ,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师生共勉:5.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B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8课 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楚国有个人随国君出战,征伐其他国家,可是多次当逃兵。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总当逃兵时,他言道:“家中有老父亲,我死了就没人养活他了。”动脑筋 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说,如果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互相帮助。课堂练习材料二:墨子认为,进行战争,春季破坏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了老百姓的收割……(这样一来),老百姓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1)两则材料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简要分析这些思想的积极意义。(1)“兼爱”“非攻”。
(2)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平安定,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反对战争、批评战争破坏生产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