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 ◆概述淝水之战的经过,记住这一战役的特点及影响。◆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交融进程,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大交融的前提条件。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后期,氏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地位:淝水之战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时间:383年。目的:符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结果:前秦军队后撤时,阵前大乱。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影响: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前秦──东晋交战双方: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讲授新课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鲜卑族崛起: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北魏孝文帝改革1)民族:3)统一时间:4)影响:2)政权名称:北魏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鲜卑族北方的统一二、北魏孝文帝改革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族的兴起噶仙洞—鲜卑拓跋部
先祖所居石室。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北魏建立后,逐步接受中原汉族农耕生活方式,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广大汉族臣服于北魏,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生产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显。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
向汉人学习,成为必然选择。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民族矛盾激化 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进行改革,巩固统治平城洛阳1.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
迁都洛阳原因影响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1.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2.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北魏孝文帝改革 2.汉化措施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出行图》胡服俑汉服俑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北魏文官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改行汉制2、孝文帝改革措施:①迁 都:②说汉话:③穿汉服:④改汉姓:⑤通婚姻:494年迁都洛阳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这些改革措施起到怎样的作用?归纳整理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政治:婚姻:语言:服饰:1、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
2、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又一次激活了华夏民族的性格和精神,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们对孝文帝的功过作出了不同的评判:你如何评价孝文帝呢?说说你的理由。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讲授新课背景内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①494年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②汉化措施 灭灭立战乱安定灭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展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西晋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阅读课本95页,找出民族交融共同进步的表现。民族交融领域民 族 交 融 的 表 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相互学习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汉族)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相互借鉴吸收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社会习俗民族心理胡人汉服汉人胡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汉 人 胡 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胡床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魏晋墓砖画: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晒谷子) 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一家人强大的民族包容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表现:
1)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
3)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4)社会习俗:相互借鉴
5)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2.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措施经过:南下进攻东晋。结果: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乱状态。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方式: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课堂小结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
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问题思考】1.下图三幅画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课后活动】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2.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课后活动】随堂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随堂训练(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简要评价。随堂训练(1)北魏孝文帝。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等。随堂训练(3)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 同学们,回看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共赢,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民族力量的推动下,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定会朝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美好篇章。